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直接變成顯示螢幕、還能傳訊息?穿戴式設備的未來又有新想像
皮膚直接變成顯示螢幕、還能傳訊息?穿戴式設備的未來又有新想像
2021.10.25 | 醫療生技

一位獨居在小山村里的老婦人在吃完午餐後想要放鬆一下,她的手背上粘著一塊正方形的宛如膏藥一樣的薄橡皮,當老人活動手指時,這塊橡皮就隨著老人的動作而伸展、褶皺。

當她伸手去拿茶杯時,這塊橡皮突然亮了起來,上面寫著:「請服用您的降壓藥。」她不禁笑了一下,回想起自己曾經在手機裡設置的那一大串沒用的提醒。不過現在,多虧了她手上那張名片大小的貼片,她再也不會忘記吃藥了,而且,她的血壓值會實時顯示在手上的屏幕上,根據測量,她的血壓目前已經穩定在了健康範圍內。

在未來的幾年內,富有彈性、薄、透亮還防水的顯示螢幕會逐漸開始出現,這些顯示螢幕不需要黏著劑就能黏在皮膚上,他們不僅僅可以黏在老人們的手掌和手臂上,還可以戴在運動員、遊客和時尚達人的身體上。

這些螢幕可以不動聲色地更新跑步和自行車運動員的心率、飲水需求和紫外線暴露數據,他們還可以顯示前方路線的地圖。朋友和情侶之間可以用這塊螢幕來分享秘密。時尚達人們則可以用這塊螢幕在派對和節日上互相傳遞訊息。甚至,這塊螢幕還可以檢測你的情緒變化,向對方表明你是否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或者是感到焦慮、無聊、興奮。

根據你的設置,這塊螢幕不僅可以幫助你和想要交往的人進行深度對話,還可以幫你遠離那些你不想理會的人。對於年老體弱的人們來說,這些螢幕可以根據放在身體其他部位的無線電極傳來的數據生成心電圖波形,還可以向有聽力障礙的人提醒電話。

這些薄的、靈活的、可伸縮的顯示螢幕不僅可以被黏在皮膚上,還可以被應用在衣服和其他物體的曲面上。他們的顏色、亮度和圖案可能會隨著主人的活動及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穿戴式_皮膚顯示屏
雖然可穿戴顯示器的第一個應用可能是交流健康信息,但它擁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圖片來源:IEEE

由於科學家們研製出了能夠扭曲、彎折和拉伸的電路,人們已經開始嘗試把半導體電路貼在皮膚上,或者把它們纏繞在手、手臂、小腿或其他彎曲的軀體表面上。第一代可伸縮的穿戴設備是在醫院之類的場景下用於測量生命體徵的傳感器,而運動飲料公司佳得樂在今年也發布了一款可曲折伸縮的用於監測出汗情況的貼片。

但要從這些傳感器讀取信息,用戶仍需查看手機和電腦。智能手錶被研發出來的目的就是讓讀取訊息變得更輕鬆簡單,但有些人依然覺得它們很笨重,而且智能手錶那微小的螢幕確實很耗眼力。

一直以來,顯示螢幕都是可穿戴設備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包括我在東京大學工程學院有機晶體管實驗室的團隊在內,許多研究人員都在努力攻克這個難題。傳統的顯示技術難以滿足對柔性的要求,雖然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可以被捲起來的電視和可摺疊手機,但這些設備價格昂貴,而且它們都只能朝一個方向滾動或折疊,並不能實現扭曲及拉伸。

在通往可穿戴設備的道路上,顯示器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現在,真正「可彎曲」的顯示螢幕終於即將問世,使我們即使離開手機也可以隨時讀取所需要的信息。

並不是所有的顯示螢幕都可以伸縮。比如,在液晶顯示螢幕中,光從一組電極後面發出,而電極之間有一層液晶,打開和關閉電流會改變液晶的方向,從而改變光的偏振,使光要嘛通過偏振光濾光片到達觀眾面前,要嘛被濾光片擋住,但拉伸液晶會改變液晶層的厚度,改變晶體的排列,所以液晶顯示螢幕不可伸縮。

