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2年就獲LINE Bank信賴!反詐欺新創AuthMe,如何讓護照成為防洗錢最強幫手?
成立2年就獲LINE Bank信賴!反詐欺新創AuthMe,如何讓護照成為防洗錢最強幫手?

「數位身分認證」最常見的使用場景就是金融業,但只要線上開過銀行帳戶就會知道,多次的自拍、老是不準確的辨識、填寫不完的下一頁個資,都讓人望之卻步。成立僅2年的AuthMe,怎麼解決痛點成為許多金融業者背後的隱形力量?

Authme 官網截圖
Authme發現全球對數位身份驗證的需求大增,但過程卻冗長繁瑣,開始鑽研此領域,找出方法解決此痛點。

2021年9月,LINE Bank宣布推出3大創新服務:智能聊天機器人客服、用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感應自然人憑證就能升級帳戶,以及提供數位身分驗證(eKYC)服務。更罕見地揭露後2項的服務提供者——成立於2019年的新創公司Authme(數位身分)。

「我們是新創公司,對金融機構來說,的確是風險比較高的選擇。我們也沒有任何特殊的關係,就是經過一連串公平的POC(概念驗證)與討論過程,很幸運地被LINE Bank選中。」Authm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李紀廣言下之意是,就算團隊年輕,但靠技術力受到高度的認可。

從加密貨幣交易所發現KYC難題

在創辦Authme之前,李紀廣曾成立加密貨幣交易所、推出存放加密貨幣的冷錢包,過程中理解到防洗錢機制的重要性與痛點。為了防範洗錢,必須讓用戶的網路身分與實體身分有所連結。實際的做法包含要求用戶拿著寫有特定字眼的紙張或身分證自拍、多角度的人臉拍攝,還必須填寫繁多的個人資訊,審核的流程更是動輒超過1~2天。

加密貨幣交易所大者恆大,自覺資源不足,李紀廣決定投入鑽研數位身分認證,「這是一種剛需,全球在防洗錢這件事情上是有共識的,一定會愈來愈嚴格,但是手續愈繁複,使用者體驗愈差。」

Authme找到的解決方法,是利用光學字元辨識技術掃描護照上的基本資料,並用手機的NFC功能,讀取護照的晶片。因護照晶片內有許多個資,包含高解析度的照片,搭配人臉辨識技術判讀護照照片與當下用戶是否為同一人。不只如此,Authme還加上了活體偵測技術,偵測臉與背景的深度、臉部皮膚的血液流動等,來確保當下用戶是「活人」,而非盜用的照片。整套流程看似複雜,卻可以在1分鐘內完成。

Authme 官網截圖
Authme的活體偵測技術,能偵測臉與背景的深度、臉部皮膚的血液流動等,來確保當下用戶是「活人」,而非盜用的照片,整套流程僅需1分鐘就能完成。

也因為有NFC讀取護照晶片的通訊技術、數位身分認證的解決方方案,Authme才在眾多服務提供商中脫穎而出,成為LINE Bank的技術供應廠商。

李紀廣笑著說,這套解決方案天時與地利缺一不可。天時,適逢蘋果手機開放NFC,讓大部分的手機都能採用這套方案;地利,則是台灣純網銀的開放,加上疫情遠端開戶的狀況提高,愈來愈多的業者需要數位身分認證服務。

雖然主打數位身分認證很容易直接聯想到金融業,但其實Authme的第一個客戶是共享交通載具。以共享機車為例,當用戶經過一台共享機車,起心動念想要嘗試看看,過長的身分認證流程往往讓用戶打退堂鼓,利用Authme的解決方案,1分鐘內就能完成認證。到了現在,Authme已擁有金融、保險、銀行、交易匯兌、交友軟體等企業客戶,以專案或SaaS(軟體即服務)模式進行收費。

