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9年前就推過AR眼鏡!為何在元宇宙大戰中默默無聞、輸給一眾對手?
Google 9年前就推過AR眼鏡!為何在元宇宙大戰中默默無聞、輸給一眾對手?

當微軟和Facebook更名後的Meta都高調宣布進軍元宇宙領域時,Google相對低調許多,但也同時悄悄的重組了內部專門研發創新的神秘實驗室Google Labs。

此次Google Labs重組,業務包括現有的AR和VR業務、Project Starline(全息影音通話)和Area 120內部孵化器以及其他「高潛力、長期的」項目。新團隊將由資深的Google副總裁Clay Bavor領導,並直接向Google執行長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彙報。

作為最早研發AR眼鏡,並在全球賣出超過1億個手機VR盒子的Google,本該是這波「元宇宙」的領頭羊,然而現實卻是無論VR還是AR,Google都是「起大早趕晚集」。不禁讓人好奇,使得Google在「元宇宙」上落後於Facebook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Google
Google一向鼓勵員工們創意發想,並落地實踐。VR與AR領域,他們早在數年前就已投身研究,為什麼當時沒有引起風潮?
圖/ 截圖自Google

沙灘上的「白日夢」

2016年5月,美國加州山景城總部,Google一年一度的開發者大會上,在桑達爾.皮查伊和幾位高管介紹完更加智能的Google助手後,Clay Bavor上台向大家介紹傳聞已久的Google VR頭顯產品及平台——Daydream VR。

那應該是Clay Bavor的輝煌時期,在入職Google 11年後,這位看起來非常像美劇《矽谷群瞎傳》中典型碼農的小哥,終於以VR負責人和VP的身份登上Google I/O大會的舞台。說話有點大舌頭且語速很快的Bavor向全世界介紹了Daydream VR平台的細節。

Clay Bavor在發佈會上展示Daydream View頭顯.png
Clay Bavor在發表會上展示Daydream View頭顯裝置。
圖/ YouTube

2016年正是VR又一個「元年」,被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的Oculus仍在獨立運營,剛剛在年初開啓第一款消費級產品Oculus Rift CV1(消費者版本)的預訂,業內對於這款「桌面級」產品的效果能不能超越HTC和Valve聯手推出的HTC Vive非常感興趣。

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如果VR真的成為下一代計算平台,估計大多數人會認為贏家是Google,而不是之後的領頭羊Facebook,因為在VR方向上,Google抓了一手「好牌」。

Daydream VR曝光的兩年前,Google用一款紙板和塑料鏡片疊成的Cardboard紙盒眼鏡讓人們感受到了VR的魅力。承襲Google一貫的作風,團隊將Cardboard方案開源,任何人都可以下載製作自己的紙盒眼鏡。有機構估計這種紙盒眼鏡在全球範圍賣了至少1億套,可以說是全世界大部分人的VR「初體驗」。

同時,作為Android系統的擁有者,Google能在系統層面對Daydream VR進行優化。而為了能優化手機VR效果,競爭對手Oculus的 CTO、傳奇程序員約翰.卡馬克需要經常出差韓國,與三星團隊一點一點打磨三星移動VR產品Gear VR的體驗。

對外,小米、聯想等品牌成為第一批合作夥伴,後者將為Google生產支持Daydream VR平台的手機。

內容層面,Google旗下的YouTube延續平台優勢,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360度影音平台;曾經拿出千萬美元製作VR影片的Spotlight Stories,聚集了一批好萊塢知名導演和藝術家探索VR影像的前線。

在瀏覽器方向,Chrome佔據90%以上的份額,所以Google也嘗試推動WebVR標準和體驗,如果成功,意味著VR體驗可以像網頁中的影片一樣被觀看和分享。

當然,有時候一手好牌,並不是勝出的決定因素。

Daydream VR頭顯看起來很有質感,相比於Oculus和HTC Vive早期產品濃重的塑料感,前者的織物面料摸起來手感更好,類似於程序員經常穿的T-Shirt,讓人不禁想把玩和親近。雖然團隊在這款產品的細節上做得很好,但無法改變的是它依然是一款升級版的VR眼鏡盒子產品,體驗肯定比Cardboard要好很多,但依然無法和Oculus與三星合作的Gear VR相比,後者通過三星高端手機和更紮實的優化,達到了當時移動VR體驗的巔峰。

