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之名重演《1984》!特斯拉搜集的車主資料屬於誰,會變成監控工具嗎?
以AI之名重演《1984》!特斯拉搜集的車主資料屬於誰,會變成監控工具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近年快速崛起,主打銷售配備有自動定位、輔助駕駛與網路服務等功能的汽車,並在2021年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充電式汽車公司。儘管特斯拉為民眾帶來全新的駕駛體驗,但其在車內資料蒐集衍生出來的隱私問題卻成了外界的隱憂。

開去哪、車速多少、有沒有握方向盤,系統通通有紀錄!

根據The Markup的統計,全球共有37家汽車製造商,蒐集了數百萬台車輛的數據,通常這些資料包括系統狀態、所在位置等,進而形成龐大的資料產業。但唯獨特斯拉會定期儲存有關車子的所有資訊,並且不間斷地回報給總公司,荷蘭鑑識研究院(Netherlands Forensic Institute)研究員Francis Hoogendijk 也表示,特斯拉應是目前市面上蒐集最多即時數據的汽車公司。

《IEEE Spectrum》針對特斯拉的資料蒐集進行了一連串的調查,為大家整理出汽車上三個主要的資料來源:

一、行車紀錄器(Event Data Recorders, EDRs)

幾乎99%的特斯拉汽車都有配備行車紀錄器,這些黑盒子(Black Box)會因為感應到任何碰撞而開始蒐集資料,包括車速、加速度、煞車使用、轉向輸入、自動煞車和穩定控制,來分析與調查本次撞擊的情形。

二、汽車日誌(Gateway Log)

為了永久存放資料,特斯拉在車上的多媒體控制器(Media Control Unit, MCU)設置SD卡,其中有時間戳記的檔案被稱為日誌,裡面記錄包含安全帶狀態、輔助駕駛(Autopilot)、巡航控制系統、駕駛的手是否放在方向盤上,以及車輛識別號碼(VIN)。由於裝置更新頻率低,因此SD卡可以儲存數年以上的資料。

當駕駛將汽車連上Wi-fi網路(例如回到家裡車庫或維修廠),以便更新功能或修復錯誤時,系統也會定期上傳這些日誌到特斯拉總部。在近期佛羅里達州的死亡車禍中,特斯拉正是藉由調閱該台車輛的歷史日誌資料,提供事故發生前的詳細時速紀錄。

三、獨立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系統

此系統會藉由車輛外部鏡頭來偵測路況,並執行導航控制、車道維持或顯示碰撞警示等輔助功能。如果駕駛利用USB連接車子,則可以保留行車紀錄,與設定哨兵模式(Sentry Mode),即使在停車時也能對車輛的周遭環境進行錄影。不過這些資料似乎沒有上傳至特斯拉。

如果安全氣囊偵測到車輛碰撞,或是遇到特殊情況,自動輔助駕駛就會擷取快照(Snapshots),目的在於辨識特定駕駛行為或情況,而發生衝撞時,GPS的位置資訊也會被一併保留下來。除了影像之外,快照資料也包含高畫質的日誌數據(類似通道日誌,但更新頻率更高)。這些數據會在車子連上網路後,被上傳到特斯拉,並在完成傳輸後自動從儲存空間中移除。

autopilot.png
自動輔助駕駛:協助道路行駛、判斷路狀等。

此外,在2017下半年後出廠的特斯拉中,只要車輛由停車狀態轉成駕駛模式,自動輔助駕駛甚至會記錄下完整的旅程日誌(Trip Log),內容包括車速、道路類型等一系列麵包屑般的導航軌跡(GPS breadcrumb trail)。無論車主是否有開啟自動輔助駕駛(或Full self-driving,全自動駕駛),旅程日誌都會持續記錄資訊,並且和快照一樣上傳內容至特斯拉後,便會刪除本地端的數據。

利用巨量資料訓練自動輔助駕駛,安全性仍有待考驗

特斯拉已經在全球售出約300萬輛汽車,大部分的車輛每天都在為公司提供數十億英里的駕駛數據、GPS追蹤以及數百萬張影像。其中最具爭議性的服務當屬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開發的背後正是仰賴這些客戶提供的資料。

一般製造電動車的廠商是利用測試模型車的數據,提供神經網路與機器學大量的資料,以提升駕駛功能。雖然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模擬道路與天氣情況,其自駕車的安全性仍遠不及人類駕駛,像是動物衝到路間等少見的突發狀況,並沒有足夠的樣本讓機器了解應該如何應對。

不同於其他製造商,特斯拉是利用眾多車主提供的長尾數據,改善自駕系統的整體安全性,這個方法稱為影子模式(Shadow Mode),意指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在沒有開啟的情況下,會模仿人類駕駛過程,並透過快照紀錄與預測不同的情況(如車速或其他參數),以及任何碰撞故事,接著上傳至特斯拉。

shadow mode.png
影子模式(Shadow Mode):預測、模仿人類駕駛行為。

取得這些快照後,研發團隊就會開始辨識自駕系統想要模仿的行為,製作成訓練資料,但是如遇到無法識別的路標(像是剛好被樹木遮住),工程師會設計出特定的場景偵測裝置,提供給車主安裝於系統。如此一來,偵測器一旦捕捉到類似路標的圖示,就會立刻上傳到公司,這種訓練模式也能有效得到大量的影像資訊。

