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專欄】台灣半導體人才荒,何不向全世界挖人才?
【簡立峰專欄】台灣半導體人才荒,何不向全世界挖人才?

「本土人才荒」開始影響國家的科技發展,但在少子化之外,讓半導體產業高喊缺人才的原因還有什麼?

今年7月,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投書媒體,表示「本土科技人才荒」開始出現,將會影響到國家的科技發展。半導體或IC設計找不到高階人才,最源頭的問題跟少子化有關。要注意的是,當最龍頭的企業都說人才不夠了,中小企業更是有苦說不出。

除了少子化衝擊,找不到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數位經濟、軟體產業的發展,擠壓到半導體或IC設計人才的養成。 台灣最菁英的學生,像是台清交成的畢業生,瞄準的是到常春藤盟校(The Ivy League)就讀,並以在美國工作為方向思考。

COLLEGE
台灣不少菁英學生,大學畢業後會轉往國外攻讀研究所,並留在當地工作,也因此讓台灣企業尋無人才。
圖/ shutterstock

頂尖學生看美國趨勢選專業,與台灣需求有落差

這些打算在美國落地生根的人,很大一部分會去矽谷工作。現在矽谷軟體當道,台灣人在矽谷找到的工作99%是軟體業。既然最終都要去矽谷做軟體,在台灣念書的方向自然也會改變,讓電機系的學生開始流行往資工領域修課。

這也會影響到念博士學位的人數,當很多學生一畢業就能找到薪資不錯的軟體工作,再加上產業的發展過於快速,校園與產業的距離被拉開,傳統上「知識份子」的影響力也不如以往,念博士就成為投資報酬率不高的選項。

也就是說,台灣教育系統中最頂尖的學生,是遵循美國的職場需求,與台灣關鍵產業(半導體)所需的人才截然不同,自然在人才的供需上無法平衡。只能說現階段台灣的產業特性,跟矽谷差距太多。

企業要思考的是,國際型的產業就要用國際型的人才。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飛利浦是荷蘭公司,或以為ASML(艾司摩爾)是美國公司,因為他們已經是「國際公司」了。 尤其台灣的半導體跟IC設計產業,絕對有足夠的實力跟資源,把全世界當成人才的來源,而不只是鎖定每年畢業生愈來愈少的台灣。

link to the world
台灣的半導體與IC產業,在世界上非常有競爭力,足以成為國際企業,既然是國際企業,就要向全世界招攬人才。
圖/ shutterstock

企業也必須開始思考,主動培養人才的可能性,與大學合作設立的半導體學院,的確是緩解本地人才缺乏的辦法之一。但重點是,企業跟大學有沒有辦法共同「培養情境」。軟體的情境上網都能找得到,硬體相反,學生沒有進去生態系,或是說沒有真正進到工廠,就不會了解真實的狀況。

舉例來說,企業想要研究材料的人才,就在重點學校設立材料實驗室,不管是贊助專案、出題給學生、或提供研究資源都好,甚至讓內部的工程師、研究人員與學生協作,把真實世界的環境模擬出來,才更能消除產學之間的落差。

格局再放大一點,半導體學院也可以思考開放國際人才來就讀。台灣有完整的半導體上、中、下游供應鏈,能提供很完整的歷練,在國際上是有相當吸引力的。比如讓印度學生來台灣攻讀相關課程,晶片是未來的石油,印度終究得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也希望可以跟台灣合作;或是攜手日本,他們的強項是半導體材料,生產或製造面可以來台灣學習,這都是雙贏的局面。

semiconductor
透過半導體學院的設立,補足企業缺乏的人才,並消弭產學間的差距。甚至,可以開放全球學生來就讀,進而延攬國際人才。
圖/ Flickr CC by Sandia Labs

世界級產業,就要往全球各地找人才

除了企業的努力之外,台灣的頂尖大學一定要痛定思痛、做出改變。沒有任何一間頂尖大學只收本地學生,未來也不會有,要找更多的海外學生進來。面對企業贊助,頂大追求的不該只是「蓋了多少校舍」,而是「幫多少學生找到了工作」。這確實很市場導向,但絕對是在國際頂尖大學排名中,往上擠的核心要素。

另外,我認為人才的流通必須變得更容易,學生要能夠很方便地轉換領域學習;當電機系人才不夠,是不是機械系的學生有機會補上?研究所階段這部分就做得比較好,跨考、跨修的情況比較常見。

簡立峰
科技業發展太快,校園與產業的距離被拉開,企業必須主動培養人才,與學校維持良好合作關係,消除產學落差是人才荒解方之一。

但在大學時期,像是商學院的學生要學AI(人工智慧),不容易找到符合需求的課程,如果直接選修資工系的課程,又會擔心成績不好看,有意申請研究所的學生可能會卻步。這在歐美較難發生,因為教師名額是根據學生人數決定,依照各學院的需求開課也比較容易。

另一方面,由於國外的企業門檻高,學生在學時期就開始競爭最好的實習機會。也因為很多外籍生,必須透過實習轉成正職的方式留在美國,畢業才找工作會來不及。這就創造出學生很積極找工作、主動與產業連結的氛圍。

當學生有動機,企業又盡量跟學校間保持良好合作,不只是捐錢蓋房子,而是設立實驗室、企業認養專案、實習生計畫,才能成功連結產業與學界,這都是台灣還可以加強的地方。

但完全靠本土人才支撐半導體產業,幾乎是不可能了,源頭的少子化問題難以逆轉。台灣半導體是領先世界的產業,人才就應該來自全世界才對。

最新11月號雜誌《台灣生技新版圖》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吳佩臻、林美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