但基於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s)的顯示器卻沒有這樣的限制。這些OLED顯示器可以被印在薄且可彎曲的基片上,現在大家使用的滾動顯示器就利用了這一功能。到目前為止,可以向多個方向伸展和彎曲的OLED顯示器還沒有被商業化,不過也有報導稱三星正在研發一種OLED顯示器,而我們實驗室也研發出了一款低分辨率OLED顯示器原型。儘管如此,要研發出有彈性、持久耐用、且可以保護設備不受氧氣和水蒸氣影響的設備,研究人員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我的小組一直在研究無機微型LED。我們並不是唯一進行這項研究的團隊:西北大學的羅傑斯研究小組、來自荷蘭的Imec和TNO團隊、以及芬蘭VTT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也在研究如何使用LED陣列作為可伸縮顯示器的一部分。

穿戴式_皮膚顯示屏2.png
將傳統的微型LED安裝在一塊橡膠板上,並用可拉伸的電線將它們連接起來,這樣的顯示器可以彎曲、扭曲和拉伸到原來長度的130%。——DAI NIPPON印刷公司

我們最近生產了第二代全彩皮膚顯示器,使用的是商用的微型LED。在這些顯示器中,每1.5平方毫米的組件就組成一個像素,而每個LED包含1個紅色、1個綠色和1個藍色LED。由於這些組件是使用標準的半導體製造技術製造的,所以LED本身和圍繞它們的封裝都很硬。好在LED的體積很小,所以被安裝在橡膠片上時可以用可伸縮的電線把它們連接起來,這樣就可以實現顯示器的彎折和拉伸。

這些微型LED組件被排列成一個12×12的陣列。未拉伸時像素之間的間距為2.5毫米,因此整個顯示屏的面積約為46平方毫米(約1.8平方英寸),而厚度僅為2毫米,可以被自由地扭曲,甚至被拉伸到原來長度的130%,將像素之間的距離從2.5毫米擴大到3.25毫米。雖然拉伸會使被顯示的內容輕微變形,但文字仍然清晰可辨,而且這款顯示器已被證明可以抵抗拉伸帶來的磨損。

為了製作這種可伸縮顯示器,我們需要用到非常薄的塑料基板,並用絲網印刷技術來規劃連接像素到電路之間的線路,之後需要使用銀膏(一種含有銀薄片的樹脂)來完成這種佈線。這種銀膏在乾燥狀態下十分具有彈性,即使在膨脹和收縮時也能導電。

在打印出電路後,我們將微型LED芯片焊接到在商業上用於連接芯片和電路板的標準表面貼板上,然後,我們將塑料薄膜壓在已被預拉伸過的矽橡膠基板上。現在,這樣一個包含LED封裝、銀線、塑料薄膜和矽基板等多層薄片的設備就可以實現彎曲和拉伸。並且,多虧了有機矽材料的天然特性,這種設備可以不需要粘合劑就能以這種皺巴巴的、收縮的形式被塗抹在人的皮膚上。

穿戴式_皮膚顯示屏3
東京大學教授高雄染谷(本文作者)希望皮膚顯示器能讓家人們安靜地交流彼此的感受。——東京大學圖片

除了彎折、伸展外,還有更多挑戰

我們的顯示器本質上就是由被印刷的銀線連接在預拉伸的矽基板上的微型發光二極管。我們可以把控制器、無線電設備和電池等電子組件放在一個單獨的硬包裝中,並通過電線與顯示器進行連接。在目前的測試階段,我們只能把柔性顯示螢幕放在用戶的手上,然後把其他的電子組件像手錶一樣綁在用戶的手腕上。顯然,在我們的設備進行商業化之前,我們必須減少其他外部組件的尺寸,並想辦法對他們也進行柔性處理,這給柔性顯示器的研髮帶來了許多其他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在沒有笨重的電池的情況下使顯示器續航至少一周以上。研究人員正在努力改進可穿戴設備的電源,可伸縮太陽能電池也已經存在,並且已經達到了12%以上的轉化率,在戶外每平方厘米的接收板能產生約10毫瓦的電,不過這些電量遠遠不足以驅動顯示器,因此,供電依舊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為了延長續航,我們還需要開發出耗電量遠低於現有顯示器的控制器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驅動更多的像素。144個像素雖然足夠顯示文本,但效果並不是最佳的。就目前而言,我們受到了商業LED尺寸的限制,不過幸運的是,微型LED的用途不僅僅局限於可延展顯示器的研發,因此製造商們每年都在努力縮小LED的尺寸,皮膚顯示器的研發無疑將受益於LED尺寸的進步。

