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為王,透過數字解析讀者的想法與需求
「數據是Readmoo優化平台、開發產品、了解讀者的重要工具,在經營策略的擬定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它同時肩負『洞見未來』與『驗證推論』雙重功能。」Readmoo執行長龐文真道。由於閱讀習慣如同黑盒子,Readmoo每年發表《Readmoo電子書閱讀報告》,可以看到電子書讀者的增長狀況、總體閱讀時數、偏好閱讀時段等資訊,也從歷年的圖圖表表的消長中觀察到讀者痛點,進而推動mooInk電子書閱讀器的開發。
「電子書可以在各種載具上閱讀,透過載具閱讀情況的大數據,我們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數字。」龐文真表示,在2013年的時候,由於智慧型手機尚全完全普及,多數讀者是使用電腦購買、閱讀電子書,當時最明顯的閱讀時間,是以下午3點為最大宗,但這其實不代表讀者真的就喜歡在下午買書、看書,只是因為電腦瀏覽器和購買必須連網,導致讀者在這個時段最方便。而到了2016年,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和行動數據方案盛行,行動閱讀逐漸成為主流,讀者偏好的閱讀時間也跟著改變,轉以夜間閱讀為大宗,甚至到半夜1點都還有許多人在看書。
開發mooInk電子書閱讀器,對Readmoo來說是比建構電子書平台還大的賭注,除了開發成本高,整個團隊又必須跳出了原本熟悉的網站領域。但由於收集到的問卷資料和其他產業數據顯示,這最後一哩路必行,最終Readmoo決定投入所有的資源發展專屬閱讀器;基於而對讀者使用習慣的了解,包括可直排閱讀,以及書籤、畫線註記等閱讀工具的提供,讓mooInk的閱讀體驗像書本一般的流暢,甫推出市場就站上本土電子閱讀器龍頭,也更帶動了電子書閱讀的風潮。龐文真笑道:「在mooInk推出前,智慧型手機已經好幾年蟬聯電子書讀者最愛的閱讀裝置,手機閱讀時間比例約佔總時間的6成,但在2017年夏季推出mooInk後,檢視該年8~12月的閱讀數據,發現使用mooInk載具閱讀的時間佔比高達整體的38.4%,其次才是手機的33.3%,表示這個產品確實解決了讀者的痛點!」對Readmoo來說,觀察數據不僅能協助其判斷趨勢、做好決策,執行後又可回頭檢視、驗證成敗,是能具體評估成果並綜觀全局的重要利器。
以市場數據定錨、企業數據執舵,勇戰台灣書海
企業爭戰商海,除了對內分析客戶需求,也需要對外綜合了解市場現況。「對Readmoo來說,如果我們決定要開發一項新產品,當然不能只看自家數字,就算從內部數據看來是有需求的服務,外在整體市場環境若不足以支撐,產品推出也很有可能會失敗。」龐文真以出版產業做舉例,若不是觀察到總體書量仍很龐大、閱讀市場火熱,Readmoo也不會冒險做出開發mooInk的決策,而為了掌握外部市場與產業發展的整體狀況,有好幾個服務是她重要的資料參考來源。
「文化部的產業報告、國外研究機構的分析預測報告,以及在Google搜尋的市場趨勢,都是我慣用的產業資料收集管道。我們做的決策是在幫未來插旗,資料愈完整,對未來的想像才能愈清晰。」龐文真也提到文策院今年推出的《文化內容產業數據儀表板》網站,它將文化部的資料報告圖表化,讓整體產業數據一目了然,的確可做為長期市場分析之用。「除了出版產業,這個網站還能同時看到其它文化內容產業的數據,讓你知道趨勢在哪裡。像我看到圖書出版市場曾經有388億的規模,比當時的電視內容產業還大,感到很驚訝,也讓我更有信心,但這些數字如果沒有一個單位去統整,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龐文真認為,市場總體分析、產業狀況分析對企業來說很重要,但所有分析都需要有綜觀數字才能執行,上連文化部、下接產業鍊的文策院可能就是最好的數據統合單位。「我覺得文策院肩負『定錨』的角色,讓文化產業確認大方向可行,我們才不會在未知的海上飄搖不定,有了方向,企業就能根據自己的產品優勢與客戶分析,往下發展進一步的策略。」
改變已成新常態,擁有靈活調整的彈性才能迎戰未知
龐文真表示,近年來國內相當火紅的單詞「New normal新常態」,除了用於疫後的生活型態轉變,根本就是電子書閱讀的未來狀況。逐漸地,電子書已逐漸成為愈來愈多人使用的閱讀方式,而如何提供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這答案將隨著市場及工具的變化而不斷修正。在過往,網頁可能是最好的答案,隨著可離線閱讀的APP與電子紙電子閱讀器的推出,讀者習慣已全然不同。所以對Readmoo來說,經營重點不僅要洞見讀者需求,推出當下的最佳解法,更要擁有「跟讀者一起走向更好境界」的能力,而這一點必須靠著強大的數據解讀能力才能做到,以具體的數字判斷趨勢發展,才能找到持續進步的方向。展望未來,Readmoo期許自己能更靈活應變環境需求,以數據力迎戰未知市場!
文策院文化內容產業概況資料庫:http://vis.taicca.tw
文策院主題產業數據儀表板:https://vis.taicca.tw/dash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