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Google解密:「心理安全感」是團隊締造高績效表現的基石
【專欄】Google解密:「心理安全感」是團隊締造高績效表現的基石

與「心理安全感」的緣分,似乎該從「亞里斯多德計畫(Project Aristotle)」談起。

為了了解為什麼某些團隊可以締造高績效表現,而其他團隊卻績效平平,Google 在 2012 年就啟動了亞里斯多德計畫,想要找尋完美團隊組成背後的秘密。透過與各類團隊所進行超過兩百場以上的深度訪談,亞里斯多德計畫的研究團隊發現,團隊中是否具備「明星成員」並不是團隊能否展現高績效的關鍵,高績效的關鍵在於團隊成員間究竟「 如何共同完成工作任務(How the team worked together) 」。

在 Google 探討工作方法的 Rework 部落格所刊載的文章裡,亞里斯多德計畫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五個造就高績效團隊的關鍵要素:

排名第一的「 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 」,指的是團隊成員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完全不擔心犯錯會招致嘲笑或排擠(例如問問題、挑戰團隊決策、提出可能發生的決策疏漏等等),願意展現任何可能促成團隊成功的冒險行為;

排名第二的要素是「 可依賴性(Dependability) 」,代表每一個人都會承擔起自己所負的責任,完成被交付的任務以確保團隊績效的高品質;

排名第三的則是組織「 結構與任務清晰度(Structure & Clarity) 」,意指團隊成員對於本身的工作職責、扮演角色,以及團隊所被賦予的各類長短期目標與執行計畫相當熟悉,避免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互相拉扯,降低效率效能;

排名第四的則是「 工作意義(Meaning) 」,高績效團隊的成員普遍對於工作本身對團隊整體以及個人的意義有所認同,除了在完成工作任務後獲得薪資報酬以外,也會在過程中獲得學習與成長;

最後一個要素則是工作能創造的「 影響力(Impact) 」,高績效團隊的成員對於完成工作任務後所能帶來的意義也有所認同,這樣的意義可能只與團隊本身或是企業組織整體有關,也可能是對於國家社會所帶來得正面影響。

心理安全感才不是新名詞,早是很多團隊高績效產出的秘密

亞里斯多德計畫的研究結論,除了打破高績效團隊是由明星成員所組成的迷思以外,也讓「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再度為企業組織所重視。心理安全感並不是 Google 所發明的新詞彙;早在1999年哈佛商學院的 Amy Edmonson 便提出心理安全感這個概念,Amy 認為心理安全感指的是, 團隊成員不擔心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提供新點子、問任何相關問題、指出可能的疏漏或是缺失可能會招致其他團隊成員的懲罰或羞辱,因此願意展現各類有可能導致人際關係風險的行為 (A belief that one will not be punished or humiliated for speaking up with ideas, questions, concerns, or mistakes, and that the team is safe for interpersonal risk-taking)。

實際上,「發現」心理安全感這個重要慨念的過成是充滿驚訝與驚喜的;Amy 原本的研究目的是想了解為什麼某些醫療院所的病患治癒率較高而致死率較低,而其他醫療院所卻有著完全相反的狀況。經過數據分析與深入訪談過後 Amy 發現,那些治癒率高致死率低的醫療院所,並不是因為相關人員在進行醫療行為的時候犯錯率較低,相反地,這些醫療院所回報的犯錯率反而較高;主要的差異在於,那些有著高治癒率低死亡率的醫療院所人員,都能「勇敢地發聲」指出哪邊是可能犯錯的,應該及時改正,以提高病患所獲得的醫療服務。

在後續針對不同產業的研究中,Amy 也一次又一次地證實了「心理安全感」對於團隊展現高績效有正面的幫助;對身處高速變化環境的企業組織而言,打造一個具有「心理安全感」特性的工作環境,不僅有助於高績效的達成,更能促成員工願意「冒險」展現創新行為,為企業組織的永續發展作出貢獻(延伸閱讀:《心理安全感的力量:別讓沉默扼殺了你和團隊的未來》)。

遠距工作 WFH 有方法能提升心理安全嗎?

從以上對於心理安全感的描述看來,似乎在實體情境下比較有機會提升心理安全,當企業組織面對現今這種 WFH(Work from Home)的新工作型態時,要怎樣提升成員的心理安全以獲得高績效以及創新行為展現等結果呢?

在此提供幾個「有效」的建議:
1. 要確保所有 WFH 的成員都具備一定的資訊技術能力
2. 要定期舉辦線上的團建 Team Building 活動
3. 鼓勵團隊成員提供自己的「使用說明書(User Manual)」讓其他成員知道你/妳喜歡什麼樣的合作方式
4. 記得安排各種非正式互動的機會,以提高成員間彼此的熟悉度
5. 團隊可以從小型專案開始培養合作默契
6. 常常鼓勵成員進行換位思考

在WFH的狀況下確實無法「見面三分情」,不過經由這些小技巧就算在虛擬的狀況下,還是有可能建構一個具有心理安全的合作環境,說不定還能帶來實體情境下無法造就的成果。

還在擔心團隊成員都保持沈默不願意貢獻所長完成任務嗎?先想想怎麼打造一個具備心理安全感的工作環境吧!也歡迎一起討論你/妳發現的好辦法喔!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侯品如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