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我們聊到募資的3F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保持自己的初心,也就是第4個F:Faith (信念),並且提到「被投資的企業並不是靠投資存活下來,而是自己本身已經足夠出色」。
這篇我打算來解釋一下,在創投機構的眼中,怎樣叫做「足夠出色」。
也因此,以下提的評估方式,將完全擺脫精神論(像是「新創團隊要有接近瘋狂般的熱忱」之類的概念式語言),而是以方法論來描述創投的思維,也讓有志被創投投資的新創企業更清楚知道「創投到底怎麼評估投與不投」。
我將採用由上而下(Top-Down)的分析架構,分別就產業 > 企業 > 人的順序逐一檢視。
賽道決定一切
足夠有經驗的早期投資人大概很難不同意以下這句話:「投的早不如投的巧」,也就是說,「時間點」至關重要(Timing Does Matter) 。
而所謂時間點的選擇,不是單指像股票買賣的進場及出場時間點,還包含賽道的選擇;而所謂的「賽道」,同時包含「產業」及「市場規模」。
舉例來說,以用戶數決勝負的「產業」,在「市場規模」不夠大的環境下,將注定被大多數創投冷落;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靠電商起家的阿里及京東能成長為超級獨角獸,可是台灣的網家與Y拍,即便更早切入電商領域,此刻卻仍還在有限的獲利下苦苦掙扎。
14億對2千萬,天花板的高度決定資本追捧的程度。聽起來很現實,但這就是真實情況。
創投追求的是一本萬利的爆發力,因為早期投資本來就是超高風險的生意模式,所以對創投來說,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成功了,但竟然沒有賺到足夠多的錢」。
在這個思維下,創投會有一套評估模型:先把要評估的公司所處的產業做個「可幻想分析」,如果夢夠大,我們再繼續看下去。
反過來說,如果台灣的新創選擇的創業題目是實體產品或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比較有機會面向全球市場,那上限「看起來」高得多,也比較容易讓創投另眼相看,Gogoro及Appier就是這樣的例子。
全球化與網路(不論Web2.0或3.0)使得即便是新創企業,將產品及服務銷往全球都是可被實現的,最好的對比例子即是新加坡,即便本地市場規模比台灣更小,但卻是全球排名第十大獨角獸產出國;反觀日本雖然內需市場龐大,但獨角獸產出排名還落後新加坡1名、僅排在全球第11名。
當台灣的新創總是在哀怨「市場不夠大、創投不願投」之前,可能要先用上面新加坡及日本的案例,思考一下自己的賽道選擇,是不是有更上一層樓的空間。
可持續性及可擴張性的迷思
如果賽道足夠讓創投感興趣,那麼接下來就是以雙S的黃金律去評估新創公司: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及可擴張性(Scalability),亦即若是投入資本,是否能讓新創能產生持續性的擴張,使這頭幼馬最終成長為獨角獸?
這部分雖然有很多個人主觀判斷,但還是有客觀基礎可以做檢視,也就是所謂的同業比較(Peer Comparison) 。但所謂的「同業」,不是指其他同質性高的新創公司,而是跟他們同產「業」,但比他們早發跡、現在規模也更大的「同」類型公司。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新創公司是旅遊類型的,那麼Airbnb勢必就會被拿來當成類比對象;如果是共享辦公室型態的創業項目,那麼WeWork前期資本投入高、現金流流入慢因而導致早期高度資本依賴的特性,亦會同樣被拿來套在這個新創身上檢視。
這也是為什麼創投往往會有自己專注的產業的原因:同樣的賽道裡的新創看得越多,就會越有感覺,對於雙S的看法往往也會越準確。
但對創業者來說,這方面就比較吃虧了,多數創業者還是依據自己的學經歷及人格特質選擇創業題目,只有極少數在決定創業題目之初,就有足夠多的資料(Data)可以評估這個產業究竟具備怎樣的特性。
最後則是人。
創投其實並不是算命,而是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
「眼緣」這回事,其實並不是那麼不科學的判斷,因為人的外在生活環境與內在心理狀態,往往就會展現在自己的外表上。「相由心生」這件事,多少有點道理。
我曾聽過一個天使投資人,以有點苛刻的口吻說:「我不太創辦人投資體重過重身材走樣的新創團隊,因為那往往代表創辦人的自制能力不是太好。」
我後來又拿同樣的問題去問其他早期投資人,沒想到得到贊同的比例大約是7:3 ---- 比我想像的還要高。
有的投資人甚至表示:「如果這個人的身材呈現一種比較臃腫的狀態,一般來說代表他/她比較注重生活享樂,而這樣的人在初期募資獲得成功之後往往會開始享受物質生活,對於後續的發展就不是那麼有衝勁了」。
當然這很難一概而論,單就以美國西岸來說,很可能越是這注重生活享樂的人體型維持的越好 ---- 不注重物質的人因為三餐麥當勞打發掉反而容易胖。
但還有一個是高達9成的早期投資人會看重的特質:是否具備連續創業經驗,以及之前的創業是否成功退出。
這很玄但也很科學,因為人的行為模式不會沒來由的發生重大轉變,所以如果一個人具備3次連續創業成功的經驗,那他第四次創業還是成功的機率絕對比初次創業的人要高得多。
我自己甚至會把朋友圈也納入考量:因為創業者都很忙,沒有業務往來還能夠維繫私人關係的,要嘛是心靈層面高度契合的朋友,要嘛就是對彼此的能力及人格欽佩。
反之如果一個人上來就說他跟政府關係多好多好、認識多少政商顯要,但在新創圈中卻鮮為人知,我一般會選擇再觀察一陣子。
最後,我想給一個與上述都相反的觀點作為另一個思考方向。
你真的需要投資人嗎?
創業這回事,如同背著一壺水在沙漠中行走,需要在最後一滴水被引盡之前,找到下一個綠洲。
募資這回事,有點像是找到一個補水站,或是一個相對豐沛的綠洲,但不足以讓你永遠駐足在那;最「長治久安」的方法,是找到自己的活水源。
如果有這層認知,那其實會不會被創投投資,並不是你的首要考量;如果已經決定創業了,上面所說的那些因素,可以參考,但不需要被綁住影響戰略方向。
不論是新創還是Fortune 500大企業,一個好的商業模式,都需要有健康的現金流做為基底;只要商業模式足夠健康、現金流足夠穩固,進可整間公司賣掉華麗出場,退可鞏固基本盤每年坐收股利。
就如同感情的世界裡必須要先懂得愛自己才會遇到珍惜自己的人,創業的世界裡永遠不愁被資本追捧的新創,只要自己的公司足夠sexy。
下一篇我們就來聊聊,「那些年被資本反扯後腿的新創公司」。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