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服務盛行,卻常常找不到解約的地方?日本推動修法保障消費者權益
訂閱服務盛行,卻常常找不到解約的地方?日本推動修法保障消費者權益

近年來從影音串流服務、時尚服飾、家具到汽車的租賃,各式各樣的訂閱制服務正在各種不同的領域開展。然而,消費者是否有訂閱後,不常使用還得持續付費訂閱的商品或服務,或是在訂閱後,卻找不到有任何解約按鈕解除訂閱的情況發生呢?

根據《朝日新聞》報導指出,訂閱制服務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在這幾年間迅速地擴展,各種訂閱服務也不斷擴充中,除了音樂、影片、雜誌等「數位服務型」,更有支付月費就可以使用汽車或家具等的「實物利用型」,還有購買餐廳等會員證就可以吃到飽的「VIP型」,其他還有文化體驗、機票、服裝包包等時尚相關物品的訂閱制服務在日本市場中不勝枚舉。

或許消費者在按下訂閱按鍵前,可以先停看聽看看有哪些優點或者應注意的地方。

根據專門研究訂閱制服務,並熟悉實務的兵庫縣立大學川上昌直教授表示:「訂閱制給人有正面的印象,所以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加上多樣企業投入競爭下,而讓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現象。」。

消費者享受服務,卻沒有擁有權

目前最常見的訂閱制,是指透過訂閱獲取平台內容或服務的使用權,他解釋,一般消費者在付費購買商品是具有「買斷」的情況,也就是購買者可以得到該商品的所有權,但即使是高價商品也必須在購買時支付全額才行。

但是相對於此,訂閱制原則上只是消費者在利用該商品期間,支付其部分價值的費用,相較於購買的初始費用上較便宜。然而,大部分的訂閱制服務,基本上支付費用得到的是「使用權」,所以就算長期間持續支付費用也不會得到「所有權」。

從每月定額支付這點來看,或許相似於長時間借用大型機械等的「租賃」或每月攤還本息的「貸款」等,但訂閱制基本上是「能夠輕易解約的」;而且是越高價的商品通常越只會強調「划算」的一面。
川上教授強調:「若覺得實在太過划算時,消費者更要仔細確認過條件再簽約」,因為在此同時也存在著解約時,附帶以「年」為期間服務,做為解約的條件。

然而,最令人垢病的就是訂閱制服務,通常一旦從網路申請後,只要消費者不解約,期滿就會自動持續扣款,消費者更常常因為太容易加入而「忘記解約」等時而造成解約糾紛。

日本政府推動消費者契約法修正,讓訂閱制更完善

根據日本國民生活中心表示,從2021年度起每個月會收到500通左右的諮詢電話,像是「想要解約但不知道方法」、「原本以為刪除APP就可以解約,但並沒有成功」。

在三菱日聯研究諮詢公司2019年所做有關於訂閱制服務的問卷調查中,在解約時曾遇到困難者佔了整體的6成以上,其中在50歲以上的受訪者中,有4成以上表示「不清楚解約方法」,其他還有「不清楚解約期限」、「超過解約期限後,又被多收了一個月費用」的意見。

有鑑於解約糾紛不斷發生,日本政府著手推動消費者契約法的修正,要求業者負起提供解約手續相關資訊的努力義務,其他相關修正法案包括針對青少年與高齡者消費糾紛,若有使消費者感到不安或阻礙諮詢的情況,便可要求解約的權利。

除了實際被害金額外,並可要求精神賠償。訴訟的對象也由業者擴大至參與惡質商法的個人,相關法案已於2022年3月時通過內閣審議提交國會,於5月20日通過參議院審查。

隨時能解約構築雙贏,訂閱制服務應有的商業模式

川上昌直教授指出:「從解約方法看得出企業的經營態勢。在簽約階段只要確認解約方法,就可以知道是否為從消費者立場出發的服務」。事實上,Netflix曾在2020年對1到2年未收看的用戶寄送續訂確認信,若用戶未加以確認的話便停止續訂,此一行動引發了討論。

經營美髮美容定額服務的Jocy在2018年推出服務之初,便在APP的個人頁面明顯處放置解約按鈕。Jocy副社長石黑武士表示:「要查看常見提問才找得到解約方法,實在不太好」,他同時解釋,只要構築起與消費者的信賴關係,便有助於讓解約者再次回來消費。

日本訂閱制商業振興會渡邊敦彥會長表示:「訂閱制是業者可以集中心力於降低營業成本,提高商品價值的商務模式,可以提升消費者滿意度,構築雙贏的關係。而刻意設計成難以解約而破壞信賴關係的業者行為,脫離了原本應有的商業模式,現在正是重新思考的時機」。

川上昌直教授對於訂閱制服務所給出的建議是:
一、 訂閱前先確認解約方法、時機、條件。
二、 比較與「買斷制」間的利弊得失。
三、 為了便於管理,盡量透過「App Store」或「Google Play」來登錄。並在行事曆記錄從免費試用轉為收費的日期、解約期限,以避免遺忘。

川上教授說明,在訂閱制滲透各種領域的背後,也看得出存在著以雷曼風暴等為契機而擴展的堅實簡樸取向、或斷捨離風潮等對「極簡生活」的嚮往,對於在意老後生活的高齡世代而言,若有效利用的話也會是壓低生活開銷的王牌。

雖然有了新的稱呼方式,不過每月支付固定金額的報紙或牛奶等也可說是訂閱制服務的類型。所以,不要被划算給蒙蔽了,徹底考量「是否為自己需要的服務」後再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1)朝日新聞(2)朝日新聞(3)

責任編輯:吳秀樺

關鍵字: #Netflix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