李紀廣_數位身份CEO_2021_12_07_蔡仁譯攝
Authm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李紀廣曾成立加密貨幣交易所、推出存放加密貨幣的冷錢包,過程中理解到防洗錢機制的重要性與痛點,也因此發現目前數位身分驗證的痛點與需求。
圖/ 蔡仁譯攝影

未來目標:成為身分認證中心

不過,當技術流程被公布,就有被複製的可能性。

李紀廣也說,把技術分開來看,光學字元辨識、掃描護照晶片、人臉辨識等,都能找到對應的技術供應商,「但累積下來的演算模型、資料集才是最獨特的。」舉例來說,相較於輪廓較深的歐美人,華人人臉辨識難度較高,Authme擁有大量華人臉孔辨識經驗,是難以取代的壁壘。他們也在內部設立研究團隊,專門研究相關技術,以及各種最頂尖的期刊論文與數據,確保技術能維持在最前沿。

在未來,李紀廣則希望Authme可以成為「身分認證中心」。並不是每一家金融機構都有預算可以推動數位身分認證,因金融機構的規定嚴格,異地備援、多階段的測試的成本都不低,導入新技術的門檻常讓金融機構卻步。

「如果Authme可以扮演身分認證的中心,成為第三方服務的提供者,未來每當任何金融機構需要KYC,透過API(應用程式介面)串到我們這邊來,就能快速完成線上身分認證。」李紀廣說。儘管這個目標攸關法律與政策層面,還需要時間等待配套措施的建立,但在達成之前,Authme會持續成為許多金融服務背後的隱形力量。

李紀廣_數位身分證_蔡仁譯攝.jpg
Authme創業團隊,由左至右分別為行銷長曾國展、技術長許迺赫與執行長李紀廣。
圖/ 蔡仁譯攝影

關於創業的3個問題

Q:為什麼選用護照晶片作為辨識主軸?

如果要做身分認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讓全世界都要認可。護照不只是政府簽發,也是全世界通用的準則,如果身分認證的標準直接提高到國際標準,就沒有不同地區、國家、機構等級不承認的問題。

Q:目標前往哪個海外市場?

未來將會以印尼、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主,日本已經有系統整合商在協助銷售。瞄準東南亞,主要是因為網路銀行已崛起,但當地的數位身分認證體系還不夠完善,如果AuthMe能夠成功切入東南亞,可以解決許多當地人無法接觸金融服務的狀況。

Q:Deepfake會不會造成eKYC的困難?

的確在確認照片是否為本人時,會有拿Deepfake成像來混肴視聽的可能性,但我們的活體偵測技術會特別針對皮膚邊緣與背景的契合度、摩爾紋(攝影中常見的條紋干涉現象)等,來過濾掉盜用照片、面具或是Deepfake產生的假臉。

責任編輯:吳佩臻、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網銀體驗到數位品牌革新,國泰世華銀行「CUBE」如何造就質感金融平台?
從網銀體驗到數位品牌革新,國泰世華銀行「CUBE」如何造就質感金融平台?

近年來,銀行業陸續掀起 App 改版潮,介面設計推陳出新。然而,若追溯這股數位美學革命的起點,國泰世華銀行無疑是先行者。

2022 年,國泰世華推出「CUBE」數位品牌,名稱結合「Cathay United Bank」與「Empower」,象徵透過數位力量賦能客戶,讓金融服務自然融入生活。秉持「為可能,竭盡所能」的品牌理念,CUBE 不只是網銀 App,更是國泰世華打造一站式數位金融平台的核心起點。

當多數金融機構仍停留在功能導向思維,強調「快速、簡潔、好用」時,國泰世華已率先從品牌高度切入,以使用者為核心,導入兼具實用性與美學價值的設計哲學。國泰世華做對了什麼?為何能從產品進化為平台?