DayDream VR平台
DayDream VR平台截圖。
圖/ DayDream VR平台截圖

在生態層面,即便有小米和聯想等公司率先表示支持,但是有自己VR野心的三星和華為態度則比較曖昧,並未第一時間宣布支持Daydream VR的旗艦手機。

內容生態上,Google在VR影音領域做了眾多努力,從硬件、軟件到演算法都為創作者提供了不少幫助。但可惜的是,360度影片這種無法讓觀眾自由移動的「三自由度」內容,能讓早期用戶眼前一亮,但並不能讓用戶留下來持續消費。

事實上這也是手機盒子類VR產品的通病,能快速吸引用戶,但無法留住他們。截至2016年初,Cardboard應用下載量超過2500萬,但用戶日活躍量始終徘徊在0.05%以下。同樣的尷尬也發生在Daydream平台上,在亮相半年後,平台上的VR應用下載量徘徊在1000-5000次之間,令人懷疑Daydream VR的硬件銷量並不驚人。

手機盒子並不能救VR,一體機才是未來。2017年的Google開發者大會上,Bavor透露Google正在和高通合作研發VR一體機設備。當時Oculus一邊推桌面級產品Oculus Rift CV1,一方面暗地和小米合作後來的3自由度VR一體機Oculus Go。最後Oculus Go在中美兩地上市,而只有聯想給Google做出了後來寂寂無名的Mirage VR一體機。

雖有系統生態之利,但自己並不過多投入,只把希望放在合作夥伴身上,最終讓Google VR在失去手機VR優勢後,沒有趕上一體機的機會,「白日夢」最終破碎。

生不逢時的Google眼鏡

如果說Daydream VR是Google不捨得All in,那麼在AR層面,作為先驅的Google眼鏡的落敗,則被Google一直以來「不作惡」的政治正確傳統所扼殺。

早在Google玩笑般的紙盒VR眼鏡前兩年,2012年的開發者大會上,Google亮出了Google Glass這款超前的產品。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款單眼稜鏡方案的AR眼鏡已經稀松平常,但放在9年前,它還是非常驚艷。

骨傳導、單側觸摸板、加上語音控制,Google Glass幾乎奠定了此後AR眼鏡設計和交互的模版,直到2015年微軟推出HoloLens,才在設計上有了新突破。2012年的《時代》雜誌曾經將Google Glass列為當年最佳發明。

Google聯合創辦人謝爾蓋.布林是Google Glass的最佳代言人,早在2012年初就曾經戴著Google眼鏡的原型機出現在慈善晚會上。布林頻頻亮相,勤奮地為Google眼鏡造勢。

Google聯合創辦人出席Google眼鏡發表大會
Google聯合創辦人謝爾蓋.布林出席Google眼鏡發表大會。
圖/ Cnet

外型拉風,但是Google眼鏡功能其實並不多,和手機連接後,640×360像素的稜鏡投影可以顯示一些簡單的文字提示和地圖訊息,用骨傳導技術聽聽音樂,前置攝像頭可以進行拍照和影片錄製。

同時,Google眼鏡1500美元的價格注定了它只能在開發者群體中流行,難以觸及普通消費者,至少普通人並沒有等到Google眼鏡走到C端那一天,它就提前退役了。事情出在Google眼鏡的那顆前置攝像頭上。

由於設計原因,Google眼鏡前方攝像鏡頭在拍照或者錄製視頻時沒有特殊的效果提示,這讓人們在面對一個戴Google眼鏡的用戶時,不禁會產生「這人不是在拍我吧」的疑問,這對於注重隱私和肖像權的歐美人士來說犯了大忌。

