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東芝、IBM都接連宣佈拆分!為何企業巨頭都選擇散夥?有哪些好處?
奇異、東芝、IBM都接連宣佈拆分!為何企業巨頭都選擇散夥?有哪些好處?

過去數十年來,在全球叱吒風雲的企業巨頭,似乎正一一土崩瓦解,接連宣佈分家成多間公司,這些業務遍布全球,宛如日不落帝國的大型集團,為何紛紛走上拆分的末路?

奇異、東芝都要拆分,各大企業集團接連散夥

源起於發明大王愛迪生,有著129年歷史的奇異集團,如今卻宣佈將拆分為3家企業,預計在2023年與醫療保健部門分道揚鑣,隔一年再切割能源部門,如此一來公司的主要業務只剩下航空引擎部門。

根據《彭博社》報導,奇異20年前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市值達到4,010億美元,然而接下來卻漸漸走下坡,5年前仍勉強維持在前10名,而現在比奇異規模更大的企業,已經有了數十間之多。

TOSHIBA
東芝、奇異兩大集團接連在本週宣佈拆分,縮減規模、專精業務已成為當代的企業趨勢。
圖/ shutterstock

奇異集團的瓦解並不是個案,就在前一天,相隔一個太平洋的日本財團東芝,也對外宣佈他們有意拆分為「基礎設施」、「元件」及「記憶體」等3家公司。

東芝目前業務橫跨發電廠、鐵路、空調、電梯、HDD、半導體等多元產業,預計發電廠、鐵路等將歸入基礎設施、HDD等為元件,而半導體則以記憶體廠商鎧俠的控股公司為主。

另外,歷經百年歷史的藍色巨人IBM,也在去年宣佈拆分IT基礎設備業務;電腦巨頭戴爾同樣在今年宣佈拆分VMware,這兩起拆分案例也都在近日宣告完成。

>

為何大型集團陸續分家?經營效率、股價、資金運用都是原因

無論是企業家或投資者,都越來越相信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下,將所有業務都收攏在一個集團內並不是件好事。大型集團可以靠著多元化的業務穩定企業整體的營收,但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資源配置不夠合理、有效率。

與專注特定業務的企業相比,大型集團的資源容易分散,強勢業務所賺取的資金,時常無法完全投入在強化業務上,反而被用於彌補弱勢業務的虧損,進而拖慢企業整體的發展腳步,同時因為企業過於龐大,導致決策相對緩慢。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恰好也在今年的股東信中提到,大型集團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為表現平平的業務、企業支付了太多費用。

巴菲特
巴菲特就曾在2021年股東信中提到,企業集團名聲不佳的原因,其中之一就在於為表現平平的企業、業務注入太多資源。

奇異執行長賴瑞.卡普(Larry Culp)也表示,拆分為3家公司後,每間公司都可以更聚焦各自的業務、更具有靈活性,且資金也能更適當地切合業務使用,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大型集團的拆分,還能夠賦予各自業務更大的施展空間。例如VMware前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指出,拆分後公司將能夠利用股票進行收購等商業操作。再加上,脫離戴爾後,VMware能夠結交更多與戴爾存在競爭關係的合作夥伴,策略上更有彈性。

投資者認為,大型集團往往無法在股價、市值上,充分反應旗下各業務的價值,各業務獨立發展將能夠創造更高的價值,這種想法是東芝透露有意拆分的重要原因。分析師也認為,拆分的消息可望為奇異當前的股價創造20%的成長空間。

2015年,惠普拆分為負責個人電腦與印表機業務的HP,以及專注雲端與伺服器等企業解決方案的HPE兩家公司,目前兩家公司市值合計接近600億美元,超越拆分前夕400多億美元的市值。

只不過也有反面案例,《日經亞洲》指出,化工巨頭杜邦公司在2019年拆分為3家企業,分別經營農類業務、材料科學及特種產品,但目前3家企業的合計市值仍低於拆分前的水準。

企業集團的時代已經落幕?索尼、科技巨頭給出不一樣答案

《彭博社》指出,奇異的拆分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投資者不再如此注重業務廣泛。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總經理德雷(Deane Dray)認為,這可能將促使愛默生、Roper Technologies及3M等大型企業加入拆分的行列。

這是否代表大型企業集團已經跟不上時代腳步?倒也未必。從2013年起,索尼一直承受股東希望拆分旗下娛樂業務的壓力,有投資大師之稱的丹尼爾.勒布(Daniel Seth Loeb)曾在《紐約時報》上評論,索尼應盡快拆分娛樂業務,運用這筆資金拯救岌岌可危的電子產品部門。

但索尼堅持廣泛的業務組合是其優勢所在,拒絕拆分,最終也憑借優異的營收表現化解投資者的攻勢。今年4月公佈的財報中,索尼在2020財年獲利飆升101%,達到1.17兆日圓。

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amazon_1142687498.jpg
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展現了新一代企業集團的形式,以龐大的生態系圈住客戶。
圖/ alexfan32 via Shutterstock

此外,科技巨頭向各領域的擴張,儼然也將發展為下一個世代的大型企業集團,例如亞馬遜的業務已橫跨零售、雲端甚至醫療,蘋果也從專注3C產品的企業,逐漸將觸手延伸至影音、金融等各項服務。

但差別在於科技巨頭憑借多元化業務組建出的生態系,往往在於滿足同一批客戶的不同需求,而非如傳統集團般,面向截然不同的客戶。

好比說只要訂閱亞馬遜的會員,就可以享有便利的電商外送、看不完的優質影集、以及全食超市的實惠服務。這使得各項業務間能夠良好地發揮綜效,每一項業務都能吸引民眾成為另一項業務的客戶。

資料來源:BloombergNikkei Asia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東芝 #企業經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