「座標之力」是品牌亂源,還是社群新流量密碼?
「座標之力」是品牌亂源,還是社群新流量密碼?

這幾個月以來,大家不可能沒注意到Facebook社群上的新風向——各家品牌小編、創作者們開始不斷在粉絲專頁貼文下留言,其中更出現了「聞氫哥」這樣的流量王者,所到之處為各大品牌貼文帶來大量觸及,也發展出了獨有的社群互動文化。但這個現象到底為什麼產生、而品牌又該如何面對這股奇妙的力量呢?

Facebook為何創造了意見領袖留言的「座標之力」?

「座標之力」指的就是當具有一定聲量的意見領袖、粉絲專頁在貼文下面留言時,他們的追蹤者很容易收到推播通知、以及更容易在動態牆上看到那篇貼文。要理解「座標之力」,就要先解社群平台演算法的本質——任何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最終都是為了「讓用戶在平台上停留更長的時間」,當你一整天都在滑Facebook、離不開社群平台——祖克柏先生才會賺到最多錢。

所以不管是Facebook、Instagram、YouTube......,都無所不用其極地提供「你想看的內容」(雖然有時候他們的想像跟用戶不太一致......)不只是根據用戶個人偏好的主題提供內容,這次的 「座標之力」核心概念其實就是:使用者們會想看到「我們在乎的人都在討論什麼話題」,你喜歡的創作者們在社群上聊什麼、他們在看誰的內容、你信任的意見領袖在哪裡跟人筆戰......,這些都是喜歡在社群上「看熱鬧」的我們,忍不住會想看下去的內容。

「留言區」成為新形態創作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這樣的演算調整,讓很多創作者在留言區反而比起自家粉絲專頁有更大的能見度,像是黑貓老師、聞氫哥都在留言區創造了各種有趣的話題;前陣子動物園馬來貘命名大戰,也有無數人每天等著看插畫家Cherng跟視網膜在留言區鬥嘴,這成為了這波流量紅利下新崛起的創作型態。一則精彩的留言,抵過無數篇平凡貼文,就像聞氫哥在留言說的「小編們盡全力想做到最好,可能還不如聞氫哥隨便搞搞。」

到底聞氫哥留言創造了多大的風潮?透過第三方社群聲量分析工具QSearch Trend來看數據,近一個月內至少有1,300多篇粉絲專頁貼文提到「聞氫哥」,累積了近6萬則留言,不少媒體為了蹭到這股流量,也紛紛做了聞氫哥的相關報導。這樣的玩法雖然讓創作者的才華被更多人看見,然而對品牌而言——真的都該蹭嗎?

專欄文_聞氫哥.png
透過QSearch Trend追蹤,「聞氫哥」出現在近1,300則貼文中,帶動了大量留言與流量。資料來源:QSearch Trend(2021/08/17-2021/09/16)
圖/ QSearch Trend

別只是一味跟風,品牌要找到「共舞」的切入點

品牌貼文因為創作者或意見領袖而獲得大量觸及、而創作者們確實也讓更多人認識了他們的才華跟幽默——品牌和創作者之間形成了有趣的互利共生。但是隨著各種品牌、媒體無底線地召喚,聞氫哥也忍不住留言回覆「小編可不可以努力想內容,不要只想用蹭的。」

互利共生的前提是要先「互利」,如果品牌完全沒有合理的內容鋪陳,品牌社群本身也不具備曝光度,只是因為看到大家都在召喚,就想著蹭創作者免費的流量,那真的會把品牌社群推入尷尬的窘境。

作為行銷人終究必須思考「品牌」到底想帶給消費者什麼? 長期的社群內容經營目標其實都是建立屬於自己品牌的「品牌聯想」:想到 IKEA 就聯想到「平價多樣的家具」、想到麥當勞就聯想到「快樂、分享」,這都需要長期累積的溝通才能建立認知。

老話一句:品牌要謹慎判斷。在與創作者、意見領袖共舞的過程中,會強化受眾腦中的「品牌聯想」嗎?還是只是在創作者的光芒下,讓大家看見了品牌的尷尬?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熱門焦點】
1.日本首富換人!基恩斯不設廠也不做產品、創辦人身家為何能超車柳井正、孫正義?
2Gogoro傳赴美上市,金管會欽點的獨角獸卻無法留在台灣?專家點出兩大考量

最新9月號雜誌《2021年台灣網紅生態全解析》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吳佩臻

關鍵字: #社群行銷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