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林暐哲聲明後,魚丁糸就能搶回「蘇打綠」嗎?3大問題看後續可能發展
【觀點】林暐哲聲明後,魚丁糸就能搶回「蘇打綠」嗎?3大問題看後續可能發展

音樂人林暐哲和蘇打綠團員們的合作糾紛延燒很久,甚至對簿公堂,波瀾不斷,但事件卻於今日有了新的發展:林暐哲聲明宣布放棄「蘇打綠 Sodagreen」商標。這對於因為一直受制無法使用蘇打綠商標,甚至改名為「魚丁糸」的蘇打綠團員們(吳青峰、馨儀、小威、阿福、家凱、阿龔。團員後也自行籌組「蘇打綠有限公司」、「魚丁糸有限公司」等,登記負責人皆為史俊威【小威】,本文皆統稱「蘇打綠團員」),會有什麼影響呢?

據今日(5/30)查詢資料顯示,林暐哲的公司「林暐哲音樂社有限公司」(一人股東)尚合法擁有兩個「蘇打綠 Sodagreen」圖文商標權,分別是註冊在「影碟、唱片」(009類,註冊號:01310955),及「光碟」(也是009類,註冊號:01613820,此案原本註冊類別極廣,但日前因三年未使用而被廢止註冊了大部分的類別)的商標,後者並有特別註記是經該藝名的蘇打綠團員同意申請註冊的。

考量篇幅,本文聚焦於三個問題:
1. 林暐哲的放棄商標聲明,會讓蘇打綠團員得到該商標權嗎?
2. 蘇打綠團員要趕快再申請蘇打綠商標嗎?
3. 假設林暐哲今天沒有放棄商標,後續事件又會如何發展?

林暐哲宣布放棄「蘇打綠」商標 ≠ 吳青峰及團員們拿到「蘇打綠」商標

林的動作,是商標權的「拋棄」,這是商標權人的權利之一,由於林的兩個商標目前沒有授權或設質登記,拋棄不需另外得到第三人同意的。所謂的「拋棄」,在法律上是一種以意思表示所為的法律行為,會造成「權利消滅」的效果,因此,商標權在拋棄後,就消滅而不存在了。

拋棄有時需要符合相關的要件或程式,物權的拋棄要向地政事務所辦理,商標權的拋棄則要填妥「拋棄商標權申請書」,向經濟部智慧局申辦,以申請書到達智慧局時發生消滅效果。所以,林單純對外發放棄聲明,並不會發生商標權消滅的效果。這是第一個要了解的觀念。

樂團:魚丁系
樂團:魚丁系

接著,林即使完成了前述商標權拋棄程序,也不代表蘇打綠團員會無縫接軌取得該蘇打綠商標權,畢竟這不是商標權的「移轉」;換言之,團員們仍然要進行蘇打綠的商標申請,並經智慧局審查通過且完成註冊,才能擁有商標權。

所以團員們現在要趕快補申請「蘇打綠」商標來得及嗎?

答案是:這次真的運氣好,可以比商標蟑螂快。

依智慧局的資訊,蘇打綠團員在2020年5月時,一方面申請廢止林所擁有的蘇打綠商標,同時自身也進行了「蘇打綠」(純中文字)商標申請(案號:109029228),共申請註冊了11個類別(常見的唱片009、樂器015、表演041等類皆有包含),但在今年初收到智慧局的「核駁先行通知」,主要理由就在於這些類別都已有林暐哲註冊在先的商標「蘇打綠Sodagreen」卡著,商標採先註冊先保護,由於兩商標在文字有高度近似,在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情形理解下,實在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的疑慮,這就是商標的不予註冊事由(商標法§30第1項第10款)。

但,由於此案件目前尚未為正式核駁,如果林暐哲拋棄商標權的行為在此申請案被核駁前生效,則蘇打綠團員在這個商標申請案的「障礙事由」就不存在了,加上目前並沒有其他比他們早的蘇打綠申請案存在,則確實這個申請案是有可能通過的,特別是:林暐哲其中一個蘇打綠商標才剛被廢止註冊過。

假設林暐哲沒有放棄商標,事件後續又會如何發展?

