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課場場秒殺,從學霸教授到創業老鳥,葉丙成「把知識變現」的翻轉法則
簡報課場場秒殺,從學霸教授到創業老鳥,葉丙成「把知識變現」的翻轉法則

10年前,美國知名線上教育平台Coursera共同創辦人吳恩達(Andrew Ng)拜訪台灣,在一頓晚餐的時間內,激發了線上教育平台PaGamO、實驗教育機構無界塾創辦人,同時也是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對創業的想像。

從台大碩士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葉丙成在升學體制內堪稱勝利組,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志願,但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成為他踏出舒適圈冒險的動力。「很多台大學生,畢業後都想進大公司,我以前都會告訴他們,也可以去創業看看。久而久之,我覺得自己創了一口好業。」

葉丙成用「羊」這個動物來比喻創業前的自己,「從小到大循著讀書道路,沒有衝撞過,但羊是很難教出一群獅子的。」

加上台大前副校長陳良基,非常鼓勵校內教師參與創業,但當時法規對想嘗試的教授並不友善,所以遲遲沒有校內教師行動。葉丙成想:「 如果沒有一個先例衝撞制度,就不可能刺激大家思考,促成改變。」最終,葉丙成遞交了申請,成為台大第一位留職停薪創業的教授。

葉丙成
圖/ 圖片提供/葉丙成
台大電機系教授、PagamO創辦人葉丙成
如果沒有一個先例衝撞制度,就不可能刺激大家思考,促成改變。

一次創新改變的火花

遊戲化機制扭轉傳統教育

時間回到2012年,時任台大線上開放式課程平台MOOC執行長的葉丙成,代表台大接待了Coursera共同創辦人吳恩達,談論關於加入Coursera的計畫。

雙方見面後相談甚歡,對於教育議題都十分感興趣的2人,談起了各自在教學現場的經驗,葉丙成提出一個生動的比喻:「像是跳街舞的人在Battle一樣,一來一往地交流。」葉丙成回憶,當時他帶著吳恩達到師大附中附近吃晚餐,「我記得是在一間涮涮鍋。」

席間葉丙成提到,在台大電機系教授機率課的時候,發現學生對該科目的熱情並不高,因此設計了機率課的線上遊戲BJT Online,結合遊戲化機制(Gamification),試圖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吳恩達很興奮,他說希望這麼酷的東西,也能夠在Coursera出現。」

由於Coursera的完課、作業繳交率都很低,讓創辦團隊十分苦惱,但在導入這套教學系統後,效果非常好,各方面的數據都顯著提升。「第一期結束後,對Coursera來說很震撼,他們還在官方網站寫特稿,介紹這套系統的prototype(原型),」葉丙成說。

遊戲的趣味元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 扭轉過去以教學者為中心的概念,轉變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型態,也是葉丙成長久以來倡議的內容 。也因為這項契機,葉丙成說:「把遊戲跟作業搞在一起,看起來是一個創新點。」這個從教育理念出發的平台,隨著使用場景擴張,需要更龐大的團隊支援才能維持平台運作,教育科技新創PaGamO因此正式成立。

一門名為創業的課題

首次踏入創業圈 做比說學得更多

當頭洗下去後,葉丙成開始深刻體會到,當教授和創業項目雖都屬教育範疇,壓力值卻相差十萬八千里。

葉丙成指出,台灣投資人對教育類產品的既定印象就是很難賺錢,因此給的資金也相對較少。「募一輪資金大概要花1年的時間,常常募完就要開始下一輪。」當時葉丙成肩負每月高達千萬的開銷,以及百位員工的生計,「大概有6年的時間,每天張開眼睛就是在找錢。」

由於PaGamO多從公益的角度出發,台灣大部分都是免費提供使用,這也讓營利變得困難重重。PaGamO曾進軍馬來西亞、中國等地,但葉丙成發現,教育商品有其特殊性,「這和當地文化、教材和教育體制有關,在地化程度必須相當高。」加上PaGamO 並未在海外雇用人才, 而是選擇與當地團隊合作, 難以控管品質。

