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信用卡將正式從台灣市場消失,經過長達10個月的時間,台灣花旗銀行今(28)日宣布,與星展銀行達成協議,將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以約新台幣443億元出售給星展銀行。
如此一來,星展將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外商銀行,在通過主管機關核准後,雙方的併購預計在於2023年中完成,在這之前,花旗在台灣的消金業務仍維持獨立營運,並不會對客戶產生立即性的影響。
星展為何會併購台灣花旗的消金業務?背後的四大策略思考。
併購預計2023年中完成,花旗消金員工全數留任
這次花旗出售給星展的消金業務,範圍包括零售銀行業務、信用卡業務、房貸及信用貸款業務,但不包括企業金融業務。
進一步細看,花旗從1985年在台推出消費金融業務以來,目前擁有45家分行、270萬信用卡戶及無擔保信用貸款帳戶,以及50萬名存款及財富管理客戶。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花旗(台灣)銀行消費金融業務盈利性資產規模,為新幣203億元(約新台幣4,219億元),總存款金額約為新幣151億元(約新台幣3,140億元),其中超過70%屬於穩定且低成本之存款。
星展集團以新幣約22億元(新台幣約443億元),成功買下花旗台灣消金業務。這當中包括支付花旗集團新幣9.56億元(約新台幣198億元)的溢價,及新幣12億元(約新台幣245億元)支持星展銀行(台灣)風險加權資產的增加及資本需求。
這次的併購案,預計在主管機關審核通過後,於2023年中完成整併。星展表示,併購完成後,將全數留用花旗在台灣3500名消金員工。未來,花旗仍會留在台灣,深耕台灣的企業機構客戶,提供在地化、區域化和全球化的服務。
花旗在出售台灣消金業務的過程中,曾經接觸過多名潛在買家,國內金控、外商銀行都有,最後決定由星展銀行出線。花旗表示,會全力協助讓服務無縫接軌,在完成業務轉移之前,所有的消金服務、財富管理業務都不會有任何改變。
每年能增加2.5億元的淨利,星展出手併購的四大策略考量
星展集團在1983年進入台灣市場,並於2012年成立子行。目前星展銀行(台灣)擁有35家分行和領先的企業金融、中小企業業務及消費金融業務。
營運表現上,自2009年起,星展台灣展現穩健的成長力道,繳出稅前盈餘成長約10倍、存放款成長約5倍的亮眼成績。現在,星展銀行(台灣)已是星展集團重要的獲利貢獻來源。
事實上,過去星展已經有過併購的經驗,以台灣市場來說,星展集團分別於2008年及2017年,成功收購寶華銀行的良好資產,以及完成原澳盛銀行於台灣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業務移轉。
這次星展全力爭取併購花旗台灣消金業務,背後主要出於四大考量:
台灣在財富管理及科技產業等領域極具發展潛力。此併購將擴大星展銀行(台灣)營運規模,協助星展集團掌握來自台灣的契機。
星展銀行(台灣)持續成長,而花旗(台灣)銀行消費金融業務獲利佳且極具吸引力,在台灣也被視為最佳外商消費金融銀行,於疫情爆發前兩年,花旗(台灣)銀行消費金融業務每年平均淨利達新幣2.5億元、股東權益報酬率超過20%。此併購將整合兩個優秀的消費金融業務,讓星展獲得優質的客戶族群、一流的經營管理團隊和高績效員工。
星展銀行(台灣)成長將至少加速10年,並成為台灣最大的外商銀行。整併完成後,星展銀行(台灣)將擁有在台外銀中最大的信用卡循環信用餘額、投資資產管理規模、放款規模及存款規模。星展銀行(台灣)因經濟規模擴大可創造更大營運綜效,此外來自花旗(台灣)銀行消費金融業務強健的低成本存款,也能有助於星展拓展企業金融及中小企業業務。
為股東創造實質價值,併購完成後預期將立即對獲利及股東權益報酬率有所助益。
星展集團執行總裁高博德(Piyush Gupta)指出,花旗(台灣)銀行消費金融業務極具吸引力,業務收益績效高,在疫情緩解、經濟復甦後,每年最少為星展貢獻約新幣2.5億元的淨利。整併完成後,星展銀行(台灣)亦將躍升為台灣名列前茅的銀行。
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林鑫川表示,花旗(台灣)銀行消費金融業務擁有高品質的財富管理業務、高有效卡率和深具消費力的廣大信用卡客群,與星展銀行(台灣)高度互補。
花旗亞太區執行長Peter Babej 表示:「對於花旗而言,此次交易將使我們能夠將資源聚焦於花旗的核心和競爭優勢,並專注於我們遍布全球的企業金融業務。台灣是花旗優先發展的市場,我們將持續投資,以支持在台灣的企業機構客戶。」
「這個交易對我們客戶、我們員工及我們公司是正面的結果。 」花旗集團台灣區總裁暨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莫兆鴻表示,會全力確保星展延續相關員工的聘僱合約跟勞動條件,同時確保我們的客戶在未來能得到同樣品質的產品與服務。
「花旗在台灣深耕57年,營運表現成功亮眼,在台灣為700多家跨國公司、1,600多家中小企業和100多家本國頂尖企業集團及金融機構提供銀行服務。我們將維持對台灣市場的堅定承諾,致力成為本地與跨國企業客戶、金融機構和公營事業的最佳銀行夥伴。」莫兆鴻說。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