我們還需要提高顯示器的耐用性。目前,我們的顯示器可以在機械測試中承受一萬次的拉伸。但在很多皮膚顯示器的應用場景中,人們需要每天都戴著顯示器,考慮到一年有525600分鐘,再考慮到一個人伸出或彎曲他的手的頻率,一萬次拉伸的耐用度遠遠不夠。因此,我們的顯示器需要達到可承受一百萬次以上拉伸的程度。

然而,顯示器的耐用性和舒適度之間是相互矛盾的。當我們使用更堅硬、更耐用的材料時,顯示器的舒適度必然會下降。因此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平衡顯示器的耐用性和舒適度。但我們不認為這些困難會成為障礙,用不了多久這些挑戰會被逐個擊破。

皮膚顯示器的價值在於與佩戴者進行數據交流。為了收集這些數據,我們需要使用皮膚傳感器來檢測來自心臟、大腦、皮膚、肌肉和其他器官的信號。電極是這些傳感器的關鍵。為了製造柔性電極,我們從水溶性聚乙烯醇(一種常用在粘合劑和隱形眼鏡中的物質)製成的納米纖維網格開始,用氣相沉積法在這個網格上添加一個70到100納米厚的導電金層。

為了將電極連接到人的皮膚上,我們需要將電極放置好,然後用水噴灑傳感器,這樣,當水溶解了一些納米纖維後,它們便會具有黏性,使電極可以很輕易地黏著在皮膚上,並與毛孔和指紋紋路那麼大的曲線表面保持一致,甚至在被拉伸到其長度的130%時也能正常工作。(在關節彎曲時,人的皮膚大概會被拉伸到130%。)

穿戴式_皮膚顯示屏5
這種柔性電極從納米纖維網(圖一)開始,作者和他的團隊在上面沉積了一層導電金(圖三)。在這裡,研究人員用它來監測肌肉活動,即使用彎曲的手指(圖二)拉伸,它仍然可以工作。——東京大學

由於納米網格可以容許水蒸氣的出入,因此,即使被連續戴在皮膚上一周,這些傳感器也不會造成任何不適,就好比人們會經常忘記他們還戴著眼鏡。可穿戴電極其實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技術,近幾年來一直有人在向運動員們推銷可穿戴式心電圖監測器,但這些設備體積龐大,而且不透氣,所以根本不適合長期使用。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開始使用可伸縮電極來監測肌肉活動以記錄肌電,這些伸縮電極的效果和傳統電極一樣優秀,所以我們也可以製造其他類似的傳感器,比如從胸部或頭部的某個位置監測心臟或大腦的活動。

皮膚顯示器的應用範圍無限

當我們將傳感器連接到顯示器上時,我們就可以創建出連續的、易讀取的生物特徵訊習流。但皮膚顯示器的應用範圍不僅僅局限於健康和醫療,它還提高了訊息的易讀性,幫你解放雙手。比如,有了皮膚顯示器以後,人們再也不用在做飯的時候先把手擦乾再去拿手機看菜譜了,也再也不用在組裝產品的時候放下手裡的工具去看說明書了。

而皮膚顯示器在體育領域的應用似乎是無限的。除了已經提到過的跑步和自行車以外,跳傘、皮划艇和滑雪運動員都可以通過查看自己皮膚上安裝的顯示器來查閱頭盔上安裝的動作攝像機的輸出;釣魚的人也可以不用放下釣竿,也不用冒著把手機丟進齊胸深的河裡的風險就能查看探魚器。

