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誰還在跟台灣媽媽十塊?先搞懂投資≠補助,劇本、製作、版權該看的是市場定價
【觀點】誰還在跟台灣媽媽十塊?先搞懂投資≠補助,劇本、製作、版權該看的是市場定價

由文策院帶領國發基金投資的大慕可可日前推出首部即將上檔的作品《About Youth—默默的我,不默默的我們》,本部BL劇改編自鏡文學黃思蜜原著小說《默默》,以校園青春BL劇並搭配音樂為號召。

由於大慕可可的投資方之一:大慕影藝,先前接連製作過金鐘夯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和《做工的人》,此部BL劇在開拍之際就已經引起BL群眾熱切期盼;後來每次宣發的主視覺也是充滿青春粉紅朝氣,日前公布上檔訊息立刻被瘋狂轉發,沒想到卻因為首播平台是Bilibili而同時被「炎上」,許多網友指出大慕可可受到文策院投資,作品卻獨家在中國平台首播,難道沒有程序正義問題嗎?甚至今天,立委賴品妤也直接拿網友風向,來作為質詢的立基點。

About Youth 默默的我,不默默的我們
About Youth 默默的我,不默默的我們定檔首播宣傳海報

此事目前引發兩極評論,但回歸本質,大慕可可與本劇拿的並不是國家的補助金,投資的錢也並不是文策院自己的錢,而是國發基金。國發基金已是行之有年的國家投資機制,旨在加強優質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上至台積電、中華電信、Gogoro與目前許多優秀的新創公司,都有申請國發基金投資。

國發基金既是「投資」,它就是投資方、亦即股東。投資講求的關鍵效益,就是投資標的是否能夠創造收益、為國發基金持續帶來正向循環;良好的企業體質,需要長期賺錢、收益還要有成長,才能長期回饋股東,也才證明國發基金沒有投錯人。

文策院是真置之不理?國發基金投資到底怎麼運作?

畢竟,國發基金來自人民納稅錢,把關投資效益,是國發基金最重要的事,不能讓人民的血汗錢白白蒸發。而國發基金也因為不能以國家資金過度干涉市場,向來有最多投資49%的門檻,因為超過就變成國營企業,事實上不少國發基金投資案例更是低於三成,也因此組成上就會是公司的小股。企業本來就以商業獲利為最大目標,因此國發基金必須同時維持在一個不過度張揚的角度上,才不致於讓企業綁手綁腳,愛之適足以害之。

國發基金並不是要公司變成愛國企業,聽從「主旋律」,那是獨裁政府才需要的大外宣。反之,國發基金必須服膺正常的商業市場原則,才是自由民主國家的正常運作,國發基金不可能以股東身分要求公司只能、或不能與哪些國家或商業公司進行商業交易。

更有甚者,若因「愛國主義」而造成公司虧損,不但納稅人的錢丟到水裡,公司營運報告欠佳,國發基金更該責無旁貸地領受投資失敗的結果,最後賓主盡輸,更無助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原本投資的初衷可說背道而馳。

About Youth 默默的我,不默默的我們
About Youth 默默的我,不默默的我們宣傳照

回到即將上檔的BL劇《About Youth》,有了國發基金的點火,大慕可可以全台灣資金與全台灣幕前幕後人才,以影視音的高規格來製作此劇,題材更是台灣具有優勢的校園青春、音樂並結合LGBTQ元素,完全善用了台灣的創作自由。

從劇本、版權、製作到播出,一趟搖籃到成人到底有多難?

台灣的BL劇常被詬病的就是製作費低,起用新演員又缺乏訓練、拍攝也因低成本而缺乏排戲、磨戲的時間,造成觀眾出戲。而大慕可可率先以全台資、全創作自由來支持台灣原創IP改編,全劇在創作與拍攝過程,毫無自我審查或中資介入。

當然,投資需要回收,經過了漫長的開發、製作、後期過程後,作品最大的回收來源就是版權金。而就市場邏輯來說,版權金本來就是多家競逐、價高者得,Bilibili海外站敢買BL劇且願意出最高的價格,在商言商,一個企業為何不該賣?且大慕可可也清楚回應本劇只是純賣播出版權,並未因平台而有任何刪減,何來影響創作自由?為何不是將台灣自由的LGBTQ風吹向海外、為台腐再建一波國際品牌的好機會?