在試錯幾次後,葉丙成回頭專注於台灣市場,試圖找到不同的營利模式。「 後來想想,既然我們能解決『讓不喜歡學習的人專注學習』痛點,企業內訓也是一條路。 」在改變商業模式後,葉丙成細數:「過去4、5年成長很多,我們的第一個客戶是Hola,現在客戶遍布全球,台灣則有全聯、特力屋、玉山金控等企業。」

隨著PaGamO逐漸步上軌道,葉丙成已無須頻繁與創投報告、募資。第一位找上葉丙成寫專欄的《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觀察,葉丙成不只會對教育提出新想法,也會去實踐,PaGamO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是建設性改變,很有實踐力和行動力。」而另一個與教育理念延伸有關的,則是近期熱賣的簡報課。

一堂簡報課的影響力

首重互動性 「策略應對」獲得高回響

談起開設簡報課的契機,葉丙成表示:「在國外求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同學都能做出專業簡報。」一問之下才得知,國外頂尖大學普遍都會開設簡報課,這讓葉丙成在還未拿到博士前就暗自下定決心,若有機會回台任教,一定要開課傳授簡報技巧,「這也是台灣學生與國際競爭時比較欠缺的。」

在開課之前,葉丙成曾嘗試告訴電機系學生與觀眾眼神接觸的重要性,「什麼眼睛是天生的測謊機等都講了,可是學生期末簡報的眼神都還是在看螢幕,我就了解到 簡報課不能用教的,必須用體會的。 」葉丙成最後耗時3年,在課程中設計了多項活動,增進學生與觀眾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練習講簡報時,葉丙成會請同學分別扮演沒在聽、聽不懂或打瞌睡等角色,訓練台上的學生直視觀眾,讓觀眾更專注聆聽。葉丙成曾告訴媒體,他發現大約2分鐘後,大多數的同學都能做到不迴避眼神,效果非常好。

葉丙成
葉柄成所開設的簡報課,是台大時常滿堂的熱門課程。
圖/ 圖片提供/葉丙成

「電梯短講」則是葉丙成全台首創的練習。葉丙成分享,他會請學生每周準備2分鐘的故事,在課堂進行5至6回的短講,「每回大風吹換一次對象,到第4、5次時,學生時間控制都變得更精準。」葉丙成笑著說:「有學生還跟我講,覺得自己的搭訕功力大增。」

何琦瑜指出,簡報課的設計也與葉丙成以學生為中心、培養主動學習者的理念有關,「他在教學上會讓學生以討論、實作等高互動性的方式學習。」在台大時,這堂課就已經連續開設了13年,十分熱門。

SAT. Knowledge知識衛星創辦人游弘宇回憶,當初找葉丙成開簡報課的人很多,但像這樣高互動性的一堂課,如何搬到線上是道難題,「我們最終打動教授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開發了一套專屬教具。」當中包含了相互評分機制、兩兩配對和簡報練習工具等。

根據知識衛星提供的資料顯示,葉丙成的簡報課學員人數已超過15,000人,人數也在不斷增加中。游弘宇笑說:「當初在一旁幫忙錄影的工作人員,都覺得根本賺到。」

呈祥保險經紀人公司處經理劉人豪,是線上課程最早一批的學員,起初是因工作需要而購買。劉人豪說:「葉老師會用自己失敗的簡報案例,直接講出痛點。」劉人豪也體悟到,透過「開頭就講重點」、「故事表達」等溝通技巧,能融合簡報抓住聽眾注意力。他坦言:「收穫很大,我後來也推薦老婆去上了。」

葉丙成_知識衛星
葉丙成於線上教育平台知識衛星開課,主打簡報口語表達課程。
圖/ 知識衛星

另外,葉丙成強調,自己的課程與其他最大的不同,在於講述許多策略規劃,「在各種狀況下, 如何應對台下聽眾的反應。」葉丙成舉例,當面對公司老鳥時,新人該如何抓住資深員工的注意力,就需要事先擬定計畫。

疫情爆發後,雖推升如簡報課這樣的遠端課程需求,卻也在三級警戒期間迫使全國教師線上授課,產生不少困擾。當時葉丙成也和BTS無界塾的夥伴們,創立了臉書(Facebook)社團「台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提供全台教師一個互相討論的空間。