林的兩個商標都在2020年5月時,被蘇打綠團員向智慧局申請廢止註冊,結果是第一個沒成立(009類,註冊號:01310955),但第二個有(僅保留009類,註冊號:01613820)。

在此講一下商標「廢止」。商標以註冊保護,就是希望權利人積極使用,如長期未使用,占著並無意義,因此商標法有廢止制度。這次蘇打綠團員向智慧局主張的理由就是:蘇打綠樂團在2017年至2019年休團三年;因此,林在最近3年是沒有使用該商標的,可以申請廢止(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2款)。

但,智慧局認為在2019年時,林仍有將「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飛魚」和「Believe in Music」單曲,重新發行「3EP蘇打綠日限量紀念組合包CD」,並有相關實體、網路行銷行為,這都屬於註冊的「影碟、唱片」商標使用行為,因此不構成廢止事由(作者按:林在蘇打綠樂團的休團期間發行CD,是否侵害團員著作權或違反經紀合約的爭議,與是否使用商標係屬二事)。但在另外一件,由於商標註冊類別過廣,幾乎是全類別註冊,在蘇打綠樂團休團期間,確實沒有相關類別的使用行為,因此除了009類中的「光碟」被保留外,其餘皆於2021年10月被智慧局處分廢止成立。

我們無法知道林暐哲宣布放棄蘇打綠商標的內心想法及動機為何,但我們知道商標必須仰賴使用而賦予及累積價值,而樂團團名商標的特殊性在於:價值無法與背後的團員及作品脫離,縱使團名恐無法直接以人格權等同視之,但也絕非其他產業型態,可以透過「貼牌」等方式累積經濟價值。

因此,當社會公眾已經逐漸接受蘇打綠團員們以「魚丁系」姿態重回幕前,便意味著「蘇打綠」三個字的價值正在消散及模糊,甚至停滯。當樂團的核心價值及資產已經和商標脫勾,仍保有商標的意義為何?「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勇於放下,會看到更多的契機。不論這事件的後續發展,但經過長期消耗,相信對於當事人而言都是折磨,能放下過往的紛擾及情緒,有勇氣承擔及做出這樣的改變,光是這點就值得尊重。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兼顧創新與客戶需求,蔡司半導體以微影跟數位雙引擎助半導體客戶成長卓越
兼顧創新與客戶需求,蔡司半導體以微影跟數位雙引擎助半導體客戶成長卓越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蔡司半導體製造科技(ZEISS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ZEISS SMT)一向低調但卻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花費30餘年時間投入研發,與全球最大的晶片微影設備供應商艾司摩爾(ASML)合作推進極紫外光微影(EUV)技術,協助台積電等客戶將電路微縮至奈米甚至埃米級的精細尺度,打造更小、更快、更省電的晶片,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從EUV微影光學系統開始,ZEISS以光罩檢測與驗證、先進封裝與失效分析完善服務

「目前最令人振奮的進展是高數值孔徑EUV(High-NA-EUV)技術。」蔡司半導體技術長暨產品策略負責人Thomas Stammler博士表示,這項技術將幫助晶圓製造商邁向2奈米甚至埃米級製程,更好滿足人工智慧(AI)晶片等高效能應用需求。

蔡司半導體提供的服務不僅止於微影光學領域,隨著製程複雜度提升,蔡司因應客戶需求將產品服務範疇逐步擴展到光罩檢測、製程控制,以及先進封裝與失效分析等跨領域解決方案,協助半導體客戶創新與持續產業變革。

