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行動電源並不是新的概念題目,但是蜂電綠能創辦人陳奎翔卻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不是單純把共享行動電源擺在店家裡面,店家也不會跟我們收取租金;我們反而是跟店家深度交流、聽取他們的需求,然後才進行商業合作,這樣才可以發展出租賃以外的商業模式。」
2021年從高雄起家的共享行動電源服務的蜂電綠能目前已經擁有超過200處站點,包含高雄捷運站、高雄展覽館等人流龐大的聚集地,更入選了LINE Protostar新星計畫,希望透過數位管道的加值服務,打造不同的共享行動電源服務。
自己也變成共享經濟的重度使用者
在回高雄創業之前,陳奎翔一直在中國的電子業負責手機硬體材料,也是在那個時候注意到「共享經濟」在中國迅速崛起,包含共享單車、共享雨傘,以及共享行動電源,當時幾乎什麼都可以被共享,卻也什麼都快速殞落,行動電源是少數屹立不搖的項目。
「租個行動電源只要銅板價,這就是零錢經濟的厲害,連我自己都變成重度使用者。」陳奎翔表示,中國市場大、內需足,只要砸重本就可以立刻在各個場域設立大量站點,當租、還變得方便的時候,人們就會開始使用這種服務,「我那時候覺得這現象還滿有趣的,也認為會是個賺錢的事業。」
2019年,台灣通過了《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陳奎翔認為這是市場成熟的信號,因此回台灣著手進行創業的準備——他的判斷也沒有錯,因為同年4月,香港的共享行動電源品牌ChargeSpot也進入了台灣市場,成為台灣第一批共享行動電源業者。
共享行動電源的關鍵不只是租借站點
ChargeSpot已經把行動電源擺入台北多個捷運站,甚至與便利商店全家合作,初試啼聲的蜂電綠能要如何與相對成熟的品牌對抗?
陳奎翔並沒有一頭熱地搶攻站點,而是冷靜分析市場狀況。在中國,大多數的共享行動電源硬體、系統、App大多不是業者自己開發,而是買現成的產品,所以在服務流程、商業模式上沒什麼差異,勝負關鍵就是拓點速度與數量。
但是,台灣資本市場規模不如中國,消費者也很重視消費體驗,「如果只是為了充電而下載一個App,久而久之一定不好推廣。」陳奎翔分析道。
如果從商業模式的角度考量,購買現成的系統並不是長遠之計,一來安裝了電子螢幕的充電盒是個高成本的投入;二來擺放充電站其實是向店家租用一個空間的概念,不僅是個支出,也無法透過與商家合作帶來其他收益的可能性。
因此,2021年成立的蜂電綠能從以下3點做出差異:
- 自行設計軟硬體系統
陳奎翔運用自己過去在電子業的經驗設計充電盒以及行動電源,並且與中華電信合作打造了軟硬整合的物聯網通訊系統以及韌體。陳奎翔表示,行動電源的功能單一,而租賃服務本身不具備品牌忠誠度的問題,因此硬體設計相對單純,難的反而是軟硬體整合,所以才會與運用中華電信的物聯網平台資源。
服務模組化
蜂電綠能將租借系統、支付系統等不同的功能模組化上雲,陳奎翔解釋:「這樣一來可以加快系統更新或新增功能的速度,例如說要新增街口支付的系統,只需要改寫支付程式,就不會像App程式那樣要全部大改,未來如果要整合商家POS系統做更多商業合作也更容易。」透過Line簡化使用流程
消費者只要掃描QR Code加入蜂電綠能的Line官方帳號之後,就可以開始使用服務,節省搜尋App、下載App以及填寫會員資料的時間。
數位廣告將成為未來的主要商業模式
目前蜂電綠能提供的支付方式包含Line Pay以及Apple Pay,並且仍然以行動電源租借的收益作為主要獲利來源。不過陳奎翔認為蜂電綠能與商家之間的深度關係,將是未來成長動能的關鍵。
「大部分共享行動電源的服務商與擺放充電盒的商家之間,僅有租借關係,我們則是與商家談合作,幫他們跨入數位廣告的世界。」陳奎翔表示,蜂電綠能與商家之間互不收費,但蜂電綠能會幫助商家在各大社群平台曝光,甚至協助舉辦線下活動,曾經協助某遊藝場的網頁瀏覽量成長3倍、為某咖啡廳在一個月內多帶來超過30組客人。
蜂電綠能如今已經有超過200個租賃站點,分布在高雄、屏東、台南、台中與澎湖等地,並且已經擁有超過7,000名以上的會員,隨著站點擴張、加入LINE Protostar新星計畫,蜂電綠能希望接下來能透過LINE的資源,開發商家優惠與會員經營等數位行銷的商業模式,甚至是前進同樣依賴LINE的泰國市場。
「其實還有一塊是我們也想嘗試的,就是14~24歲、沒有信用卡的年輕族群,我們希望可以跟電信業者合作,透過電信費小額支付讓他們也能使用共享服務。」陳奎翔說。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蜂電綠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21/03/30
產品名稱:共享行動電源
官方網站|新創資料庫
【延伸閱讀】:
人才出走、面臨倒閉,雅匠科技、起士公爵、那顆炭如何在南部起家走過死亡之谷?
獲日企領投6千萬元!共享行動電源ChargeSPOT下一步進駐捷運、零售店
工具的共享經濟!31歲芝加哥廚師創立「工具館」讓人們輕鬆改建家園
本文轉載授權自:Meet創業小聚
責任編輯:黃翊禎、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