Google眼鏡前置攝影機
Google眼鏡前置攝影鏡頭示意圖。
圖/ Google

一些消費者對於Google眼鏡的畸形熱愛也推波助瀾,科技博主Robert Scoble那張戴著Google眼鏡在浴室洗澡的照片,也確實給很多人留下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國外給戴Google眼鏡的用戶起了個新名字——「Glass Hole」,不少餐廳甚至表明不接待戴Google眼鏡的用戶。

幾年後Snapchat和Facebook都推出了更像玩具的智能眼鏡產品,功能上要比Google眼鏡少很多,同樣可以拍照錄影,但是在鏡頭周圍有一圈LED燈,提示別人自己正在拍照,給人的感覺會好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經過幾年的熏陶,人們也已經熟悉了VR頭顯與AR眼鏡的概念和產品,不至於像最開始那樣敏感。

僅僅開售一年多之後,Google就下架了這款眼鏡。

雖然C端受挫,但是Google眼鏡在B端卻開啓了另一段旅程,在不少製造業大公司找到了新天地,當然,已經徹底脫離了大眾視線,和後來像微軟HoloLens拿下美國軍方200億美元大單已經不能同日而語。

創新和決心

即便成立二十多年後的現在,Google依然是矽谷一支實力雄厚的部隊,不斷為全球輸送AI、自動駕駛等方面的技術人才。不過,當年Google X 實驗室的「登月項目」,最終做成並堅持下去的沒有幾個。

這可以被看成是Google自己的「創新者窘境」,一方面依託近乎壟斷的搜索廣告收入,Google可以不斷在各個方向上進行探索;另一方面,那些在頭腦中的奇思妙想可以迅速產品化,但涉及到戰略方向上的投入時,卻得不到資源。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網友為Google建立了一個「線上墓地」,用來「紀念」數百個在開發者大會上露頭,收穫了幾十萬到幾百萬用戶,最後被手起刀落斬掉的應用,Daydream VR也是其中一個。

反過來看Facebook,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當年20億美元(確切數字是30億美元,還沒算和Zenimax幾億美元的官司)收購Oculus絕對是被耍了,但是不妨礙馬克.祖克伯不惜將Oculus吸收到Facebook內部,並持續大量投入,甚至不惜將公司名稱改為Meta,來宣布對VR和AR的願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Google的創新,敗給了Facebook的決心。

雖然此次Google Labs進行了重組,曾經負責VR部門的Clay Bavor重新掌控了實驗室的實權,但Google VR和AR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Project Starline(全息影音通話)和Area 120內部孵化器組成了實驗室的項目梯隊。

桑達爾.皮蔡在接受採訪時說道:「我感到幸運的是,我們的使命是永恆的。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組織訊息。」當世界為元宇宙瘋狂的時候,Google CEO依然認為公司的增長點依然來自搜索業務,而非VR或者AR。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吳佩臻、錢玉紘

關鍵字: #VR_AR_MR #元宇宙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賦能 設計起飛,Pinkoi 執行長顏君庭以 Samsung Galaxy S24旗艦系列拓展國際設計生態圈
AI賦能 設計起飛,Pinkoi 執行長顏君庭以 Samsung Galaxy S24旗艦系列拓展國際設計生態圈

翻開 Pinkoi 名片背後,一句簡潔的「Design the way you are」映入眼簾,這正是 Pinko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顏君庭創立公司的初衷:希望每個人都能用好的設計,實踐獨特的自我風格與生活樣貌。近年來, Pinkoi 不僅成功將設計生態圈拓展至國際,也串接 AI 引擎服務,成功以科技力搶攻消費者心佔率,讓跨境銷售零距離。

擁抱科技力,Pinkoi 自建 AI 模型 極致個人化體驗

2011年發跡於台灣的 Pinkoi,產品聚焦於生活風格及設計相關,如今已是擁有超過625萬名會員的國際電商平台,設計館來自全球77個地區、消費者遍及全球150個國家。為搶攻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商機,去年底, Pinkoi 搭上 AI 科技浪潮, 正式推出「生活風格智慧模型」,以大規模個人化為主要場景,打造個人化商城,讓設計師得以更有效率的行銷商品。

