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足亞洲6個國家,來自新加坡的連鎖咖啡品牌「閃電咖啡」於2021年8月底登台,以醒目的黃色作為主色調,杯子、提袋形式與口味設計都具創新性。
同時,強調結合APP,主打線上下訂、快閃取餐,短時間內投入大量資本進行宣傳,並陸續開了17家分店,集中在台北地區擴張,這樣的品牌經營方式能否在台灣競爭激烈的連鎖咖啡市場拓展版圖呢?
短時間迅速展店,但擴張腳步已放緩
根據東方線上電子發票銷售資料庫數據顯示,2021年9月~2022年1月間,閃電咖啡以平均每月3家分店的速度迅速擴展,並搭配各式開幕優惠,讓發票數量成長6.6倍。
然而2022年1月後,分店擴張速度放緩,隨著開幕優惠結束,發票數量成長幅度也不再那麼突出,2個月間僅成長1.8%。
閃電咖啡9月登台時,推出買一送一、第二杯半價等優惠,吸引消費者多次購買,因此單月消費2次以上的比例較多,也可看到各分店開幕的第1,2月發票數量多,但隨著優惠期間結束消費量能漸趨平緩,每月僅消費1次的消費者比例佔多數,顯示優惠減少後,消費者的再購意願也會下滑。
閃電咖啡優惠活動
時間 | 主要促銷活動 |
---|---|
2021年09月 | - 開幕優惠8/30-9/12買一送一 |
2021年10月 | 無 |
2021年11月 | - 新品上市 - 雙11折扣碼及優惠券 |
2021年12月 | - 年末推出指定飲品 買一送一 - 推出週邊商品 |
2022年01月 | - 補班日(1/20-25)、春節期間「咖啡買一送一、第二杯半價」 - 實體刮刮卡 - app內優惠活動 |
2022年02月 | - 「鮮乳坊」聯名新品 - 開工日(2/7-15)買一送一 |
2022年03月 | - 指定飲品免費升級特A級生乳 |
東方線上整理,實際行銷活動依品牌公布為準
特色奶類咖啡商品 進入前五熱銷
從熱銷商品排行榜來看,與其他連鎖通路相似的是,拿鐵與美式同列第一。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閃電咖啡的小農拿鐵跟燕麥奶拿鐵卻可以直接排第三第四,與東方線上電子發票資料庫歷次研究相比,非常有特色。
台灣消費者愛嘗鮮,究竟閃電咖啡吸引了原本在哪些通路購買咖啡的消費者?從東方線上電子發票資料,比較2021年第四季 (Q4) 及2022年第一季 (Q1) 在閃電咖啡的購買者,將其分為「持續買者」、「流失買者」及「新買者」三種族群,並進一步分析「流失買者」的流向以及「新買者」來自哪個通路
與7-11高度重疊 卻也能接受較高價位星巴克
分析2022年Q1閃電咖啡的新買者,有七成新買者有在7-11購買現沖飲品,顯示7-11的咖啡消費者較多會受到閃電咖啡的吸引,其次則為路易莎的59.4%、星巴克的55.3%及全家的52.2%。
2022年Q1不再購買閃電咖啡的流失買者中,有71.8%在7-11購買現沖飲品,顯示7-11和閃電咖啡的消費者重疊度高,彼此間有高度競爭關係。另外,閃電咖啡雖然咖啡單價不若星巴克高,但閃電咖啡者流失方向星巴克為第二,也顯示閃電消費者仍能接受較高的價位帶。
利用短期開幕促銷吸引大量新買者 同時也須承受高比例流失者
閃電咖啡由於剛進台灣市場,利用開幕促銷手段如買一送一或第二件折價的優惠,吸引大量的新買者購入,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的閃電消費者有9成為新買者(以前沒買過) ,但連續買者比例較少,僅9.2%。
然而這樣的促銷手段也有其必須承受之惡,就是短期促銷而來的消費者不一定可以續留下來。以2021年Q4有買過閃電咖啡但2022年Q1沒買者,佔了2021年Q4閃電咖啡買者的79%,顯示閃電咖啡仍需要設法提升消費者的再購意願。
關於閃電咖啡登台後的市場現況,有以下初步觀察:
從商品下手 做出區隔 敲中愛奶消費者
從產品銷售表現來看,除了經典的拿鐵與美式咖啡外,小農牛奶拿鐵及燕麥奶拿鐵的銷量分占三、四名,顯示拿鐵產品中的奶類變化能吸引消費者,而桂花拿鐵、泰式奶茶等特色產品也具有不錯的銷量,能藉此與其他競爭品牌做出區隔。開幕促銷有效帶動買氣 下一步該思考如何提高再購意願
迅速展店加上開幕促銷宣傳,讓閃電咖啡在進入市場初期就獲得不錯的買氣,大量新買者顯示新品牌能吸引消費者嘗鮮,但隨著擴張趨緩,各分店新開幕紅利結束,消費量能成長趨緩且流失比例高,未來下一步需考量如何提升消費者再購意願。競爭業者已有忠誠客群,閃電能否建立品牌忠誠待時間考驗
台灣多個咖啡店品牌已擴張大量分店,並建立忠誠客群,且便利商店的高密度也為消費者帶來便利且低價的咖啡,從買者分析結果來看,閃電咖啡與7-11、路易莎、星巴克及全家等競爭業者的買者重疊度高,競爭市場激烈,閃電咖啡能否建立自己的忠誠客戶群,有待時間檢驗。分店集中台北地區,其他縣市仍有發展空間
閃電咖啡帶著外資的高資本與知名度進軍台灣市場,雖在2021年9月後快速擴張,但2022年1月後分店開設的速度已漸趨和緩,目前閃電咖啡開設的17家分店集中在雙北地區,未來是否會往其他縣市都會區發展值得關注。
下載完整洞察?請參考《2022年5月份消費者動態速報》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