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藝術」讓基隆單日湧入萬人!曾遭居民質疑、漁船借不到,策展團隊揭秘辛
「潮藝術」讓基隆單日湧入萬人!曾遭居民質疑、漁船借不到,策展團隊揭秘辛

如果能走入一艘遠洋漁船看藝術作品,那會是什麼感覺?

2022年基隆「潮藝術」於六月下旬風光落幕,展期間藝術家創作出不少洗版民眾臉書或 IG 的作品,像是漁會正濱大樓紅磚瓦中庭吊掛著大型魚網;或是在白色房間中,由海鹽堆積起高高低低的鹽山。除了室內裝置,在活動現場,你還可以走進停泊在港邊、隨著浪拍打搖晃的遠洋漁船裡,觀看藝術創作。

01_陳淑強〈潮來潮往〉1
2022 基隆「潮藝術」作品:陳淑強,〈潮來潮往〉
圖/ 宜東文化 提供
05_Nicolas Da Fonseca〈暗光〉2_Photo credit Nicolas Da
2022 基隆「潮藝術」作品:Nicolas Da Fonseca〈暗光〉
圖/ 宜東文化 提供

「大部分藝術季都是站在陸地上看作品,既然『潮藝術』以正濱漁港為腹地,有沒有可能讓觀眾走到海上,甚至連看的角度,都不再是面對土地,而是看向海洋?」連續 3 屆規畫與執行「潮藝術」的策展單位,宜東文化執行長羅健毓提出想法。

今年的「潮藝術」創下周間單日吸引至少3000人到訪正濱漁港、周末參觀人數破萬的佳績。相較過去,遊客即使到基隆玩,也會選擇車站附近的景點,較少人願意到訪距離車站 20 分鐘路程的正濱漁港。

除了帶來人流,每年的「潮藝術」也為在地保留公共藝術創作。包括以金屬材質加上織品編織而成的作品〈祖母的海膽〉,就裝置在熱門景點彩色屋旁的鐵皮屋上;漁會正濱大樓中庭,也保留藝術家陳淑強所設計的漁網創作〈潮來潮往〉。今年更在正濱漁港旁的魚棚屋頂上,彩繪了一幅在 Google Earth 上都可看見的巨大作品〈透抽的指引〉。

10_紙上行旅〈透抽的指引〉3
2022 基隆「潮藝術」作品:紙上行旅,〈透抽的指引〉
圖/ 宜東文化 提供

事實上,在 2020 年,宜東文化連續第二屆承辦「潮藝術」時,他們就發現「潮藝術」已經慢慢打開知名度:限量100件紀念 T 恤,開展後不到10分鐘,就被兌換完畢。「開展明明是平日,我們覺得太扯了,哪來這麼多觀眾?」店家還會自製活動旗幟,插在門口作為攬客宣傳,或是地方居民穿著潮藝術 T 恤在港邊走動。「光看到在地民眾、店家都跑來跟我們要T恤,就知道他們有很強烈的理解跟期待 。」

這股熱潮背後,反映的是官方與民間多年努力的成果。

多年前,基隆「潮藝術」的前身,是由國際海洋科技博物館找來在地民眾、老師,從事藝術發想、集體創作。2018年由基隆市文化局接手承辦,希望改走「雙年展」的模式。2019年再度調整,正式將「潮藝術」定調為每年一次的「大地藝術季」,場域設定從過去潮境公園移至正濱漁港,並加入民間策展單位,由宜東文化從企劃、執行、宣傳到統籌,包括找策展人、找藝術家、找場地、掌控活動時程、維持現場秩序等。專業團隊的加入,也讓「潮藝術」擴大成現今看到的規模。

海上美術館(漁船) (1)
基隆「潮藝術」重要象徵:海上美術館
圖/ 宜東文化 提供

用資金資源、居民習慣,思考「潮藝術」定位

大地藝術季與雙年展、或典型的美術館策展不同在於,後者更需要具備學術脈絡、建構出一套完整的策展論述來貫串作品。而大地藝術季重點在於,作品不僅要能凸顯地方特色、帶來觀光與人流,更要引導觀眾走進在地居民生活場域,甚至是廢棄空間,藉此達到活化地方的目的。

起初,基隆市文化局希望宜東文化能找來知名度高、在學術圈有輩分的策展人與藝術家。對此,羅健毓提出不同看法。根據過去經驗,知名策展人往往會因個人時間有限、難以完整投入地方互動與策展工作,且大眾知名的藝術家若邀約過多,最後常變成各處展品似曾相識的困境,難以做出與其他藝術季的差異。她認為,藝術季最大的忌諱,是無法理解地方需求、進一步跟地方產生連結,產出的作品擺在哪裡都可以,沒有特殊性。

此外,從資源面考量,「潮藝術」標案金額落在600~800萬區間,跟台灣同類型的其他地方藝術季相比,預算金額相對較低,當然就更不易請來名氣高的策展人與藝術家。

於是,羅健毓重新思考正濱漁港的特色。同樣是海邊的藝術季,台南漁光島擁有大片沙灘與夕陽、遠離市區,給人浪漫、充滿幻想的氣氛。但是,正濱漁港現場性強,緊鄰著民宅,隨時有人在活動,漁船會出航、居民在釣魚、常有人騎機車經過;浪漫、夢幻等特質,不適用在正濱漁港。