而且,由於皮膚顯示器在受到撞擊時會彎曲而不是折斷,所以在有身體接觸的運動中也很有用。在美國,每年都會有大概十幾名足球運動員死於中暑或心髒病,這類疾病在死亡之前都是有徵兆的,如果人們可以提前發現也許就不會這麼多悲劇產生。

我相信,皮膚顯示技術不僅僅可以用來傳遞訊息,還可以引領我們走進一個更溫和、友善、溫暖的未來。

最後,讓我們回到開頭描述的那位老婦人。晚飯後,她正在客廳休息,由於她一個人住,她沒有可以交談的人,只有電視裡傳來的聲音驅趕著寂靜。她突然注意到她手背上的顯示器閃爍著心形圖案,這是住在遙遠的城市裡的孫子給她發來的。

雖然這只是一顆小小的紅心,但她覺得自己彷彿已經聽到了孫子在對她說:「我愛你,奶奶!」她把另一隻手放在顯示器上,撫摸著那顆心,不由微笑起來。這就是我對未來電子產品的期望——不僅能傳輸數據,還能傳遞情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36氪

【熱門焦點】
1.消失4000年的長毛象將復活救地球?科學家估最快4年內實現,怎麼做到的?
2.電動機車也有振興加碼!台北市最高補助2萬7千元、桃園市買Gogoro 3萬有找

最新10月號雜誌《無程式碼時代來了!》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吳佩臻

關鍵字: #穿戴式裝置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台首創對話式金融服務iWish 永豐銀讓GAI真正走進金融交易現場
全台首創對話式金融服務iWish 永豐銀讓GAI真正走進金融交易現場

你還在手寫填單、逐格Key-in資料嗎?在生成式AI浪潮席捲各行各業之際,永豐銀行推出全台首創「說話就能完成交易」的智能對話式金融服務iWish,讓繁瑣的填單流程成為過去式,使用者可以透過文字輸入、口說敍述或上傳照片等方式,向AI傳達自身需求,無論哪一種方式,AI都可以即時理解使用者意圖,並根據與使用者的對話內容,自動填寫存款、提款、轉帳、匯款等相關表單,顛覆使用者對金融服務的想像。

生成式AI再進化,開啟AI代理人時代

隨著生成式AI的進步,LLM大型語言模型已具備多輪對話和上下文理解的能力,甚至正邁向可以獨立完成任務、不需要人類涉入的AI代理人(AI Agent)的新階段,這項技術突破讓企業既有服務得以展現全新樣貌。

以國際證券經紀商FBS為例,其推出的FBS AI Assistant服務,跳脫傳統單向建議模式,不直接提供評論或建議,而是讓用戶先選擇一至多項技術指標,再交由生成式AI模型解讀並生成專屬分析與操作建議,打造更具互動性與參與感的使用體驗。

永豐金控數位科技長張天豪認為,這種以生成式AI為核心的互動式服務模式,將大幅優化客戶的使用體驗,成為金融服務新常態。未來,客戶不必學習如何操作App,也不用記得交易程序,只要用對話、上傳照片或螢幕截圖等自己習慣的方式表達需求,AI就會理解並協助完成後續動作。「未來的金融服務將像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一樣,簡單而自然,」張天豪強調。

永豐銀行
前排由左至右:永豐金控數位科技長 張天豪、永豐銀行資訊、數位及作業督導張升寶、永豐銀行綜合企劃處處長 王筱嵐 後排由左至右:永豐金控數位科技處專案經理 林維婕、永豐金控數位科技處專案工程師 廖庭暘
圖/ 永豐銀行

從填單到對話,iWish重塑分行服務體驗

瞄準此未來趨勢,永豐銀行進一步盤點金融服務場景,決定從最貼近客戶的分行場域出發,打造互動式服務新體驗。

張天豪說明,臨櫃交易往往需要填寫各式各樣的表單,這些表單格式通常很制式、欄位繁複,對不熟悉流程的客戶而言,常常填到一半才發現格式錯誤、填錯位置,甚至必須整張重來,徒增挫折與作業時間。

