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品牌願景、主張與定位是什麼?這中間有什麼不一樣?
【專欄】品牌願景、主張與定位是什麼?這中間有什麼不一樣?

對許多想要投資來打造品牌的企業來說,剛開始接觸相關名詞就碰到進入障礙;其中,很多企業主和團隊就卡在弄不清楚品牌願景、品牌主張與品牌定位的差別。

先講結論:品牌願景是由內部團隊共識所凝聚建立的企業願景,進一步聚焦在特定領域下的產物;品牌主張是目標客群可以從你的產品與服務得到的利益;品牌定位則是顧客在比較差異之後,佔據在他腦海記憶的好位置。

什麼是願景?為什麼願景至關重要?

顧名思義,「願景」就是「嚮往的成功景象」,根據施振榮《願景與企業文化》,願景具有以下特色:
• 與企業成立宗旨、使命、任務有關聯
• 可實現的夢想
• 所有人都為之興奮
• 值得長期追求
• 非短期,也非遙遙無期

那,願景為何重要?

Mark Lipton在《願景的實踐》中提到,「…持續成長達數十年以上的組織,從未將股東財富或利潤最大化,當作組織的首要目標或推動力量。股東的財富或利潤可以被比擬成生物存活所需要的氧氣、食物和水,沒有了這些東西生命就無法存續,但是這些東西並非生命存在的目的。」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與安全需求後,就會有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現今人們普遍衣食無缺,對高層次的需要愈加強烈,有了願景,就可以培養所有人都願意為之努力的使命、使所有投資用於同一方向、累積長期的努力,進而領先競爭對手,確保基業長青。

marketing
圖/ Unsplash

品牌願景和企業願景有關嗎?

企業本身與旗下的產品或服務品牌,因為各自嚮往的成功景象在範圍與層次上不同,兩者的願景就會不同,但仍互相呼應。例如:全球知名的生活用品企業聯合利華,他們的願景是「我們的目的是使永續生活成為日常」;旗下的眾多品牌,從社會與環境等不同面向進行思考,設立明確的目標,鼓勵人們以實際行動帶來實質的改變,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聯合利華旗下的品牌:多芬,願景就設定為「我們認為,美應該是一個信心而非焦慮的來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這裡幫助世界各地的婦女與他們的外表建立正向的關係,幫助他們提高自信心,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透過協助她們建立自信,懂得欣賞自己的特質。

從這個例子,你會發現愈是企業層面的願景,愈能突顯大方向;品牌願景則相對聚焦於特定領域。

願景是怎麼定出來的?該如何凝聚團隊共識?

通常,擬定願景可分為五個步驟:
(1)了解趨勢、
(2)了解目標與事業範圍、
(3)與重要幹部腦力激盪、
(4)與所有員工溝通、
(5)形成共識。

一般來說,願景都由企業核心成員共同擬定,然而隨著公司日益擴大,部門之間忙著處理日常作業,亦容易存在穀倉效應,在內部欠缺溝通與互相瞭解的情況下,未能建立共識、產生綜效。

我們曾協助過台灣眾多「代工轉品牌」的企業,深知在原有代工事業要注入品牌思維的過程中充滿焦慮、疑惑,更別提部門間的衝突,此時企圖由內部建立品牌願景就愈顯困難。

理想的做法是舉辦願景工作坊,在外部中立專業人士的引導下,透過破冰儀式、英雄活動、願景牆等工具,協助企業成員,共同參與腦力激盪、組織、命名,以及決定意義等流程,實際覺察多元觀點激發思考、揭露關聯性、收斂選擇以形成共識,最後賦予承諾,將企業核心成員內心深處知道但未明說的願景提煉出來,最終傳遞出去。

有了品牌願景,接著要傳遞出去給顧客品牌的價值主張

當企業有了企業願景、轉化為品牌願景後,下一步就要依此開始打磨產品與服務,將願景透過產品與服務所產生的價值,傳達給顧客。

例如,在眾多團隊協作應用軟體中,Slack主張「令用戶的工作生活更簡單、更愉快、更有效率。」落實在產品與服務的設計,獲得許多工作者的青睞。

什麼是品牌的價值主張?為什麼價值主張這麼重要?

shutterstock_1380061061_digital marketing
圖/ mrmohock via shutterstock

因為好的價值主張,可以令潛在顧客快速地瞭解你的品牌所能提供的利益、突顯和競品的差異、吸引對的顧客、增加顧客的黏著度,以及統整所有品牌接觸點的溝通訊息。

根據《價值主張年代》的定義,價值主張是指「描述顧客可以從你的產品與服務得到的利益。」

知名品牌專家大衛艾克進一步指出,價值主張可分為四種利益,包括:

  1. 功能性利益:品牌旗下的產品或服務的屬性,能滿足顧客在某種情境所需施展的功能,以達成任務。例如:早些年OPPO手機廣告強調「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講的是低壓閃充技術,滿足顧客追求手機充電時高效安全的利益。

但,這裡要特別強調,現代科技產品創新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競爭品牌很快地就能推出類似功能的產品,若無其他層面的利益,難以在眾多選擇中脫穎而出。

  1. 情感利益:在購買和使用該品牌的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品牌提供給顧客獲得特定感受的能力。例如:穿上Burberry的風衣,除了遮風擋雨又耐穿之外,更令人產生英式風情的優雅感。

  2. 自我表達利益:品牌和產品也可成為人們自我概念的一種象徵,為顧客提供表達自我的好處。例如:當顧客購買或使用THERMOS保溫瓶時,傳達出自己是一個重視環保、永續生活的人。

  3. 社會利益: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際關係與個體的存在密不可分,而個體所歸屬群體的價值觀與信念,影響著生活中許多決定。若購買或使用某品牌的產品服務能令顧客感到隸屬某個群體,則該品牌具有社會利益。例如:開Land Rover的車主,會認為自己隸屬於馳騁全地形、成就不凡的家族一員。

如果一個品牌若能在功能性利益之上,再整合提供情感、自我表達或社會等多重利益,則會對顧客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我們要怎麼擬定價值主張?