事實上,若對過去台灣BL劇發展有了解的觀眾都很清楚,純台腐劇過去多半是以小而美的方式製作;因為BL是小眾市場,不少商業大平台並不願意購買。有些國際平台直接了當地表明不購買,也有不少國內大型平台,因宗教等因素而迴避,剩下的小規模平台,能出得起的版權金遠低於基本規格,賣了還不如不賣,所以過去台灣BL劇面臨的是嚴苛的天花板。唯一能突破天花板的WBL系列,是由騰訊海外版獨家訂製。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中文電影海報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中文電影海報

然而,這兩年國際BL劇市場可說是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日劇《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在2020年橫空出世,台灣也產製出高規格的WBL《永遠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的逆襲》,今年泰劇《黑幫少爺愛上我》更已具有正劇質地的黑幫場面,這兩年國際BL市場快速產業升級的趨勢已成定局;若台劇還是走回過去小而美的老路,確實很難提升國際競爭力。

國內的平台似乎無視這樣的環境變化,從製作費到版權費仍和過去無異,那麼對一間想要力爭上游、提升產製規格、面對國際市場的製作公司來說,不以願意出高價的海外平台作為買方,它又有什麼選擇呢?還是乾脆把納稅人的錢賠掉、損耗股東信心、然後公司因營運不善被抽銀根、惡性循環走回cost down或甚至倒閉?

而且說最直白的,如果一開始就是想要投中國市場所好,怎麼會第一個就選擇去拍BL劇?台灣的創作自由與性別平權,都有助於拍出其他華語地區所不容易產出的BL劇,而這個創作優勢,也讓劇順利賣到海外平台。台灣平台沒人願意出能讓投資方回本的版權金,這難道要全民買單嗎?

當「台灣」價值成了潛原則,產業到底怎麼會好?

B站與迪士尼共同出資的《正義的算法》,輕輕鬆鬆在台灣上線,不見君罵NCC為何沒有固守疆域,被中資開後門,猶記那年《他們在畢業前最後一天爆炸2》由愛奇藝跟播,卻瞬間停播。如果中國平台「敢買」,為何我們不能賣。如果是臺灣內容,為何不能逆向統戰?

陳伯霖於台灣Disney+首播的《正義的算法》
陳伯霖於台灣Disney+首播的《正義的算法》

我們要考量的是:為何台灣OTT出不了好價格,當台灣沒人願意把製作成本拉高,做出水準來。而台灣內部的串流平台、甚至國際平台,多少有價格及調性的考量。莫非要逼大慕可可賤價拋售,才符合「台灣價值」?真可惜台灣的民意代表如此不懂產業,甚至不懂最基本的商業原則,那麼台灣內容產業發展停滯多年,恐怕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瞬間,大家都忘記當初全部人跟著文化部李永得部長的說詞,而出手大砍文策院預算。回過頭來,現在又要文策院交出「理想」成績單(而且還只是文策院協助國發基金找到投資標的,所有監管機制都不是文策院自己可以制訂或調整,必須回到國發基金機制),動不動就大喊狼來了、文策院要負責,到底要產業怎麼做事?

而若說到文策院「未能完備內容生態系」,則要先問,當 Taiwan+ 無法購買台灣內容,也無法外銷國際,題材最自由最多元的公共電視,執政黨佔有立院多數,卻光是修法與預算至今都無能解決。

難道台灣水果只能自己吃,連外銷都算是親中嗎?難道我們還要去干預商業和內容運作,硬要中央政府吸收差價。是文化部花兩億在不成材的 Taiwan+ 比較浪費,還是製作公司含辛茹苦尋求價錢,想辦法回本不愧對這筆投資比較浪費?

簡單講國發基金投資一個標的,不管你是群募平台、OTT公司、製作公司、經紀公司,在商言商絕對首重回本,賺得回來就不會是浪費納稅人的錢,更甚投資回本要時間,難道所有人要先有台灣價值才能賣作品?一定要賣給你覺得「乾淨」的平台? 好,那既然你是執政黨的民意代表,請拿出完整的政策跟修法方向。

作為自由民主國家的民意代表,如果只會以簡單粗暴的政治操弄來大手干預商業,甚至搞不懂國發基金的運作。為什麼不順便問問,也拿國發基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在中國南京設廠是否意味著把油水送給中國人?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吳秀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