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企業的市場估值怎麼看?先從三階段分類做起
新創企業的市場估值怎麼看?先從三階段分類做起

時常有人問我:「新創團隊該如何被估值?」這個問題確實不易回答。

相比上市櫃企業的估值方式,新創企業的估值確實難有標準答案,主要原因在於新創團隊通常仍處在草創階段,還在燒錢進行研發,甚至並未有實際的「產品」誕生,這是新創團隊估值的困難之處。從我過去的經驗大致可將新創企業歸類成3種階段:

第一階: 主要的狀態是公司正投入大量的資金在研發產品上,故此階段的新創尚未有能販售的商品、解決方案,還談不上營收,更別說獲利。

第二階: 基本上已經擁有可販售的產品或解決方案,具有初期的營業額,但多數的狀況可能尚未填補之前年度的累積虧損、又或是當年度尚未實現獲利,但整體而言已經是一個能開始以營收驗證產品的團隊。

第三階: 這時期的新創團隊,可以說是羽翼漸豐,不僅擁有了驗證的商品、解決方案跟客戶,最重要的是也已經歷過至少一次的融資,除了產品可以實現年度獲利外,同時進入到規劃跨市場擴張的階段。

將新創團隊進行這三種分類,對於後續團隊的估值會比較有幫助。畢竟每個新創團隊都像是值得期待的兒童,雖然不似大型企業那般成熟穩定,但它們的想法、產品卻可能非常新穎,與較高的科技含量,因此只要有好的商業模式規劃與切入市場競爭策略,從原本的市場佔有者中搶得一杯羹時,公司的價值可能會瞬間三級跳,與其觀察尚不成熟的營業額、獲利,不如觀察公司的經營所達到的里程碑。

pexels-startup-stock-photos-7097.jpg
新創團隊雖然不像大企業那般穩定,但通常具有創意的思維與打破窠臼的做法,若商業模式順利發展,公司價值可能瞬間翻倍。

因此,根據這三種階段的分類,我們就能更進一步討論新創估值的方式。

過去估計企業價值常見的「資產法(又稱成本法)」是以重置成本作為估算的標準,通常較無法將企業未來發展納入計算,因此逐漸被「市場法」或是「收益法」取代。以目前主流市場常見企業估值所採取的「市場法」來說,主要是透過找出市場上相對應的類似企業(包括產業、市場及商業模式等等標準),參照該企業可對照的市場價格,並參酌其經營績效、市場佔有率等,進行整體評估所得出來的估值。

但是,由於新創公司的特點在於未必有營收,通常尚未獲利,而其產品若成功推動後之毛利通常較高。一般來說較無法採用以營業額或獲利額乘數方式的市場法作為估算依據。因此,新創公司的估值通常適合的是,尋找在類似市場上與之相對應的新創團隊進行參考比較,透過對方在市場上的價值,作為自身企業估值的數字依據。

畢竟,因為新創公司若是選對產業及商業模式,因為科技含量高,產品毛利與公司的成長率都會很高,故僅有類似的新創公司估值值得參考比擬。舉例來說,生技公司就該區分製藥或醫材,研發、製造或營運等等的產業性質;若是電商業者,可以從區分B2C、C2C、B2B,產品垂直領域以判斷營業額、競爭者等等,從市場上尋找類似曾經取得投資的案例公司,在該階段時的估值數字作為參考。

STARTUP
若要得出新創團隊的估值,較適合的作法是在市場上尋找類似的公司,依其現價作為憑估依據。
圖/ shutterstock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新創領域因為過去十餘年的持續發展,已累積出了不少獲投案例,都能在國內數位時代(創業小聚)或Findit 這些平台中找到參考資料。其中,在2021年甚至也出現了Appier、Gogoro、91APP等等幾個獨角獸及IPO案例在國內外上市的案例,讓我們能夠從他們的上市公開說明書中,找到資本形成的端倪。

新創團隊的估值確實不是個單純用一般乘數市場法公式就能得出的數字,而是更需要觀察時空背景、因地制宜的進行全面性的考察、並搭配市場上可參考的相似企業來得出數值。畢竟新創團隊仍是個正在成長、可能擁有對現有市場具有破壞式創新的企業,估值畢竟是估計的價值,橫看成嶺側成峰,端視創業者與投資人對未來的經營如何認定了。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新創公司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