當然,首先要能洞察顧客的需求,透過質化或量化調查,找出對目標客群而言很重要且具體的任務、痛點和獲益,而且得確認尚未經由現存競爭品牌的價值主張來解決或實現。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任務、痛點與獲益是否有利可圖?接著,企業就可以評估自家品牌是否可針對如此的高價值任務,設計出價值主張。

以普羅協助的THERMOS膳魔師為例,在消費者調查後發現,該客群期待透過THERMOS膳魔師獲得實用的居家生活用品之餘,還能獲得時尚感以及成為關懷環境永續的一份子,因此發展出的價值主張是「秉持著對人的愛與關懷,以溫控技術為核心,提供兼具實用與時尚的多樣化居家生活用品,滿足人們在物質與心靈層面上的完整需求」,精煉後的品牌要旨是「傳遞溫度,交織人與世界」,接著透過具備高度關聯性的產品與行銷溝通來體現。

有了品牌主張不夠,還得在顧客腦海中「佔」個好位置

shutterstock_200919743_sales_marketing.jpg
圖/ ESB Professional via shutterstock

市場永遠不會只有一個供應商、也不會只有單一品牌在創造價值,有些老練的生意人甚至會提醒,若非因某些規範以致於獨佔,但一個市場只有你自己,要緊張的是不是其實根本沒市場,或是這市場根本有問題或快沒了。

當有了品牌定位,市場上的目標客群可以將不同品牌所提供對其有益的產品/服務屬性,儲存在腦海中的相對位置,透過比較其差異,更容易提取記憶,感知到品牌的存在。換句話說,品牌提供給顧客的價值主張,若只是對顧客有益還不夠,更需要了解該品牌和其他能提供類似價值的競爭品牌之間有何不同,才能在顧客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怎麼找出類同點和類異點,做出品牌定位?

品牌管理知名學者Kevin Lane Keller 認為:品牌定位是「品牌提供的產品、服務與形象的活動,在目標客群腦海中,佔據某種顯著且重要的位置」。

在擬定品牌定位之前,必須藉由確認目標市場與競爭者,決定一組參考框架,以及最佳的品牌聯想之類同點與類異點。換言之,我們需要了解:

  1. 誰是目標客群
  2. 誰是主要競爭對手
  3. 該品牌和競爭者有何相同的品牌聯想;Keller稱之為「類同點」,意即共享的屬性與利益。例如:Apple和其他業者都推出智慧型手機,具有通訊與無線上網的類同點。
  4. 該品牌和競爭者有何不同;Keller稱之為「類異點」,意即可使消費者與品牌產生強烈連結的屬性或利益,具正向評價,競品無法提供。例如:Apple的iPhone則有直覺好用的系統,以及簡約美學的產品外觀與介面等類異點,與其他業者拉開距離。

有比較才能做出差異,才好寫出品牌定位並定期修正

類同點和類異點都不可或缺。有了類同點,顧客才知曉該品牌屬於哪個品類、用途為何;類異點則用來在同一品類的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在選擇類異點時,有三點要注意:

  1. 「嚮往性」:對消費者是相關且重要的。
  2. 「可實現性」: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實際能力之「可行性」和說服消費者該企業據此能力的「可溝通性」,亦即傳遞實際且可驗證的證據給予消費者具說服力的理由。
  3. 「差異性」:目標客群能發現該類異點是獨特且出眾的。

品牌定位的陳述,則可參考這樣的基礎架構撰寫與調整:
該品牌是為了 (誰而存在?),它是 (處於何種產業、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服務?),相較於競爭品牌,因為 (擁有什麼樣實際且可驗證的證據給予消費者具說服力的理由?),該品牌滿足顧客 (什麼樣的利益,或是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

例如,我們曾協助客戶寫出的品牌定位:
胃逆舒是具有天然物理性治療成分的胃藥,為了有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社會中堅份子而存在。透過知名藥廠台灣東洋精實嚴謹製藥程序研發生產,萃取來自純淨天然深海褐藻(昆布),滿足了人們期待擁有兼具「安全有感」和「速效阻隔胃酸逆流」的胃疾用藥需求。

胃逆舒
圖/ 胃逆舒

證嚴法師說「有願就有力」;彼得・杜拉克說「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走向品牌之路的企業,必須先釋放團隊潛力,共同創造品牌願景。接著要聚焦在目標客群,找到對他們很重要且具體的任務、痛點和獲益,確認這樣的任務、痛點與獲益是否有利可圖?接著針對如此的高價值任務,設計出自家品牌的價值主張。最後,企業必須定期洞察目標客群對此品類的消費動機,找出相關聯想,可從產品屬性所提供的具體利益,提升至抽象的價值觀或動機。如此在競爭品牌持續迎頭趕上,提出相似的屬性或利益,將原本你的品牌類異點變成品類的類同點時,仍能保持差異化定位,令目標客群一直追隨著你的品牌。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