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Phone金屬機殼王跨到生技業!鴻海「分身」大開斜槓有這三個原因
從iPhone金屬機殼王跨到生技業!鴻海「分身」大開斜槓有這三個原因

鴻海集團旗下鴻準精密在蘋果金屬機殼擁有高市占,也被認為是鴻海的「分身」,但日前一場股東臨時會之後,卻將觸角轉往生技醫療業發展,背後原因究竟為何?

10月20日,距離鴻海土城總部1公里外、隸屬「鴻家軍」的金屬機殼廠鴻準,舉行了該公司31年來,最重要、也是最翻天覆地的一場股東會。未來的它,除了會在公司的營業項目裡,加入4項與生技相關的業務外,它更有兩位董事背景與生技相關,等於宣告這家iPhone金屬機殼的最大製造商,從今起將正式「斜槓」到生技業。

鴻準精密
圖/ 今周刊

過去,金屬機殼業,一直與高毛利畫上等號;相對組裝業的「毛3到4」,機殼廠的毛利率往往雙位數起跳。以可成為例,2018年前,不僅毛利率4成是司空見慣,更曾連續5年每年都賺至少兩個股本;鴻準則有超過10年,年年獲利60億元起跳、換算至少半個股本。

然而,這個被視為含金量高的產業,卻在過去14個月,發生了令人咋舌的轉變。

去年8月13日,隸屬和碩集團的金屬機殼廠鎧勝,公告下市,後續更遭陸廠立訊併購;5天後,同屬台灣機殼3雄的可成,宣布把旗下的iPhone金屬機殼廠全數賣給陸廠藍思;而今再加上鴻準,為何過去幾乎被台廠壟斷、獲利人人稱羨的金屬機殼業,會淪落到賣廠的賣廠、「斜槓」的斜槓?答案,與3道逆風有關。

逆風:手機市場停滯5年

第1道逆風 ,是停滯的手機市場。過去,金屬機殼產業,幾乎是搭著智慧手機市場的翅膀,而成為當紅炸子雞;但,16年迄今,該市場不僅陷入停滯,連3雄仰賴的客戶蘋果,也沒有置外於這個窘境,研調機構IDC便統計,iPhone已連續5個年頭出貨量在兩億支上下。

「可成、鴻準、鎧勝的問題都在他們的大客戶蘋果身上,或許他們都看到了蘋果硬體產品的成長性,已經到了極限。」一名觀察電子業多年的分析師說。

第2道逆風 ,是成本的增加,這還關乎到兩方面,一方面,需求不再成長的蘋果,開始透過向供應商砍價,搾取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中國製造的成本,近年也逐漸上揚,一名電子代工業者指出,中國政府對環保的要求逐年提高,屬於高汙染的機殼廠,更是被重點關注對象,導致相關業者環保設備的支出不斷增加。

觀察鴻準、可成財報,在最近4年毛利率都出現快速下滑的趨勢。以鴻準為例,16年的毛利率還有18%,但到了去年,這個數字萎縮到6%、僅過去的3分之1;至於可成更劇烈,它從18年的毛利率40%,到1年後近乎腰斬到「2字頭」的24%。

這幾年中國機殼廠的崛起,更加劇成本的比價效應。一名台灣電子業者就坦言,陸廠在對岸政府的扶持下,人工費用、繳稅成本都比台商低,「台商在稅金上面都跑不掉,這方面很難跟陸廠競爭。」

第3道逆風 ,則是金屬機殼零組件,已從手機外觀件的主角,逐漸退位成「配角」。

iphone
圖/ Pixabay

4年前,蘋果首度在iPhone 導入無線充電時,由於金屬會影響充電效率,因此蘋果順勢把手機背蓋的材質,從金屬換成了同時在外觀更有質感的玻璃;而這兩年,隨著手機進入5G時代,法人認為,考量金屬對於訊號的干擾,未來加劇金屬機殼在外觀件的邊緣化趨勢。

那麼,未來鴻準是否也可能淡出機殼業?一般認為,應該不至於。一名分析師指出,雖然機殼業不會有爆發性成長,但對於手握iPhone最多金屬中框訂單的鴻準,這個事業仍是1年有400億元營收貢獻、可持續盈利的「金牛」(cash cow)生意,將成為該公司轉型發酵之前,穩定營運的中流砥柱。

轉型:入股台康布局生技業

鴻準這次新當選的5席董事,就專業背景,生技產業就強占兩席,考量該公司今年9月就曾投資台康,未來營業項目也將增加生技,不難看出,鴻準將往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所鍾情、亦是集團「3+3」轉型策略之一的生技業做布局。

回顧鴻準近20年的投資地圖,多是扮演鴻海集團對外的「策應」角色,如當年它對群創、夏普的投資。然而,隨著鴻海法人代表已退出其董事會,郭台銘也在去年裁撤鴻海聚焦健康的M次集團,今年更用他所掌控的永齡資本,握有鴻準兩席法人董事,未來的鴻準,也有望從一個集團策略的配合者,逐漸走出自己的路。

究竟何時能看到轉型成果?業界人士觀察,鴻準及可成由於都是現在才開始往生技領域轉型,粗估可能要兩到三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初步成效。幸好,鴻準也已經默默布局汽車產業機構件10年,躋身BMW、特斯拉供應鏈,已經有成功轉型至非3C領域的實績。

person-holding-laboratory-flask-2280571.jpg
圖/ Chokniti Khongchum from Pexels

機殼業巨變給業界的最大啟示,就是當所處產業不再成長,企業該如何轉型的兩難。曾是可成轉型顧問、併購律師黃日燦就直言,做慣龐大營業額生意的企業,通常對轉型較猶豫,這是因為相對於舊有事業,「(眼前)看到的東西都不夠大,這時做代工出身的業者就會猶豫、左思右想。」

研究企業轉型多年、東海大學EMBA暨財金系教授王凱立則提醒,企業切勿走到「絕處」,才想到要如何「逢生」,未雨綢繆,抱持著危機可能隨時降臨的警覺心,是企業轉型的第一要務。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熱門焦點】

1.2021亞洲傑出企業出爐!7間台企首次入選、緯創子公司兩度擠下台積電稱霸
2.全聯林敏雄出手併大潤發!130億元買下量販業二哥,宣示朝「全民超市」努力

最新10月號雜誌《無程式碼時代來了!》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鴻海集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