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買課程被當肥羊!Trainge解決健身的媒合痛點,如何讓連台電、ASUS都愛用?
不怕買課程被當肥羊!Trainge解決健身的媒合痛點,如何讓連台電、ASUS都愛用?

「我之前想上拳擊課,但我發現,竟然沒有一個查詢系統可以搜尋我家附近哪裡有拳擊課,或是有哪個教練在教課。」Trainge創辦人紀維綱道出許多健身用戶曾碰上的難題。

由於市面上缺乏統一的平台整合運動資訊,想健身的民眾只能個別上網搜尋相關資料。然而,紀維綱認為這些資訊不僅難以搜尋,還經常缺少教學品質、價格、課程細節等資訊,「你要自己打電話去問或購買課程體驗,才會知道品質如何。」

曾經營過實體健身場館的紀維綱於2020年成立Trainge運動平台,就是想解決健身資訊未能統合的問題,讓想運動的消費者不必再花大把時間搜尋,也能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健身課程。

健身房契約缺乏彈性、約聘制教練難曝光授課資訊成痛點

普羅大眾最常見的健身消費型態,是前往大型連鎖的健身中心購買課程,但是紀維綱卻指出,就算是大型連鎖健身中心也無法解決「課程資訊透明化」的原因,就是不夠彈性

「學員在購買課程時,其實並不能自行挑選喜歡的教練,甚至會面臨被健身房單方面更改課程的窘境,」紀維綱說,「而且加入大型連鎖健身房會員,消費者除了要繳交昂貴的會費及年費,還需以『年』為單位簽約,中途如果退出課程,還無法獲得退費。」

除了大型連鎖健身中心以外,市面上還有許多中小型的健身教室,紀維綱自己開創的健身場館就屬於這一類型。中小型健身教室的教練通常是約聘制,有些教練平時還會自己開課,「台灣約有2萬名的教練沒開設工作室,所以在上課時,常常需要另尋其他授課地點,這個媒合需求相當大。」紀維綱說,甚至是學員也會有租借場地進行自我訓練的需求。

不過相較於大型連鎖健身中心的資源,中小型健身教室較缺乏行銷與曝光管道,難以接觸到民眾,更遑論自己開課的健身教練了,這些教練還會面臨到每開一次課,就要重新尋找與租用場地的問題。

由於教練、場館與消費者彼此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管道,因此紀維綱瞄準中小型健身教室以及接案型教練,打造了一個一站式的媒合平台。

Trainge創辦人
Trainge創辦人紀維綱(左)因過去找健身課程總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於是決定成立Trainge運動平台統合資訊,並找來曾任健身教練的市場推廣經理羅俊麟(右)加入團隊。
圖/ 蔡仁譯攝

學員免綁約就能在Trainge平台上選擇課程,教練、場館經營者也能免費上架課程與場地資訊

針對教練行銷的痛點,Trainge以平台的資源協助教練曝光授課資訊,包含教授項目、收費模式、上課地點等,各種資訊一目瞭然。

此外,Trainge還設計了預約、取消課程的系統,以及線上付費、行事曆、訓練與健康追蹤等功能,節省大量師生間的溝通成本,對較缺乏資源支持的自由教練來說是一大幫助。

至於學員在大型連鎖健身中心「不彈性合約」的問題,Trainge則用單堂授課付費的方式解決,學員可依需求購買單堂或是多堂課程,「找到喜歡的運動後再長期購買,才能培養學員的運動習慣。」紀維綱表示,這同時解決過去在大型健身房買了一系列課程後就不能更換的問題。

Trainge產品照
平台提供教練免費上架課程、運動場館免費曝光場地資訊。
圖/ Trainge FB

去年6月開始,Trainge新增了場館經營者曝光場地資訊的功能,支援運動場館上架地點、營業時間、計費模式等資訊,方便場地、教練與學員三方進行媒合。

Trainge未來將推出居家線上課程,讓運動走入家庭

Trainge自2020年成立至今,已累積900多位教練、1,400堂課程及70個運動場館,並於去年本土疫情爆發後,開設全新的官方課程。他們與平台上的教練合作,每日開設至少一堂熱門課程供學員選擇,採用直播形式方便教練指導健身動作。

