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記得2021年8月五角大樓曾公開宣布,在一次對阿富汗的空襲行動中,他們成功操控無人機「斬首」了一名IS阿富汗分支頭目。那麼,你對下面我們要講的故事,就不會感到太新奇。
2020年11月27日,伊朗核計畫之父、首席核科學家Mohsen Fakhrizadeh在與太太通往鄉下度假別墅的高速公路上被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以色列情報特務局)暗殺。由於Fakhrizadeh在伊朗國家高科技項目中擁有巨大的號召力和象徵地位,他的去世,曾在當時引發國內大規模遊行。
但在當時關於案發現場和這場暗殺執行方式的很多細節,都存在諸多疑點和爭議。
譬如,當時據幾個目擊者稱,現場曾發生過劇烈爆炸,還有多名槍手之間發生了機槍掃射。但事發幾天後,伊朗官方和一些新聞機構卻稱,整個暗殺行動的始作俑者是個「機器人」,整個行動通過遙控進行。
由於Mohsen Fakhrizadeh被害讓民眾頗為氣憤,因此當時「機器人暗殺說」曾招致很多人在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對保全團隊大加嘲諷,認為他們是在掩蓋自己的真實能力。譬如,紐約時報援引了一位憤怒網友的說法:
「你為什麼不直接說特斯拉製造NISSAN,它自己開車,自己停車,開了槍,然後自己爆炸?」
但就在美國時間9月18日下午, 紐約時報首次揭開了這起科學家暗殺事件的真相:
竟然真的是「機器人殺手」幹的。
在Fakhrizadeh經過的路邊,一把嵌入了人工智慧演算法與多個攝影機的遙控槍,被架設在一輛藍色Nissan皮卡汽車裡。
需要注意的是,紐約時報把這款遠端遙控槍稱為「 Computerized machine gun 」,也就是「計算機化機槍」。它可以通過衛星被遠端操控,每分鐘可發射600發子彈。
此外,更需要注意的是,這其實是這款AI計算機殺手的首次射擊任務。
蓄謀已久的暗殺
紐約時報特別指出,為了阻止伊朗的核武器開發計劃,多年來,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一直在執行高度密集的破壞與暗殺行動,其中目標就包括多名核科學家。
「以色列在早期的暗殺行動中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名單上第一位核科學家在2007年中毒。第二起發生在2010年,死因是一枚安裝在摩托車上的遙控引爆炸彈。」 紐約時報整理調查了這幾年摩薩德的暗殺動向,發現他們的計劃只在2012至2015年略有中斷。
「從2010年到2012年,在接下來的四起暗殺事件中,每一起都是騎著摩托車的襲擊者在悄悄靠近目標汽車,要不是從車窗向他開槍,就是在車門上綁上黏性炸彈後加速離開。」
而首席核科學家Mohsen Fakhrizadeh則從2007年開始,則一直是他們的頭號暗殺對象。
這位伊朗核計劃中的先驅人物,其大部分職業生涯都是頂級國家機密。而媒體對其功績的「公開表揚信」中,有兩點格外引人注意——
一方面,他在無人機技術自主研發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另一方面,當國家被禁進口敏感裝置與技術時,他找到了獲得一部分裝置或技術的辦法。
但這位被形容為「極為固執己見的老頭」,對保全措施極為不上心,甚至拒絕出行乘坐裝甲車,堅持親自開車,去大學上課也堅持親自到場,從不喜歡遠端。
因此,這場看似是由機器與演算法100%主導的暗殺,其實也有「保全措施嚴重失誤」和「本人對生命危險的態度近乎漫不經心」的雙重催化劑,才最終被執行。
那麼,人工智慧究竟在這裡面發揮了什麼作用?很多細節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
致命演算法
根據紐約時報的詳細描述,從技術層面來看,我們雖然眼睛沒在現場但卻極為震撼:這簡直是一場無懈可擊的計算與工程化實戰。
對於摩薩德來說,他們有一個長期堅持的任務執行原則,那就是「沒有救援(脫身方法),就沒有行動」。因此,讓特工安全脫身也是他們計劃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但這次,遠端操控的方法,直接讓這一點幾乎可被忽略。
而在現場,最重要的是解決這三個問題——如何把需要的裝置在現場佈置完善?如何讓機槍準確瞄準目標?如何讓這套裝置最終不被發現?