ZEISS SMT
蔡司半導體技術長暨產品策略負責人Thomas Stammler博士分享蔡司半導體的最新產品技術進程。
圖/ ZEISS SMT

例如,蔡司半導體推出光罩檢測與驗證系統–AIMS® EUV–協助晶圓製造廠模擬EUV設備的真實運作條件,判斷光罩上有那些關鍵缺陷,缺陷修復後還可以協助驗證是否有修復成功,確保光罩品質,進而保障良率與降低生產成本。

隨著先進製程逼近物理極限,產業轉向先進封裝尋找新突破:無論是以3DIC進行堆疊、還是以Chiplet進行模組化設計,都讓晶片可以在效能與能耗之間找到新平衡。蔡司看準這波趨勢,不僅提供異質整合相關設備,更將其在醫療影像、顯微鏡等領域累積的技術力,延伸到半導體檢測,讓解決方案更具差異化,也能快速回應市場變化。

化180年經驗為創新基礎,以數位化驅動持續創新

蔡司半導體為什麼能成為艾司摩爾EUV與High-NA-EUV微影設備的光學系統獨家供應商?答案來自近180年的技術底蘊與持續創新的企業文化。

「近180年的累積,讓我們能挑戰極端工藝,例如打造原子級平整度的EUV鏡面。」Thomas Stammler進一步解釋,蔡司半導體不僅傳承傳統光學工藝,也擅於跨域創新,將演算法應用於光學設計、利用AI提升檢測精度,並透過數據串聯製程控制。

事實上,蔡司半導體早在許多年前就將數位化與人工智慧技術融入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與產品服務等環節,持續優化核心競爭力。舉例來說,為了讓EUV設備鏡面達到原子等級的平整度,蔡司半導體在設計階段便透過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模擬、修正與驗證,確保鏡面平整度符合預期;此外,也將人工智慧與數位化科技應用在光罩檢測、修復、量測,確保產品功能有利於客戶發現與修復缺陷、進而提升良率等。

以客戶需求為核心,鏈結供應鏈資源與力量成就共好

「我們的數位化應用不僅是單純的優化產品,而是支持客戶共同研發,解決真正的營運痛點。」Thomas Stammler進一步指出,台灣半導體客戶具備技術領先地位,需要在地團隊與客戶進行定期且密切的互動溝通以確保創新模式與客戶需求一致。「我們有很多前瞻技術測試與驗證都是從台灣開始,這也是我們會持續加碼台灣投資的原因之一。」

台灣蔡司半導體總經理范雅亮面帶微笑地解釋:「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具關鍵地位,台灣團隊的角色不僅僅是銷售與售服,更參與研發與應用工程,鏈結全球資源,快速回應客戶問題,同時,確保技術解決方案與客戶需求一致。」

ZEISS SMT
台灣蔡司半導體總經理范雅亮表示,蔡司半導體的全球在地組織架構讓團隊成員可以快速回應客戶與市場需求。
圖/ ZEISS SMT

這份承諾,不僅是技術合作,亦體現在人才培育。為了讓在地團隊與德國總部保持同步,蔡司半導體建立跨國人才交流機制:不只是派台灣工程師到德國進行長期訓練,也讓德國專家定期來台灣與團隊共事,形成雙向交流的人才循環。「透過雙向交流模式,台灣工程師能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技術脈動,同時把在地客戶需求回饋給德國研發團隊,加速解決方案的落地。」范雅亮如是說道。

為了向台灣半導體產業生態圈傳遞:蔡司半導體全面布局「前段製程到後段封裝」並提供相應產品服務,於SEMICON Taiwan 2025國際半導體展期間,以論壇跟專家座談等多元形式與台灣生態圈互動,以全球資源、在地合作的方式,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生態圈一同前行。

展望未來,蔡司半導體不僅會持續投入技術創新,也會從各個面向深化與台灣的連結,協助客戶持續突破極限,邁向卓越成長。

更多資訊歡迎官網了解:蔡司半導體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