紀維綱分享,新建立的官方課程一方面是為了維持自由教練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是讓因隔離而缺少社交機會的學員們,多了和教練、其他同學互動的管道,同時維持定時運動的頻率。

市場推廣經理羅俊麟則認為,官方課程讓原先不常運動的大眾不用花大錢也能接觸各種運動,進而產生想要培養運動習慣的想法,在解封後他們也看到線上健身課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Trainge產品照
Trainge去年10月開設官方課程,現已賣出800堂課。
圖/ Trainge APP

Trainge目前的商業模式是向教練收取每堂課3%的成交費,以及向消費者收取線上官方課程的學費。他們也於去年開始B2B業務,替企業辦理健檢、健康分析、衛教宣導及設計專屬的運動課程等項目,台灣電力公司、ASUS、永豐餘集團都是Trainge的B端客戶。

紀維綱表示,疫情後越來越多消費者養成在家運動的習慣,因此他們下一步的計畫是推出線上教學功能。Trainge平台將協助販售教練錄製的教學影片,並融入骨架追蹤技術,即時回饋訓練數據和動作分數給學員,讓消費者在家就能自主運動。這項功能目前已與資策會合作開發,預計於今年上線。

創業快問快答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踏出第一步,直接做
2.因應市場環境,快速調整策略與功能
3.順暢的使用者體驗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保持樂觀的態度,努力為最糟的情況做準備。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創鐸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9/02/23
產品名稱:Trainge運動平台
上線時間:2020/04/28
團隊人數:13 名
官方網站Facebook

延伸閱讀:
蘋果CEO庫克最喜歡的一本書,道盡了他的經營策略觀
4年內靠創立加密資產交易所FTX登上富豪榜!29歲的幣圈傳奇秉持著什麼理念創業?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競賽激發創新力,第一銀行如何以AI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型塑數位生活圈?
從競賽激發創新力,第一銀行如何以AI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型塑數位生活圈?

Deloitte研究指出,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不僅有助於金融業者在短時間內提升5%到7%的營收,長期來看,漲幅高達10%到15%,換言之,AI不僅是科技趨勢,更是金融業邁向永續競爭的關鍵動能。

觀察到上述趨勢,第一銀行不僅透過AI加速創新轉型能量、提出名為GALA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行動方案,更舉辦「2025年第一銀行DigitALL黑客松」競賽,吸引總、分行單位逾50隊參賽,以內部競賽方式激發創新,打造一個全行共享、員工賦能的智慧金融場景服務。

聚焦三大面向,第一銀行以AI策略加速創新轉型能量

為什麼第一銀行能夠快速回應AI浪潮並做出最佳行動?原來,第一銀行早在2014年就展開數位轉型,並將AI視作驅動業務創新與流程優化的關鍵角色、廣泛應用在風險預測、詐騙防制、精準行銷,以及法金與個金的客群洞察等領域,持續擴大創新轉型能量與產業影響力。

為極大化AI帶來的創新轉型綜效,第一銀行將AI策略聚焦在三個面向:第一,將AI定位從工具轉變為全員賦能的關鍵,讓AI融入業務流程與決策機制,成為第一銀行的數位轉型基礎設施;第二,透過自研AI模型與外部合作的方式提升技術服務能量、加速AI賦能應用服務落地;第三,將AI應用場域從提升內部效率與優化風控擴展到客戶體驗與產品創新,化身成客戶最值得信賴的銀行。

例如,針對傳統授信開發過程中面臨的客戶評估流程繁瑣等議題,第一銀行以AI建立「法金潛力客戶模型」,透過分析金流強度與上下游關係,更快速且精準的辨識潛力客戶、提升招攬效率與成功率,進而創造更高的業務成效;根據統計,該模組自2023年下半年上線至今,不僅協助中小型分行招攬企業授信新戶逾百戶,核准授信額度達十億元以上,並且持續滲透其他產品成效。

隨著生成式AI崛起,第一銀行以生成式AI與擷取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RAG)技術整合各單位轄下規章並推出「企業內部智能詢答」系統,透過AI強化回覆能力,不僅有效縮短行員查找作業規範與詢答時間,也讓海外分行可以無時差的進行提問,系統上線已回應逾萬筆查詢,使用者普遍給予高度肯定,顯著提升整體作業效率。