從功能到美學的品牌蛻變

在數位轉型方興未艾之際,多數金融 App 強調的是效率,但國泰世華選擇再往前一步。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說:「我們的做法是不只要方便,還要具備質感與美感,在簡單的使用前提下,做到『不簡單的簡單』。」

打開 CUBE App,便能看見這種「質感金融」的落實。介面以金融業少見的灰階主色與留白設計,營造極簡氛圍;插畫則以簡潔筆觸呼應,增添現代科技感。從帳務收支、外幣買賣、信用卡到投資、貸款、保險,每個功能都保有一貫的視覺語彙,擺脫傳統金融厚重繁複的框架,傳遞「輕盈」與「透明」的設計觀。

然而,要打造一致的設計體驗,絕非僅靠技術可達成,更仰賴組織文化的支持。當多數金融機構習慣將設計與研發外包,國泰世華則選擇培養內部團隊。陳冠學直言:「外包常受限於專案週期,容易流於短期思維;唯有內部團隊,才能在細節中持續耕耘。」

「品牌就是細節的累積。」他強調,CUBE不只是一款網銀 App,目標更是一個承載金融科技力與美學價值的數位品牌。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強調,CUBE以質感設計與細節堅持,將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金融體驗。
圖/ 數位時代

跨場景串聯的全方位體驗

「在數位服務設計上,最大的阻力往往來自業績壓力,因此才會充斥與需求無關的廣告。我們選擇回到初衷——從體驗出發,減少干擾。」陳冠學坦言。但他也強調,這並非否定廣告價值,而是調整優先順序:先確保流程簡單、介面友善,建立使用黏著度與忠誠度後,廣告才能在對的時間、對的渠道、推送對的內容,從干擾轉為加值。

而這種「以體驗優先」的理念,除了體現在CUBE App,也被落實到 ATM:全台 5,400 台國泰世華 ATM 介面大膽採用零廣告設計,提款流程更精簡至兩步驟,時間縮短近五成,展現「少即是多」的體驗哲學。

對於細節的堅持,也從數位介面延伸到實體卡片。如:國泰世華推出全台首張視障友善的「CUBE簽帳金融卡Touch Card (簡稱:CUBE Touch Card)」,透過圓弧切角與特殊壓模設計,讓視障者能以觸覺辨識卡片方向,更榮獲 2025 年德國 iF 設計獎,展現品牌在普惠金融上的細緻關懷。

而當體驗被放大到「整合生活」層次,國泰世華更進一步推動小樹點生態圈。信用卡回饋不再侷限於帳單折抵,使用者還能將點數轉換為米其林餐廳訂位、熱門演唱會門票等限量體驗。從數位介面到線下接觸點,再到生活金融場景,國泰世華正將 CUBE 打造為「金融+生活+娛樂」的全方位平台。

新世代價值驅動的金融競爭力

當 CUBE 體驗日益成熟,國泰世華開始追問: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什麼樣的品牌才能真正獲得新世代的認同?

陳冠學提出兩大方向:一是持續應用前瞻科技,如虛擬資產等創新場景,讓金融服務始終走在市場之前;二是堅持品牌驅動,透過長期累積塑造認同感。「台灣金融市場相較國外,品牌驅動的氛圍不算強,但我們希望品牌本身成為力量!」他強調。

品牌照片(補).jpg
陳冠學指出,CUBE不只是產品,而是從品牌出發的平台戰略,為國泰世華塑造長期競爭力。
圖/ 國泰世華

這樣的思維,正好呼應新世代的價值轉向。對 Gen Z 而言,金融回饋只是基本,真正影響忠誠度的,是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做一件事是利己還是利他,新世代看得很清楚。」陳冠學說。這也是為什麼 CUBE 堅持回歸使用者為中心,透過細節傳遞的「利他」的品牌態度。

這是否也意味著,金融競爭的勝負關鍵不在於誰堆疊更多功能,而在於誰能將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體驗、把品牌理念融入每個接觸點?如 CUBE 正在驗證的新模式,以科技創新帶來效率與便利,以品牌文化建立信任與共鳴。當金融服務邁向平台化與生態化,國泰世華已率先勾勒未來格局——讓品牌成為金融服務的真正入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