一個翻轉教育的平台,

克服重重難關 :「當老師是勇氣來源」

BTS無界塾是一所實驗教育機構,英文名稱為「by the students」的縮寫,是葉丙成一直以來提倡的概念。何琦瑜透露:「葉丙成當初做無界塾,是因為不服氣人家說他只會講理念,他就自己出來做,包含PaGamO也是。」

擔任「塾長」的葉丙成指出,無界塾的宗旨為「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當中囊括擷取、統整和反思各式資訊的能力,能否設計出好的問題刺激思考,是引導學生的重點。

現任無界塾資訊長兼自然科教師的朱哲民對於葉丙成的教育理念十分有共鳴,「學生們都很喜歡他,會想和他聊天,而他也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朱哲民還透露,這位有時會紮起小馬尾、穿著酷帥皮衣的台大教授,也會在無界塾舉辦運動會時,化妝成動漫人物與學生同樂,「會願意這樣做的老師並不多。」

2020年,當時台灣在疫情的壓力下,突然改成線上教學,讓不少教師措手不及。回想起當時的狀況,葉丙成表示:「我當時覺得很難過,台灣的教師為何都只能用免費的東西。」葉丙成進一步解釋,比如香港的學校,每年都有約港幣20萬元(約新台幣100萬元)的預算,購買教育所需的產品,「教育科技的經費,多半還是來自政府。」

葉丙成指出,台灣在採購教育產品時,多半還停留在買硬體、送軟體的思維,「好像買菜送的蔥一樣。」當軟體無法產生價值,就不會有更好的內容產生,只會導致台灣教育科技市場不斷萎縮,「所以我一直呼籲政府,把預算的三分之一拿去買軟體。 更何況台灣是少有的繁體中文世界,好的內容能夠成為優勢。

台大電機系教授、PagamO創辦人葉丙成
政府要為軟體注入活水、打造生態系,當年輕人賺到錢並活下來,才能吸引更多人投入。

看著葉丙成一路上克服重重難關,何琦瑜笑說:「他真的對教學很有熱情,忙的時候都不能睡覺,還要經營社群寫廢文。」回歸教育者的身分,葉丙成說,害怕的時候,以前和學生講過的話就會跑出來,「覺得自己怎麼可以在這邊當小孬孬,最後我發現,當老師反而是我勇氣的來源。」

從教授起始的職業生涯,孕育出了創業、線上課程等不同領域的果實,不變的是由教育理念所支撐的枝幹,依然是葉丙成最重要的核心。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2025.04.30 |

在家就能吹出沙龍級造型,這早已不只是行銷標語,而是消費者對日常美髮科技的真實期待。當Dyson正式推出全新Supersonic r™精準造型輕量吹風機,這場由工程師主導的造型改革,再次挑戰「專業」與「居家」之間的界線。

十年研發濃縮,從時裝週紅到日常梳妝台

自2016年首推Supersonic吹風機後,Dyson持續顛覆業界對造型科技的想像。從Airwrap捲髮造型器到Airstrait直髮神器,每款新品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目標——讓「速效乾髮」與「健康柔順」成為日常,而不是奢求。透過自家研發的氣流控制與智慧溫控技術,Dyson不只加快吹整速度,更大幅降低高溫對髮絲的傷害,讓「速乾不燙傷、柔順不毛躁」成為新世代造型科技的基本標配。

所以,與其說Dyson進軍美髮市場,不如說他們正在重新建構這個產業的技術邏輯。誠如品牌創辦人James Dyson所言,「我們的使命很簡單,就是解決別人忽略的問題。」美髮科技對Dyson而言不僅是消費產品,而是結合科學研究與工程思維,為每一個日常使用場景創造全新的可能。資深工程師Low Chen表示,品牌累積超過十年對頭髮健康與造型需求的深入研究,透過實驗室科學測試與全球造型師訪談,深入理解專業人士在工作場景中所面對的痛點:精準氣流控制與長時間操作帶來的身體負擔。因此,從內部構造徹底重塑吹風機定義,是全新沙龍級美髮科技Supersonic r的設計初衷。