「自建 AI 模型,就是為了打造獨特的個人化體驗。」出身美國矽谷科技業的顏君庭,談起自家創建的 AI 服務,眼神閃爍著光芒。他指出,「 Pinkoi 站上以設計品為主力,而設計品常常是各國民眾的興趣、風格、價值主張、地域性文化的延伸,所以相較於一般電商,我們更需要深入經營在地市場,了解設計師與消費者的需求。」

透過自建 AI 模型,不僅讓 Pinkoi 業績大幅成長,消費者在平台的瀏覽時間也提升近三成、創造1.5倍的商品點擊率,有效提升品牌黏著度。顏君庭笑稱,日本市場對於 Pinkoi 甚至有「沼る」的美譽,盛讚平台商品獨特、令人忍不住著迷而長久駐足。

DSC00365.jpg
Pinko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顏君庭對新科技趨之若鶩,讚嘆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 是「貼身得力助理」!
圖/ Samsung

智慧即時翻譯、筆記智慧助理 跨國商務人士最得力的行動幫手

對新科技趨之若鶩的顏君庭,近期則對三星電子最新推出的智慧型手機深深著迷,它就是首款結合全方位 Galaxy AI 應用的 Samsung Galaxy S24 旗艦系列 。

身為跨境電商平台的領導者,顏君庭經常需要走訪世界各地,最近剛結束日本差旅的他,直言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簡直是他的「貼身得力助理」。

「智慧即時翻譯的功能,真的是領先所有同業的最大亮點!」顏君庭表示,不會日文的他,過去在日本如果要打電話訂餐廳、旅館,都需要請朋友或同事幫忙,或是透過其他翻譯軟體來回轉譯,過程十分曲折。

「這次去日本有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我可以直接按手機通話,開啟翻譯功能,我講英文,對話就會直接翻譯成日文,對方回應日文,也會轉回成英文,等於我們可以直接溝通,這點完全解決過去一直無法被解決的痛點,」顏君庭興奮地說道。

DSC00341拷貝.jpg
「智慧即時翻譯」的功能,即使在沒有 Wi-Fi 的飛航模式下也能使用。
圖/ Samsung

『智慧即時翻譯』與『智慧自動摘要』功能,對時常參與跨國團隊會議的顏君庭,更是省時省力。他指出,雖然團隊主要溝通語言為英文,但有些交流討論常會運用到日文、韓文等多國語言,「如果請一個即時口譯,對公司的營運成本來說非常高,請同事翻譯,頂多也只能簡譯。有了 Samsung Galaxy S24 旗艦系列,我們可以把對話錄下來,透過 AI 即時翻譯成指定語言的文字,好像大家即時的聊天、參與討論。」

DSC00125+147.jpg
與員工會議時,透過語音轉文字生成會議紀錄,還能分辨多人對話,並利用智慧自動摘要功能,一鍵做好摘要。
圖/ Samsung

「這對帶領跨國團隊很有幫助,有時用自己的母語討論,更能直接的表達想法,有效增進團隊的情感凝聚力,」顏君庭說。

筆記智慧助理也是日理萬機的顏君庭很喜歡的功能,他表示,每天要閱讀的文件相當多,現在只要輕輕觸碰手機螢幕幾下,就能快速獲得資料的精簡版本,筆記智慧助理還會自動排版、校正拼音,甚至在內文上方生成條列式的摘要,亦可將手寫字轉為文字,自動排版、生成重點摘要,將重要訊息直接佈達給團隊執行,「幫我省下很多時間。」

搜尋圈,一圈即搜:助力Pinkoi團隊精簡工作流程

Samsung Galaxy S24 旗艦系列 對於審核 Pinkoi 平台產品,更是如虎添翼。顏君庭表示, Pinkoi 對於產品審核非常嚴格,從設計本身到圖片拍攝,都要求出自設計師原創。因此,每當設計師上架產品,團隊須將圖片投遞到不同的平台,透過「以圖搜圖」的方式,確認有無相似物件。

