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台灣新創投資環境逐漸成熟,我們作為台灣最大的天使投資人社團,收到俗稱BP- business plan的新創募資提案,多不勝數。
剔除掉毫無架構、邏輯混亂的計畫書,此時剩下的計畫書都寫得四平八穩,想要進一步分辨這個創業項目是否值得投資的關鍵步驟,就必須和創辦人及團隊見面,當面聽他們說明,詢問並了解更深入的議題。
看創業題目及發生的時間點,有時我們會單獨約談某些獨特有趣的項目,再幫忙媒合有專業資源的天使投資人;也可能會參酌一般加速器的做法、一次性安排數十個團隊,然後針對某些趨勢性議題,試著看看能否建立一個投資組合,好讓天使投資人有所選擇,然後我們內部的創業基金也會投入並輔導。
另外,我們的角色不只是投資,更多時候是無償在協助創業者面對創業過程會遇到的問題,因此也有很多團隊在募資不順利,或者對募資一知半解時,也會詢問我們、把他們內心的疑問與我們分享,我們當然是十分樂意把投資人內心的想法與他們分享,希望他們可以更順利的募資。
新創募資這個過程很有趣也很繁複,隨著我們輔導與投資的案子越來越多,以下有兩種現象與誤區,是很值得與創業團隊分享的。
第一種:創業非演戲,創辦人是否具備執行力
有一種創業者,會在募資計畫上把藍圖說的很宏大,把當下流行的關鍵字(buzzword)湊在一起,然後花很多精神調整計畫書,邏輯完整自洽,無懈可擊,並且武裝好自己,讓自己在募資路演(pitch)時,侃侃而談看起來自信非凡,於是投資人就會買單。確實有時候會有效,創辦人可能還覺得自己頗有魅力而沾沾自喜,但創業過程中另一個因素「執行力」,其實是更為關鍵的。
這樣的團隊,觀察的重點是他們有沒有設定好驗證的里程碑(milestone)。拿到資金之後會有計劃地去「驗證」這個計畫,驗證之後分析優勝劣敗,與投資人分享,尋求建議與人脈資源的連結。而不是拿到錢之後,說一套做一套。
創業環境不斷改變,競爭與挑戰層出不窮,成熟的投資人也知道,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是創業者對事業的「承諾」會在執行的過程中展現,如果沒有努力實踐,輕易地看到問題就轉彎,這樣的團隊,常常會讓投資人受傷慘重,啞巴吃黃蓮有口說不出。
所以,有些新創團隊可能是看到這樣也可以順利募資,十分疑惑的問我,既然創業是如此的不確定,那麼就不需要對自己說出的計畫付出徹底的努力,好好的演一場戲,讓投資人相信,把估值拉高,拿到資金再說,這是不是新創募資的真面目?
第二種:沒有冒險、就沒有甜美的果實可摘
還有一種創業者,對於拿外部的投資,十分猶豫,害怕這樣除了分散股權,也擔心面對投資人的質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樣的創業者一般來說比較固守著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看似穩札穩打,但也失去了挑戰更高成長的動力與機會。雖然穩健,但出來募資,也不容易受投資人的青睞。畢竟創業的風險已經很高,如果沒有看見成長的動力,投資的回報就會太差,就算投資了也不會設定較高的估值,股權的稀釋自然是會過高。也難怪創業者會猶豫了。
兩種思維看起來好像是矛盾的,設定華麗過高的目標會有浮誇欺騙的嫌疑,但保守穩健不夠創新,會得不到投資人的溢價投資,非常的兩難!
不過,這不就是「創業」迷人之處嗎?能奪得最高桂冠的人,常常是挑戰高成長、重視目標達成,又能穩健扎實的一步步實踐各個階段里程碑的創業者。目標或許忽遠忽近,忽明忽滅,創業者重視自己在計畫中做出的承諾,即便是更改行動方案,甚或是目標,也是基於付出所有努力後的深刻思考所做出的決定。再來才是「運氣」了,運氣在創業過程確實也很重要,不可控但也只有努力的人,才比較有機會掌握得住,「運氣」常常和「努力」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創辦人一生中最高難度的專案:新創股權募資
基於上述的觀察與我們天使會實際的投資經驗,我常常和創業者分享「創業」這件事情,除去浪漫成分後,這件事情本質上絕對是創業者人生中遇到的一個超高難度的專案執行,當創業者想要更進一步透過募資計畫來獲得外部資源與資金時,那麼從具體規劃、分析利弊得失到定好作戰計畫、設定里程碑都顯得格外重要,也讓想支持這個專案的人得以理解,這就是創業募資計畫的意義。
而因為這個計畫具有投資的性質,所以可行性與成長性就必須要同時具備。但是就算是再好的計畫,因為中間不可控的因素還是很多,因此想要執行好這個專案,領導人、創業者的承諾以及執行力會是我們投資人需要觀察的另一個背後的關鍵,如果有創業者具備上述的成功特質,就算他運氣不好,再次創業,絕對也會大大加分,是大家願意再投資的對象,畢竟過程中的努力與經驗,決不是沒有創業過的人可以學習到的寶貴經驗。
以上這些評估募資計畫的概念,在我們天使會裡面有個很容易記住的十字口訣『賽道、剛需、閉環、人劍合一』,幫助天使投資人做好基本的判斷,是十分實用的知識,之後我再陸續與大家分享一些細節。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