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讀取千億條神經訊息,協助失智症早期診斷!上頂醫學團隊研發輔助工具
AI讀取千億條神經訊息,協助失智症早期診斷!上頂醫學團隊研發輔助工具

「當我自己變成了患者的那一刻,才真正體會到人生一點一點地失去清醒的感受,每天無數次想著,我會不會變得什麼事都做不了?我沒救了…」

日本失智症權威治療醫師長谷川和夫起初在確診失智症時,陷入了連他自己都難以想像的嚴重焦慮。而後,長谷川醫師接受事實,仍不忘將失智症經歷撰寫成日記,記錄失智症患病進程,以供後世研究、參考。

「失智症」,大眾雖知道疾病嚴重性,社會中也有不少討論圍繞在確診後的照護、治療等被動議題。可能不曾想過,我們仍有「超前部屬」的機會。早期檢查即有機會提前布局疾病照護的準備,臨床上發現,失智高風險族群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有機會能夠降低失智症的罹病風險。

上頂醫學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croViz Inc.)創業團隊,有感於人口老化導致的高失智風險,通常有明顯的認知退化症狀後,才在診間透過認知功能評量及各項綜合評估,被確診為失智症,但往往已達一定程度嚴重性,且少有藥物可以有效抑制大腦退化;而僅靠主觀性的量表檢驗與人眼辨識醫學影像,尚無客觀且精準的檢測工具,所幸在腦科學長足進步及跨領域專業協作努力下,AcroViz團隊自臺大醫學院技轉腦神經纖維客觀分析評量技術,並成功研發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讓國人有機會早期發現「失智症」或是大腦退化的跡象。

圖說一: AcroViz 成功研發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獲美國FDA認證,輔助專業醫事人員臨床評估
croViz 成功研發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獲美國FDA認證,輔助專業醫事人員臨床評估早期「失智症」疾病風險。AcroViz 團隊合照前排左起總經理陳如芬、醫務長曾文毅、技術長徐泳欽,後排左起臨床專員劉大維、資料工程師邱秀慧、行政暨品質法規專員曾韻宜、資深雲端架構師楊凱程。
圖/ 上頂醫學提供

最新全球失智症報告:「提高診斷率」為重要目標之一

2021年最新全球失智症報告1指出,「提高診斷率」仍是失智症領域未來非常重要的努力目標。根據報告結果推估,全球約有5500萬名失智者,但卻有高達七成五的人,相當於4,100萬人,尚未被診斷確認,其中未診斷的比率在中低收入國家更有九成之多。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2021年公告的最新資料,目前失智症診斷率約為五成四,雖然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不算低,但依台灣期待能夠在2025年達到七成的診斷率的目標,仍有不小成長空間。

有鑑於「失智症」早期診斷之急迫性與必要性,台大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兼任教授曾文毅與AcroViz總經理陳如芬組成新創團隊 — 上頂醫學影像科技(AcroViz Inc.),聯手開發失智症早期診斷的解決方案,讓患者能追蹤與自主檢測,期待藉此造福更多失智症患者,掌握更精準的疾病狀況,亦或是在潛在患者的主動健康檢查上,可協助專業醫事人員輔助評估失智症罹病風險。

失智症早期檢查輔助工具是以腦部擴散式磁振造影(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影像技術為基礎,結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建立一套非侵入式的腦神經纖維示蹤技術(Tractography),提供客觀評量腦神經健康情形之服務,依據臨床資料分析,證實可預測失智症及其預後。

在台灣,失智症早期檢查輔助工具已經在健檢機構中實務應用,期能藉此降低受測者因教育水平、社經地位、主觀感受等變因,影響檢測結果準確度的可能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目前雖主動要求腦年齡(失智症)檢測的人不多,但相比十年前,台灣失智症疾病意識已有顯著提升,政府也積極推動各項輔導政策。現今更經由客觀檢測工具科技的導入,推動聯安持續倡導的觀念 — 「預防勝於治療」,幫助受測者早期發現失智症前的認知功能退化跡象,在未達疾病診斷階段,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預防可能發生或惡化的疾病。

圖說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預防勝於治療,經由客觀檢測工具科技導入,能夠幫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預防勝於治療,經由客觀檢測工具科技導入,能夠幫助受測者早期發現失智症前的認知功能退化跡象。
圖/ 上頂醫學提供

鄭乃源醫師分享,有位50歲金融業高階管理者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環境,且作息不正常,生活中突覺自己變得健忘、決策效率降低,因此一年前來到聯安接受「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便採用AcroViz技術,健檢報告上發現腦神經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了7歲,此後個案積極依循聯安專業建議,改變飲食、作息等生活型態,今年再次進行檢測,腦年齡數據改善消息振奮人心,鼓勵個案持之以恆,維持健康。另外鄭乃源醫師也遇過一位60幾歲個案,腦年齡高於實際年齡15歲以上,且腦部影像看見大腦已有萎縮跡象,故而當下協助轉診醫院神經內科,進一步追蹤診斷,及時接受治療照護。

失智症三大高成本:金錢、時間、精神負擔

失智症患者確診後的往後餘生中,個人及其家屬將面臨沉重的金錢、時間及精神負擔等有形與無形的照護成本。患者在平均八至十年的餘命裡,僅是醫護費用預估高達1,300萬元,更是需要長時間的近身照護,對患者及照護者而言,等同失去了人身自由。除了上述有形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之外,精神負擔更是造成失智症患者家庭關係失衡的最大問題,親情無法割捨,照護壓力又難以負荷,照護者沒有絲毫喘息的空間,長此以往,恐有身心健康之疑慮。

同時兼任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的曾文毅表示,失智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自我察覺,且可能經歷長達20年以上的退化期,因沒有外顯症狀,而被忽視,直至終被確診失智症,已到達不可逆的程度,且至今尚未有藥物能夠完全治癒,僅能緩解退化趨勢。因此曾文毅也提醒,提早檢測「腦年齡」,並諮詢專業醫事人員的評估與建議,較能夠在早期發覺「失智症」風險,有機會在大腦退化前期,透過生活型態的改善及多元健康管理介入,維持大腦健康,降低未來失智症造成的損害及負擔。

AcroViz目前主要以B2B2C 商業模式經營,透過與醫療機構合作提供接受檢測的C端客戶腦神經年齡檢測報告書,內容包含:腦神經年齡量測結果、腦健康評分、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年齡、全腦神經束健康概況、患者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健康概況,其報告書有利於醫師參考作疾病評斷、分析,和追蹤治療反應;同時,也附有大腦健康管理及生活型態的多元建議,可供醫師、受測者雙邊參考,讓醫療機構或健檢單位所能提供的檢測項目更加多元。

圖說三:AcroViz團隊獲頒「第18屆國家新創獎-初創企業獎」,肯定其豐沛的研發能量與技術實力。
AcroViz團隊獲頒「第18屆國家新創獎-初創企業獎」,肯定其豐沛的研發能量與技術實力。
圖/ 上頂醫學提供

台灣擁有精湛的研發實力,卻往往在實際臨床應用甚至走入市場商業化階段遭逢困難,而AcroViz今年獲頒「第18屆國家新創獎-初創企業獎」,此獎項等同於對團隊在營運策略、經營團隊、研發能量、及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莫大肯定。顯見AcroViz在公司運營及產品開發雙邊專業相輔相成地協作之下,更讓外界看見其豐沛的研發能量與實力。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醫療科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