「iWish服務的推出,就是為了讓這段流程可以變得更自然、直覺且輕鬆,」永豐銀行資訊、數位及作業督導張升寶說,客戶不再需要手寫填單,只要開口說、輸入文字或是上傳圖片,告訴iWish想要使用哪些金融服務,就可以完成交易,將原本繁瑣、仰賴經驗的填單作業,轉化成只需一句話或一張圖就能搞定,大幅提升臨櫃交易的服務體驗與作業效率。

以轉帳交易為例,客戶可以口說轉帳帳戶及金額,或是上傳網購訂單的轉帳頁面截圖、團媽在Line上提醒轉帳付款的對話截圖等,iWish會從中辨識表單所需資訊並精準填入銀行系統中對應的欄位,待客戶確認資訊無誤之後,系統就會生成一個二維條碼,只要將二維條碼交由臨櫃人員完成最後核對,就能輕鬆完成金融交易。

AI減輕行員負擔,專注更高價值服務

除了顛覆客戶的使用體驗,iWish服務也為內部作業流程帶來優化和改變,「對永豐銀行而言,iWish服務不是引進AI技術的炫技展示,而是與現有服務模式的無縫融合,讓創新落地、貼近人性」,永豐銀行綜合企劃處王筱嵐處長說。

王筱嵐進一步表示,最開始,金融交易需要經歷「客戶填單+櫃員輸入」的雙重程序,不僅耗時,也容易出錯。之後,永豐銀行推出免填單服務,客戶可以口述或將交易資訊抄寫在紙上,交由櫃員輸入至系統中、列印單據,待客戶簽名確認即可完成交易。

永豐銀行
圖/ 永豐銀行

而iWish則是免填單服務的再進化,藉由生成式AI(GAI)的語意理解與圖像辨識能力,取代櫃員的手動輸入作業,不僅提高效率與準確度,也大幅降低櫃員的作業負擔,可以將心力投注在更有價值的服務與溝通上。

GAI不只是客服輔助工具,更是金融轉型的推進引擎

相較於目前金融業的生成式AI應用,多數仍停留在客服階段,iWish是全台首創直接導入金融交易場景的GAI服務,堪稱跨出關鍵一步。

然而,在實際開發過程中,永豐銀行團隊也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壓力最大的,便是如何降低LLM可能出現的「幻覺」與辨識錯誤風險。尤其在金融交易場景中,AI的辨識精準度不僅關係到客戶權益,更直接影響其對金融服務的信任感,必須以更審慎的態度來看待。

為此,永豐銀行從多個面向著手提升模型準確度,包括優化Prompt設計與模型邏輯、與前線單位密切協作,共同討論介面呈現、使用流程與應用情境、在UI/UX介面加入提醒文字與引導機制,避免造成誤解。此外,團隊也分階段進行大規模封閉測試,邀請全行數百位同仁參與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持續微調優化,確保最終推出的服務穩定度。

iWish的智慧來自於訓練與學習,「越用越聰明」的特性需要使用者參與激發

iWish是一款全新上市的智能服務,專為提升臨櫃交易體驗而設計。現階段iWish服務聚焦於台幣存款、提款、轉帳及匯款4大交易類型,並以「分行」為主要場景,未來則計劃將iWish服務擴展至更多金融交易類型,甚至走出分行場景,與iBranch等線上服務結合。

永豐銀行
永豐iWish以「智讀」、「智說」、「智寫」人性化操作,讓金融交易更方便快速
圖/ 永豐銀行

iWish的成功落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宣示意味著,生成式AI正式從客服輔助工具,搖身一變成為可以理解意圖、自然回應、主動引導的智慧助理,讓用戶在熟悉的對話情境中完成交易,實現真正以人為本的金融體驗。而AI模型的成長需要訓練,iWish在初期也需要客戶的參與來變得更聰明,透過接觸到更多元的使用情境,進一步完善服務,讓每一次互動都更懂客戶的需求。

「iWish服務只是第一步,」張升寶認為,這項服務不僅重新定義人與銀行的互動方式,也為生成式AI在金融業的應用看見新的可能。他期許未來能進一步擴大AI Agent應用範圍,讓AI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驅動金融轉型的核心力量。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