「現在不用這麼麻煩了,我直接用 S Pen 觸控筆 圈起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 上的圖片,就可以立即搜尋,」他笑著說:「剛開始拿到S Pen 還有點納悶,因為使用經驗停留在過去,但實際使用才發現,意外的好用!」

顏君庭表示, Pinkoi 站上商品多達110萬項,內部會議討論時,有時沒辦法很精確的說出品牌或風格,透過 Samsung Galaxy S24 旗艦系列「搜尋圈」一圈即搜的功能,就可以很快速找到商品的細節,或類似的品項,讓團隊得以更快速聚焦討論。

DSC00227.jpg
「搜尋圈」的功能,快速找到商品的細節及類似的品項,讓團隊在會議中聚焦討論更有效率。
圖/ Samsung

極致攝影 超強續航力 捕捉靈感不斷電

創業這10餘年來,顏君庭還是保有實地探訪台灣、各地市集的習慣,他也喜歡以手機拍攝,紀錄新發現的品牌或設計概念。「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 拍照的內建相機非常厲害,白天晚上都不需要用到濾鏡,」顏君庭也分享智慧相片編輯 的妙用,他指出,差旅移動中隨手拍照,常常會拍到不想要的物品或背景,這時只要用 Samsung Galaxy S24 旗艦系列內建的生成式相片編輯功能,輕鬆選取物件,即可移動或擦除, AI 還會自動填充背景,「完全不用擔心照片拍得不好。」

D.jpg
內建「智慧相片編輯」,輕鬆圈選,即可移動或擦除物品, AI 運算自動填充背景。(右圖為完成畫面)
圖/ Samsung

此外,顏君庭也分享長途差旅的重要需求,他表示,由於海外出差行程滿檔,經常是清晨六點到深夜的行程,旅途中還需要拍照紀錄、開線上會議、收發即時通訊等,常因爲忘記帶手機充電線,需要跟店家開口要求幫忙充電,「 Samsung Galaxy S24 的高續航力也解決這個痛點,一整天高度使用竟然都還有電,讓我很放心。」

Samsung Galaxy S24 的簡潔設計,也讓他印象深刻。「我很喜歡 S24 超窄邊框的設計,讓整個手機畫面更清晰,不會被邊框干擾。」而深紫色的新色也十分特別,顏君庭分享到,「礦物在華人文化中有特別的寓意,例如這次拿到的深紫色非單調的色塊,而是帶有類似紫水晶的礦物感,也有點帶來事業與生活上的好運,整體設計很時尚,很符合商務人士的需求。」

建立「亞洲設計生態圈」串聯跨界連結設計

顏君庭會依據不同的使用需求變換裝置,例如隨身攜帶的手機,方便解決訊息、拍照、筆記或翻譯等即時需求,有較完整的工作時間時,則可用畫面較大的 Samsung Tab S9 平板接續處理。利用「快速分享」功能,跨裝置傳遞檔案,相互串聯。

「『智慧生態圈』(Samsung Galaxy Ecosystem)串連的模式,我認為很符合商務上的使用習慣,手機用來快速紀錄靈感、平板 進一步編輯;跨裝置的傳送省去了等待,又可以發揮每個裝置的優勢,讓我充分利用時間,」顏君庭說。

DSC00251.jpg
Samsung Galaxy Ecosystem 智慧生態圈,跨裝置串聯,可將Tab中的筆記直接複製於手機上,讓商務生活更加便捷。
圖/ Samsung

面對日益競爭的市場,顏君庭以三星電子的智慧生態圈裝置策略巧妙比喻, Pinkoi 將持續致力建造「亞洲設計生態圈」,未來兩年亦將更專注在跨境市場銷售,聚焦協助台灣設計師共同推展至日本市場。

如同 Samsung Galaxy S24 旗艦系列運用 AI 科技力作為解方,解決消費者的痛點,顏君庭也將帶領 Pinkoi ,強化 AI 運用,將更美好的生活與使用體驗,傳遞給更多消費者。

了解更多 https://pse.is/5wumz6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