「機關槍、機器人以及各種零件加起來有一噸重。而這些裝置被盡可能拆解成幾百個小部分,通過各種方式、路線和時間,一件一件秘密搬運過來,然後再秘密組裝起來。最後以一輛車的形式停靠在Mohsen Fakhrizadeh必經的高速公路旁。」
紐約時報援引一位情報人員的話指出,他們把FN MAG機槍連接到一個先進的機器人裝置,這款系統與西班牙著名國防技術服務商Escribano研發的 陀螺穩定遠端控制武器系統SENTINEL 20 (哨兵20)並無太大差別。
最後,這個機器人系統以合適的形態被嵌入這輛Nissan皮卡的內部空間裡。卡車上安裝了可以監視各個方向的攝影機,讓駕駛室內部視角不僅能全面了解目標經過時的細節,還能全面了解周圍環境。
但即便如此,精準打擊也絕對不可能簡單。
首先,計算遠端操控有個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毛病——時間延遲 ,即便是衛星通信也是如此。換言之,等到操控員在螢幕看到目標時,現實中的目標可能已經過去了;
其次,安裝在卡車上的機關槍,每次射擊後都會在後座力作用下猛烈搖晃,從而改變後續子彈的軌跡。
「根據科學預估,攝影機拍攝到目標讓狙擊手看到,再到狙擊手反應到機槍的時間(不包括他的反應時間)大約為1.6秒。」 紐約時報指出,這個時間間隔足以錯過最佳瞄準時機。
也許你已經猜到了。沒錯,人工智慧就是在這個節點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它被編進控制演算法中,用來補償延遲、槍體振動以及車速形成的多元化誤差。
除了這些關鍵節點,紐約時報還提到,另一個實現精準打擊的前提是「 確保Mohsen Fakhrizadeh是開車的那個人」 ,否則只要是任何一個其他人開車,都會出現射擊位置偏差,從而加大風險。
「他們的辦法是在主幹道的一個交叉路口再放一輛看起來廢棄的轎車,這輛車裝有攝影機,這裡距離任務執行地還有四分之三英哩。由於Mohsen Fakhrizadeh的車前往度假地,必須在路口掉頭(因此能清晰拍攝到駕駛座位上的人)。」
在這一切安排就緒後,就發生了當天駕車的Mohsen Fakhrizadeh被機器人發射15槍後,身體多處中彈並倒下的悲劇。而這輛皮卡最終也「自盡」爆炸,大部分裝置被拋向空中後遭到損毀。
最後,讓人十分震驚的是,紐約時報特別指出,這15發子彈幾乎沒有一枚擊中坐在他的旁邊幾英吋的妻子。而調查人員判斷這種準確性來源於人臉識別技術。
從現實應用角度,這些操作細節好像並非那麼難以想像。譬如我們熟悉的交通和汽車感知裝置——攝影機;人臉識別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幾乎成了家常便飯式的技術;
而利用神經網路結構為智慧感測器遲滯問題做補償誤差,其實也是自動駕駛等尖端技術領域廣泛關注的議題。
但讓人不容忽視的是,槍械這一幾百年來不斷進化的武器,在被計算機化和技術疊加複雜化之後,顯然也「追隨」著之前多次執行「斬首任務」的戰鬥無人機,加入了常人難以想像的高科技武器庫。
讓伊朗甚至核研發領域無法忍受的是,科學家被迫害對於國家計劃和核技術發展無疑是一個巨大損失。但這位一直似乎對生死都不太在意的科學家,曾在2020年11月接受伊朗媒體採訪時有過這樣的表達:
「讓他們殺人吧,想殺多少殺多少,但我們不會被禁足。他們殺害了科學家,而我們有希望稱為烈士。」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熱門焦點】
1.五倍券數位綁定開跑!如何在官網上數位綁定、加碼券怎麼領,三大方案一次看懂
2.台灣Pay綁定五倍券,加碼方案特別多?如何操作、各家優惠一次看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