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人口老化趨勢已經不是新聞,邁向超高齡社會也是遲早的事情。對於曾為這塊土地付出這麼多的長者來說,過去努力一輩子,在人生下半場可以享清福雖然是好事,但其實有更多人願意在體力、心力都還能工作的情況下重回職場。同時,年輕族群不斷投入就業市場,卻因為這幾年遭遇疫情和大環境的變化,較以往更不容易適應職場的生活。
就業市場的衝擊改變
包含了銀髮就業中心和不少企業的投入,中高齡就業和創業的比例也逐步成長。同時針對年輕族群的就業不易,也有像是產業新尖兵及其他青年聘用的方案,來增加畢業後的就業機會與能力培養。
筆者協助過一些單位,在新型態的人力提升管理,不但較以往困難,也持續發現不少隱憂,最明顯的是「跨世代溝通問題」。因此筆者提出 「內化式融合組織」概念,當企業希望能夠不斷成長發展時,選擇員工時必須將「消費者需求」和」職務需求」融合。
跨世代溝通對於品牌的長期發展必然是好事,如何在現有職務設計上調整規劃就是重點。結合不同年齡層、不同專業的人士,透過「內化式融合組織」的專案管理,從工作設計著手會是一個好的方法。因為當品牌在發展過程中,許多既有的工作與職務內容,已經讓同仁忙不過來,但若是透過專案的形式,讓年輕世代、中高齡就業以及中生代的工作同仁,因應需求來共同參與計畫,更能有效幫助品牌與消費者連結。
職務專案再設計
許多品牌原有的組織職務設計,多半都是以傳統公司的營運模式來思考,所以就像所謂的實習制度,不但多半是以在學學生為主,就算開放社會人士參與的機會,中高齡實際參與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但若是只為了增加中高齡就業的職缺,就直接剝奪青年人的就業機會,其實反而本末倒置。
因此「內化式融合組織」將組織的核心工作,依照未來需要達成滿足對象的需要,適時調整組織成員的結構,並且將不同世代的專業和消費者特質,結合作為組織運作時的基礎。
例如像是45到59歲之間的中壯年就業者,通常具備專業知識,又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也是消費市場上的主力。而30到44歲這個年齡的工作者,正是現在職場中的菁英分子及主要接班幹部,也是許多品牌極力爭取的目標客群。
真正擁有龐大資源,像是不動產或是高額存款的銀髮族,雖然不一定仍在職場,但是對投資會更在意,品牌的發展潛力與實質獲利能力,會同時反映在投資市場上。相對來說,年輕的Z世代雖然進入職場的時間尚短,但因為他們是數位原生世代,反而掌握了更多社群口碑的話語權。
讓工作者與消費者一體兩面
創業環境的挑戰與艱難,讓台灣的企業能夠持續存活下來的機會越來越不容易,有的甚至只是靠吃老本或政府補助支撐,面對疫情影響更是雪上加霜。但眾多具有專業知識或技術的中高齡人士,在年輕時期其實一樣面對過許多挑戰,若是能夠幫助新創公司或需要品牌再造的企業組織,就更能讓彼此的需求產生互補。
對品牌發展的需求性來說,想要溝通銀髮族群就必須更了解他們,若是有更多同仁本身就是消費者,就能讓品牌的產品、服務和溝通方案等,更容易被目標客群接受。
同樣的,當我們希望透過社群媒體,與Z世代的消費者溝通時,必須面對的是接受組織當中有更多年輕世代的成員。但畢竟公司不可能每一個部門或專案,都長期聘任大量的人員,因此專案結束後就可以將原本的同仁歸建,也達到「內化式融合組織」的效益。
品牌持續性的動力
未來企業的發展與挑戰,都較以往更為嚴峻,有遠見的品牌必須由內而外,都應該具備一致且清楚的目標、整合與協調的能力。「內化式融合組織」的專案型態,在整合上能使品牌更有效率達成內外部的溝通,並讓各世代的同仁,互相了解並達成共識,進而建立品牌的忠誠度與認同度,創造出品牌、工作者與消費者三贏的價值。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熱門焦點】
1.在「安穩又待遇好的」台積電深耕十年!他因這五大理由毅然辭職
2.硬體已經準備好!從兩款新車拆解背後優勢,如何助鴻海站穩電動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