04_黃榮智〈這是一種鹹鹹的味道〉1
2022 基隆「潮藝術」作品:黃榮智,〈這是一種鹹鹹的味道〉
圖/ 宜東文化 提供

考量目標與資源,也獲得文化局的信賴,她把「潮藝術」定調為「年輕、生猛有力」的形象,不用明星藝術家,反而廣邀年輕創作者加入。好處在於,年輕創作者有更多時間蹲點、與地方居民建立情感,而潮藝術這個創作平台,也讓他們有機會被其它藝術展會看見。

「你要先搞清楚,手上有的資源跟籌碼是什麼,錢少,就要用這樣的方式找出特色、做出亮點 。」不少藝術家如陳聖文、王煜松、何彥諺等,在參加完「潮藝術」的當年或隔年,作品就被邀請至美術館參展,甚至獲得獎項肯定。

羅健毓_宜東文化執行長_2022-07-07_侯俊偉攝影
宜東文化執行長 羅健毓
圖/ 侯俊偉 攝影

採納當地民眾意見,鐵皮屋也成創作景點

不過,採用年輕藝術家也有風險,一是沒辦法「自帶流量」,需要花更多力氣在宣傳上,二是作品成熟度還需要磨練。2019 年,宜東文化第一次執行「潮藝術」時,就吃了不少苦頭。例如曾有創作者作品因為外觀是白色,當地居民認為不吉利,還傳出作品完成後,導致對面人家辦喪事的謠言,最終因飽受抗議而拆除。

「大地藝術季的困難就在於,你要處理很多超過藝術作品本身的事情。」 其中,還包括場地問題。因為正濱漁港是還在運作中的漁港,在港邊放置作品,等於是干擾當地民眾做生意。另外,「潮藝術」每年在遠洋漁船上舉辦的「海上美術館」,一開始也找不到漁船租借門路。

「以前真的不懂,我們看港邊超多空地跟漁船,以為隨便就能借來用。但你去跟漁會說,漁會都說不要、不行、不可以。我們才知道,那些漁船並不是隨意停放,停在港邊哪個位置,都是要付錢的,不是你想停就能停。」

如何說服在地民眾接受藝術作品「介入」生活?羅健毓坦言,「沒有別的方法」,只能持續拜訪、送禮盒、聊天搏感情,用最傳統的方式打動居民,「跟用電腦打字、傳訊息不一樣,你必須去現場、去找人談。尤其,漁船造價很高,不會只有一個人擁有,突破一個人,還有第二個、第三個。」

到了連續承辦第二屆,宜東文化開始協助藝術家,在前置時期就找來居民討論,增加在地參與感。居民也會提供建議,像是彩色屋旁的鐵皮屋,原本是社區巡守隊在使用的辦公室,過去遊客拍照時,多半會「卡」掉鐵皮屋,當地居民覺得可惜,希望巡守隊的辦公室也能有機會入鏡。

於是墨西哥創作家路瓦里維拉(Lua Rivera)的作品〈祖母的海膽〉,就改成裝置在鐵皮屋上,讓鐵皮屋也成為景點,同時解決港邊場地無法放置藝術作品的困擾。

2020基隆潮藝術_Lua Rivera〈祖母的海膽〉__宜東文化提供
2020 基隆「潮藝術」作品:Lua Rivera,〈祖母的海膽〉
圖/ 宜東文化 提供

「人品夠好」才能看見,逆向思考宣傳基隆限定的作品

「潮藝術」展示作品的思考,也希望能盡量展現「基隆」特色。舉例來說,阿根納造船廠曾是美商造船基地,因年久無人維護,外觀只剩鋼筋骨架。在活動期間,邀請日本水內貴英「點亮」造船廠,藝術家利用水霧與陽光,以造船廠為背景,製造一道人工彩虹。

有趣的是,基隆常下雨,原本是先天劣勢,宜東文化卻反向操作,把作品包裝成「要夠幸運、人品夠好」,才會看到這件「基隆限定」的作品。活動期間,宜東文化每天在臉書「廣播」:基隆天氣如何、預計在幾點幾分,有機會看到彩虹,反而吸引一批「追虹族」到現場碰運氣。

「如果你在台南,這件作品就是 normal,因為很常出太陽。可是在基隆,哇,要有太陽、角度要對、時間要對,才會看到。而且你要拍彩虹,都會拍到阿根納造船廠,照片露出就是非常明確、就是在基隆的藝術季,不會讓你以為在別的地方。」

今年,漁會正濱大樓重新啟用,潮藝術作品大多被移到室內。宜東文化就利用這個機會,嘗試之前因場地限制無法嘗試的「食堂」,用烤箱、微波爐與在地店家合作,做出「海味」料理,「以前做不了、或別的藝術季還沒做到的事,我們來做。」

11_〈海味食堂〉2 (1)
2022 基隆「潮藝術」期間限定:〈海味食堂〉
圖/ 宜東文化 提供

「海味食堂」的計畫除了挑戰自我,背後其實有更深刻的用心。羅健毓表示,讓參訪藝術季的觀眾有一個可以坐下來品嘗在地美味的機會,如果客人有興趣,就會按圖索驥再找店家回訪,這才能真正把人導入店家、創造觀光收益。

「宜東文化長期經營的兩條策展路線,無論是博物館或藝術季,出發點都是面對群眾。藝術與文化,是在生理需求完備下,才會被想到的順序,能夠讓藝術走入現場,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延伸閱讀:
人到中年遭降職!該辭職離開,還是忍氣吞聲?《大公司小老闆》給我的啟發
一條毛巾就挑半年!寶成鞋王跨界開飯店:一晚近2萬,為何10分鐘就搶光?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