Dyson
Dyson資深工程師Low Chen

圖/ Dyson

產品於去年(2024)時裝週首次亮相,獲得極高迴響。順應造型師與消費者的期待,Dyson宣佈將其推向一般市場。今年4月首次在台正式亮相,邀請國內媒體、造型師與KOL齊聚一堂,沉浸式體驗Supersonic r的細節魅力。

Dyson
Supersonic r推出山櫻粉、粉霧玫瑰、雲霧紫三款新色。
圖/ Dyson

全新「r型設計」,打破T字吹風機的想像

既要讓專業造型師能高效使用,也要讓日常消費者上手不費力。這當中最具關鍵意義的,就是「人因設計」與「效能配置」的重新平衡。對多數人來說,「輕」的意義不只是拿起來沒負擔,而是能吹得更久、處理更細節的角度,像是後腦勺、髮根線條等。而這台Supersonic r被定義為「專業級居家吹風機」的產品,堪稱是Dyson十年來最精實的技術總成。最大的突破在於它徹底重塑了吹風機的設計邏輯,機身更輕、更小巧,僅重325g,握感依然維持Dyson一貫的3.8公分直徑設計,操作靈活度大幅提升。

Dyson
專業造型師運用Supersonic r讓髮型細節輕鬆到位。
圖/ Dyson

過去,吹風機的T型結構註定了氣流必須繞行、阻力增大,乾髮只能靠提高溫度,對於秀髮造成的過熱損傷,幾乎無可避免。對此,資深工程師Low Chen進一步說明Supersonic r如何顛覆了這套老規則,以革命性的r型流線機身,讓氣流沿著自然曲線高速流動,形成專屬的「流線型氣流加熱系統」,不需高溫,也能輸出強勁、穩定的氣流,實現快速乾髮、零熱損傷的理想。

而為了讓整體重心與施力更自然,進一步降低操作疲勞,在內部結構上更是克服了兩大技術瓶頸,其一為全新開發的高密度加熱器,以極薄金屬片讓機身更輕薄,還兼具穩定高效的加熱能力;第二創舉是透過全球首創的八芯電源線達成訊號與電力的雙向傳輸。加上搭配RFID智慧配件識別與記憶功能,讓每次開機都能無縫回到使用者熟悉的溫度與風速。展現智慧化貼心設計的背後,是一場來自設計本質的挑戰,亦為吹風機產業寫下全新里程碑。

Dyson
流線型加熱科技,打造強勁、均勻、精準氣流,實現零熱損高效造型需求。
圖/ Dyson

不只是快乾輕巧,Supersonic r讓專業級造型成為日常習慣

在台灣首場發表會中,Dyson邀請造型師Dennis Fei現場展示2025年髮型趨勢,以高層次剪裁為基底,搭配蓬鬆髮根與具動態感的線條,形塑修飾臉型的自然弧線。他也分享,這樣的專業造型,不再只是時尚後台或名模專屬,而是一般消費者在日常居家中,也能輕鬆實現

Dennis Fei指出,Supersonic r的關鍵優勢在於流線型氣流設計,搭配柔和乾髮吹嘴和順滑吹嘴,能靈活切換乾髮與造型需求。無論是需要在髮根快速創造蓬鬆感,還是細緻塑型髮尾線條,都能以低溫、高速氣流快速完成,減少高溫對髮質造成的熱傷害,同時保有自然柔順的髮絲質感。

Dyson
知名造型師Dennis Fei(圖左)
圖/ Dyson

Dennis Fei也從時尚後台的專業視角,揭示這台吹風機在實戰場域中的優異表現。「在時間非常緊迫的環境下,能夠擁有一台在短時間內精準、快速完成造型的工具,絕對是所有髮型師夢寐以求的事。在我用過那麼多吹風機裡,這台是最讓我驚豔的。」對Dyson而言,美髮產品從來不只是硬體升級,更是一場科學、工程與生活需求交會的過程。當這種專業美髮科技能逐步成為居家生活必備精品時,代表它也正在默默改寫我們對日常「造型」這件事的想像與標準。

立即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 https://reurl.cc/W0A7px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