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紀錄保存、客戶名單維繫,往來傳送的文件,那麼重要的東西丟了是不是很傷心?LINE用習慣了,一時要轉換實在不容易!但若你時不時就需要去翻出八百年前的對話資訊、當時傳送的文件,或許你應該要開始一趟「Slack」旅程。
LINE用於朋友圈聯絡感情、交際都方便又順暢,但如果用於公事,以我自己經營公司多年來看,建議選擇一套專門給企業的通訊軟體。以禾多為例,過去內部通訊軟體也是使用LINE、WhatsApp等,原因大概不脫幾個:跟客戶交換LINE聯絡資訊非常方便,公司內部從行政人員、業務、工程師也都習慣這個軟體。
不過促使我們轉換使用Slack,其實是因為一場「危機」。我將這形容為危機絕不誇張,某一年一位業務離職卻帶走了多名重要客戶名單,而業務多是用LINE與客戶個別溝通,造成離職後難以交接,我們才意會到通訊軟體也要「公私分明」,因此內部立刻導入Slack這款企業專用的通訊軟體。
多年來使用這套軟體,轉換上沒有不適感,疫情期間同仁實施在家工作,該有的功能也沒有少,一樣可以開視訊會議、純語音會議,還可以當作公司內部電話,我與同仁甚至意外發現不少好功能,以下簡單提及幾點,相信使用過的人也能體會到這些好處:
1.比Email更快交流,還能整合訊息
外部業務開發、發新聞稿或是寄正式信件大部分是用Email,但如果我們與對接的窗口想要更快、更頻繁的溝通,最後仍然是加群組、傳訊息、電話溝通,這些群組不但分散在Messenger、LINE裡。某些群組沒有命名,突然想找某個檔案、某個對話紀錄非常麻煩,最尷尬的是發生傳錯群組的狀況。
不過當我把這些軟體串連到Slack裡時,有新的訊息進到任何一個App中我都能看到通知,如果是使用Slack的付費功能,就算對方沒有Slack這套軟體也能使用,總體來說,Slack管理分散訊息非常方便。
2.頻道分類,能設定是否要公開
使用Slack不但可以整合訊息,其設計介面可以讓人一眼就看到每個公開或不想公開的頻道(簡單來說就是群組)、聯絡人,可以一次看私訊、未讀或是@自己的訊息,不再被群組其他內容分散注意力,同時也會顯示對話串,讓你不用來回切話對話視窗,正在進行的對話串不會被擋住。
3.新成員加入時可以看到來龍去脈
每個新進員工剛加入公司時,一定都要熟悉公司流程、文化等,但是加入到公司群組裡,不一定能保證每個新成員都能看到過往聊天記錄,這也是我們公司選擇使用 Slack 的原因之一:Slack能保留過往的歷史資訊,就算是晚加入的成員也能看到以前的資訊,重要公告等。
4.報到、離職都能快速又乾淨
Slack不只幫助公司省去不少on board時間,離職過程也可以說是非常乾淨!過往,離職同仁要自行退出LINE、Messenger群組,或是等管理員將成員從群組中移除,但如果有上百個群組、對話串,退出群組不但要一一解釋,還可能會忘記退出某個群組。
如果是使用Slack,只要將該離職的同仁的公司帳號關閉,連動的Slack也會將其移除,其檔案、交接資料都還保存,只是要注意,Slack的付費功能才能永久保留資料,如果是免費版本,只會保留最新的1萬則資訊。
除了上述的優點之外,也因為Slack開放性很強,能串連一千多種以上的應用程式:Google Drive、Dropbox、Trello等協作工具,從CRM、設計、辦公室管理、財務等類型的軟體都找得到,所以我們也開始研究自己開發一套客服軟體取名叫「萬小姐」,並且加入到 Slack 的第三方軟體中。萬小姐可以整合所有Facebook、LINE、Instagram資訊,這些訊息都即時顯示在Slack上,並跳出通知提醒使用者。
萬小姐可以讓客服同仁同時用手機、電腦回訊,收到陌生客服訊息可以先預覽,並將個別問題指派給專人處理,整個流程如同走進一家Apple蘋果直營店:一開始接待人員會先詢問遇到的狀況,並且幫你找到專業的工程師、客服人員來親自處理問題。
萬小姐就是將這樣的線下客服流程搬到線上,當有新訊息出現時,客服主管可以將問題指派給不同的客服人員,當客服人員接受任務後,系統就會將該訊息轉為一對一的頻道,讓客人從細節就能備感重視。
其實,Slack的好處絕對不只上述這些,我身為公司的執行長,同時要追蹤工程、業務部門等無數個專案的進度、細節,因此也感受到Slack在這方面設計更為友善。
我相信不同產業的人,可能也會發現更好、更適合的應用,現在我與同仁還在挖掘更多可能,期待未來每個企業、中小型公司內部都能輕鬆使用這套軟體。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熱門焦點】
1.3年後,全球過半App來自這裡!No-Code平台百花齊放,新創、巨擘看上哪些商機?
2.逾70間台廠受衝擊,中國突襲限電原因為何?專家:可能每年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