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快破產他沒逃跑,逆轉把客戶賠償金從5億殺到10萬元!如何從夥計變老闆?
公司快破產他沒逃跑,逆轉把客戶賠償金從5億殺到10萬元!如何從夥計變老闆?

從電動車、5G、醫材、工業電腦到低軌道衛星,靠著關鍵元件切入多個產業趨勢的穩得實業,今年以來營收與毛利率皆創新高。董事長高治宏是以什麼樣的經營策略,替公司打造出業界少見的獲利方程式?

高治宏
圖/ 今周刊

當公司瀕臨破產,你會離開還是留下來?

21年前,看著公司面臨倒閉危機,當年還是「夥計」的高治宏,不僅沒有琵琶別抱,甚至買下公司自己當老闆;21年後的今天,這家公司成功掛牌上櫃,還打進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的低軌衛星供應鏈。

這家公司叫穩得,它既銷售硬體也賣服務:硬體部分,是種類多達三四千種、用於抗電磁干擾的電磁相容性(EMC)元件,至於服務,則是在自有的實驗室,為各種電子產品測試各類電性狀態,是台灣少數能同時提供元件銷售與顧問服務的業者,該公司現任董事長,是今年52歲的高治宏。

冷靜赴日 化解5億賠償案

然而,鮮少人知道,這家今年前3季比去年整年多賺50%的公司,最早並非由他創立,而且穩得過去更因為被日本大廠東芝索賠,差點倒閉。

2000年,一台東芝的數據機意外自燃,維修人員拆開燒得烏黑的機器後,認為是穩得供應的電容器起火,於是東芝跨海對遠在台灣的穩得求償5億元天價賠償金。

說是天價,是因為當時,穩得員工不過十幾人、資本額僅5百萬元,根本無力負擔相當於資本額1百倍的賠款,「公司要破產了!」的聲音充斥穩得內部。然而,當時進公司6年、負責業務的高治宏沒有慌了手腳,他先展開調查,發現公司提供給東芝的電容器,其實符合規範,於是他毅然赴日與東芝談判

「後來,賠償金就從5億元,談成了10萬元,就是幫客戶重新替換元件的費用。」他回憶。

只是,走過風暴的穩得,老闆逐漸無心經營,這讓高治宏開始思考要不要接手公司,「(而且)客戶都支持我出來創業。」他認為穩得當時仍有發展可能,於是向親友借了8百萬元,正式從夥計變老闆。

不過,當時的穩得,一來身處高競爭、低毛利的電容元件市場,二來倉庫裡堆滿價值近3百萬元庫存品,「那些都是賣不掉的!」高治宏說。抱持著「走不一樣的路」,他注意到保護元件——這個當年少有廠商花心思經營的產品,在USB介面逐漸普及在桌機、筆電、隨身碟上,「一定會用到過電流保護(的技術),」因此認為未來保護元件的需求將大增。

於是他找上國際大廠Bourns,代理當時其他通路商都還沒興趣的保護元件,後來,USB介面迅速普及,電子產品愈朝高頻高速發展,穩得也在5年內,拿下Bourns在亞太區50家代理商中,台灣區第1名的銷售地位。

轉骨關鍵 賣產品兼賣服務

不過,這只是高治宏計畫公司「轉骨」的第一步,他的第二步,是讓公司從賣產品,走到賣「服務」。與穩得產學合作多年、龍華科大學術副校長陳逸謙指出,目前穩得在業界的獨特之處,就是同時有自製保護元件,以及檢測服務。

只是,為何非得從硬體跨入檢測服務呢?

遠傳、台達電5G_AOI瑕疵檢測設備
圖/ 遠傳電信

原來,高治宏看準的,是長期以來,元件銷售商、檢測商都是兩群業者各自為政,每當產品有問題,經常出現「互踢皮球」、相互歸責的狀況。「(穩得)因為有自製元件,測出來有問題可以幫客戶調整。」高治宏說,這進而延伸的好處是,可以替客戶省下測試後再找人調整,得另外花數個月到半年左右的時間。

2008年買下第一台檢測設備後,當時首推檢測顧問服務的穩得,很快從安控客戶切入各個產業。如今已有29間實驗室,其中還取得最高等級的美國CBTL認證標準,是CBTL台灣區前3名的檢測實驗室。

然而,穩得的檢測服務,除了收報告與顧問費,其他費用幾乎「免費」,換句話說,它並沒有要用檢測來賺錢,因為,高治宏著眼的是,藉著免費的檢測,刺激客戶採購硬體產品,這套以檢測顧問服務吸引客戶採購自家產品的生意模式,讓穩得的事業愈做愈穩,營收規模跟著實驗室的擴增逐步成長,去年更獲得國家磐石獎,表彰其創新的商業模式。

這個模式,還讓穩得替客戶找出新商機。「3年前,我們幫威剛做檢測發現,如果換成穩得的保護元件,(相較於開關晶片)可以省50%成本。」高治宏回憶這個在實驗室的發現,讓公司意外打入了金士頓等儲存品牌客戶。

過去兩年,5G與低軌道衛星,是穩得目前需求最熱的兩大市場。高治宏分析,相對過去,這兩種產品對「防雷擊、過電壓保護」的規範更為嚴苛,擁有超高電壓檢測技術的穩得實驗室,因而成為業界少數能提供檢測的服務商。

高治宏這21年公司轉型的時光,他憑著一套用服務綁硬體的商業模式,把一家差點倒閉的公司,轉型到保護元件的先驅業者,今年上櫃後股價更飆破百元。想像不同的可能,然後嘗試拼貼看似異質的元素,就是穩得能夠重新站起來的關鍵。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