除以AI優化內部營運效率,第一銀行於理財領域建置「e-First 智能理財」系統,其資產管理規模在國內銀行業的機器人理財服務中名列前茅,有效打破傳統理財服務仰賴人工諮詢、客戶對投資組合的理解及參與度有限的問題,深受投資人青睞與信任,至於在消金領域,則是透過「AI智能鑑價」,提升客戶即時取得房屋物件預估可貸金額及每月還款金額的效率。

從GALA到黑客松,第一銀行以AI創新文化打造未來金融新樣貌

在以AI加速創新轉型的過程中,第一銀行認為,目前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技術,而是讓每一位員工可與生成式AI協作,因此,於2025年展開名為Project GALA(Generative AI Liberalize & Accelerate)的生成式AI行動計畫,透過定義GenAI價值金字塔,提升個人效率、創造集體智慧、改善部門流程及推動業務創新的方式,評估每一個應用案例的價值貢獻度,進而形塑生成式AI創新文化與思維,讓員工熟悉生成式AI並且願意使用。

為鼓勵員工以AI賦能工作與流程,第一銀行首次舉辦以「AI輔助工具」為主題的內部競賽活動「2025年第一銀行DigitALL黑客松」,以高額獎金吸引員工組隊參加,並提供技術支援與專業輔導,若方案具備高度可行性與發展潛力,將有機會進一步實作、推動落地並對外展示創新成果,傳遞第一銀行「全員創新、共創未來」的數位轉型精神。

第一銀行
第一銀行鼓勵員工以AI賦能工作與流程,首次舉辦「2025年第一銀行DigitALL黑客松」,提供技術支援與專業輔導,傳遞第一銀行「全員創新、共創未來」的數位轉型精神。
圖/ 第一銀行

不僅如此,第一銀行亦評估導入具備自主學習、多模態互動的AI Agent,如以NVIDIA高效能GPU與NeMo平台整合語音、文字與影像等多模態能力建立AI Agent,由其負責日常重複性工作並輔助複雜判斷與服務溝通,讓AI輔助並補足人力缺口,並保留關鍵知識以利經驗傳承。此外,導入Microsoft 365、Copilot、Power BI、Teammate等自動化工具與協作平台以提升作業效率,讓員工得以更專注於創造高價值的核心事務上。

以AI賦能數位轉型成效,第一銀行致力建置與完善數位生活圈

除以AI強化創新轉型能量,第一銀行亦十分重視「數據治理」、「資訊架構現代化」與「數位生態圈拓展」等議題,透過系列實作提升第一銀行的數位轉型能量,更精準且快速地提供客戶所需金融服務。例如,透過「銀行即服務(BaaS)」與「銀行即平台(BaaP)」雙軌模式,以應用程式介面(API)串聯電商、旅遊、房產等異業服務,將金融服務嵌入各種生活場景,如線上分期消費、旅遊險保障與房貸鑑價等,藉此擴大客戶接觸與優化使用體驗,逐步打造與完善以「金融即生活」為核心的數位生活圈,多項產品服務更陸續獲得「傑出金融業務菁業獎」、「國家品牌玉山獎」與「臺灣金融研訓院–我國銀行業金融科技創新與數位轉型大調查–《領先者》」等肯定。

為更好的連結與發揮數位生活圈帶來的影響力,第一銀行推出一個全面展示數位金融成就與異業合作成果的「數位生活圈」資訊整合平台,讓客戶與合作夥伴能更直觀地理解銀行在創新、產品服務與數位生態策略上的發展與實績,此外,第一銀行亦透過平台提供客戶眾多好康優惠「小確幸」以減少資訊分散痛點;根據統計,迄今已累積超過120檔以上成功合作案例,平台自4月上線短短三個月即累積超過18萬次瀏覽量,顯示市場對該平台的高度興趣與接受度,有利於數位生活圈的擴展工作。

展望未來,為更好回應「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以及客戶行為日益場景化與即時化等趨勢,第一銀行將以高度敏銳的策略眼光持續關注外部監管規範與新興科技發展,攜手員工與夥伴以AI等創新技術實踐與擴大「金融即生活」願景,以兼具溫度與科技力的全新金融服務形塑未來金融新世界。

第一銀行
第一銀行攜手員工與夥伴以AI等創新技術實踐與擴大「金融即生活」願景
圖/ 第一銀行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