自動輔助駕駛的確在幾年訓練下逐漸改善,但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統計,2021年七月以來,391件電動車車禍中,近七成的意外與自動輔助駕駛有關。除了技術層面問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表示,部分車主太相信這套系統,雷達系統製造商Luminar Technologies的產品經理Dr. Matthew Weed則認為,影子模式僅能捕捉一小部份的情況,系統故障的細節仍難以掌握。

雖然自駕系統尚未達到人類駕駛的安全等級,也引起NHTSA的密切關注,特斯拉依然會持續擴大市場,利用海量數據蒐集改善系統。但是如同Google、Facebook等科技巨頭,特斯拉未來也會面臨資料使用的問題,包括資訊隱私疑慮、駕駛的數據控制權,以及第三方的存取權等。

去識別化不完全!你的資料還可能會被共享給誰?

一名專門研究特斯拉數據的車主Green指出,特斯拉車內的GPS會記錄駕駛的旅程軌跡、行駛英里與座標,儘管這些資料會進行去識別化,如果將這些片段拼湊起來的話,就能找出特定的駕駛。同樣地,旅行日誌和其他自動輔助駕駛擷取的快照,也會在去除車輛識別號碼後,標記隨機ID進行上傳。這些暫時的ID僅會保留幾天或幾週,將所有傳輸完畢的數據連接在一起。

Future of Privacy Forum的政策副總經理John Verdi表示,因為旅程日誌會保留所有住家、學校、工作場所之間的行車紀錄,在蒐集、保存與共享的過程中,要在個人化數據上做到完全去識別化幾乎不太可能。雖然不清楚特斯拉在隱私保護的配套措施是否縝密,但顯然外界已經發現了漏洞。

另外,在隱私權聲明中,特斯拉表明不會轉賣資料,但會依法與服務供應商、業務合作夥伴、關係企業、車主授權的第三方(金融機構、第三方維修中心等),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分享這些數據。聲明中亦提及,車主或車輛的相關資訊也可能會被傳送至美國,或是原始資料蒐集所在地的特斯拉。

一般來說,如果車主想要控制資料授權,可以要求特斯拉撤銷部分資料的使用。若想要完全退出數據蒐集,也能要求公司停用連線功能,但這同時也會無法使用空中下載更新、遠距服務與車載功能(例如網路廣播、定位搜尋、語音指定、瀏覽器功能),特斯拉亦無法及時了解車輛故障等問題。

各國政府反彈、市場隱憂不斷,特斯拉恐違反歐盟GDPR

安全疑慮以及資料透明性問題早已在全球引起風波,重視國家安全的中國早在去年(2021)對特斯拉祭出禁令,導致其銷售量一度大幅滑落。為消除外界擔憂,特斯拉在同年5月宣布在中國建立資料中心,承諾所有蒐集來的數據,都將直接儲存於本地,並提供用戶檢視全部車輛資料。只是中國政府依然嚴禁特斯拉進入重要軍事相關領域,防止任何資訊被傳回美國。

部分國家也針對特斯拉的哨兵模式做出管制,儘管該系統旨在防止竊盜或破壞,以色列的法律堅決不允許電動車啟動此功能,德國警察也在上個月禁止特斯拉停靠於警局附近,避免車輛擅自蒐集周邊資料,造成數據洩露或隱私問題。

sentry mode.png
哨兵模式:駕駛可於停車後啟動此功能,進行碰撞偵測、錄影等。

德國巴伐利亞資料保護監督辦公室(Bavarian Data Protection Authority for the private sector, BayLDA)的報告顯示,在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簡稱GDPR)的管制下,特斯拉車主具有資料控制者(data controller)的身分,應持有法律依據才能開啟哨兵模式隨機錄影。

德國數據專家則在一份研究中指出,哨兵模式有違反GDPR第五條《個人資料處理原則》的疑慮,因為此功能未符合資料最小化的要求,以及數據處理的必要性,特斯拉除了對不受限的監視攝影負連帶責任,也應該明定車主(資料控制者)的權利,例如規範影像儲存期限等。

特斯拉無疑是所有汽車生產商中,擁有最龐大資料量的企業,也因此免不了面對資料蒐集、使用與分享帶來的挑戰。雖然有價值的數據可以為技術研發帶來正面影響,但是若沒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與安全機制,便可能招致隱私外洩或不當利用。

在現代社會中,汽車可能已經不只是一種交通工具,而是變得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強大,能夠掌管使用者的多種資料,而這些產品背後的公司,遲早也得面臨監控、隱私與問責制的種種挑戰。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特斯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