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麥肯錫的《台灣個人金融服務》報告指出,台灣純網銀未來至少五年內沒辦法顛覆國內金融版圖,也無法改變台灣金融生態,並強調銀行數位存款帳戶前三大銀行都是傳統銀行,純網銀並沒有對市場產生衝擊。
其實純網銀對金融市場及同業有衝擊,只是衝擊的力道遠遠低於預期。原因並不在數位存款帳戶,而是鯰魚的客戶數、業務量成長需要花時間。
純網銀取得的銀行執照其實目前只能做存款、放款、支付與轉帳
同樣是花 100 億台幣所取得的純網銀執照,純網銀由於沒有實體分行,開戶是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所以開立的銀行帳戶有個特別的名稱為「數位存款帳戶」。同樣開立一個銀行帳戶,數位存款帳戶限制比較多。比如,必須「先」有其他傳統銀行的戶頭,才能開數位存款帳戶。也就是說,要成為純網銀的客戶,消費者必須先成為另一家傳統銀行的客戶;另外,轉帳限制也多,在轉帳金額和對象上均有限制。
同樣是開一個銀行帳戶,客戶為什麼不去開一般正常戶頭,反而要來開這個限制重重的數位存款帳戶?所以,數位存款帳戶通常會以存款高利率來吸引客戶開戶,將錢存進來。法規規定,足夠的存款又是放款的前提條件,純網銀在上述限制下,自然只能以相對高利率吸收存款。只是客戶開心賺著高利,對銀行經營而言就是成本增加。
在放款部份,純網銀也只有一個產品:信用貸款。當純網銀只有所有其他銀行也都有的貸款產品,最簡單粗暴的方法自然也是價格競爭。目前三家都是主打低貸款利率、低開辦費、隨借隨還等行銷方案積極拓展市場。然而,對客戶而言是借款負擔降低,對銀行而言就是收入的減少。
除了上述的存款和放款,剩下的就是支付與轉帳。這二項基本上都是不賺錢的業務。發行簽帳金融卡所能獲得的收入就是發卡金額的 1.5% ,但對純網銀而言,通常刷卡補貼就遠不止 1.5%。另外為了吸收存款並且讓客戶樂於使用,各家都對轉帳和ATM提款提供了免手續費的優惠。但對純網銀來說,除了沒收入,轉帳和ATM提款衍生出該付給各機構和銀行(比如建置ATM設備的銀行)的費用並沒有減少。
所以,綜上所述,純網銀的到目前為止,唯一可能的獲利服務就只有信用貸款業務。數位存款帳戶所衍生的存款、支付和轉帳全部都是賠錢業務。數位存款帳戶又是個沒得選,且拖累純網銀獲利的產品。但對於消費者而言,借款負擔變輕、存款收入增加、轉帳和ATM提款都不用手續費,怎麼看都是好事吧。
其他銀行賺的盆滿缽滿的業務,純網銀現在都無法承做
那為什麼和其他銀行比起來,純網銀能做的業務這麼少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一些子執照還沒有取得:比如保險、財富管理、外匯等,而這些業務都是近年來各家銀行的獲利重心。
銀行客戶常常會接到銀行理專的電話,建議買保險商品,特別是客戶活期存款特別多或是定期存款快到期的時候。但是銀行能賣保險並不是因為銀行執照,而是銀行要取得保險經紀或保險代理執照,成為合法的銷售保險的機構,旗下的理專才能銷售保險。另外,要能在網路上銷售保險商品,還要在取得保險經紀或代理的前提下,再申請網路投保執照。所以,沒有實體通路的純網銀,就必須同時申請保經代及網路投保執照,取照後才能銷售保險。
財富管理業務在台灣金控裡主要是奠基於信託架構,所以各銀行都有個信託部門,信託牌照也是要額外取得,不含在原來銀行執照之內。而銀行要向客戶推介財富管理商品,也必須另外取得「投資顧問業務」資格。所以,在取得這二張牌照前,用戶也不能透過純網銀買賣基金、股票、債券、連動債等財富管理商品。
外匯則又是銀行另一個超級賺錢的業務。不過,外匯牌照也是必須透過金管會向中央銀行申請。而且銀行必須在開辦業務前就將所有系統、流程、介面、人力等全部備齊,主管機關會來實地查核,直到沒有問題才會允准開辦外匯業務。也就是成本必須花在前頭,只要取得時程延遲,成本就會如開水龍頭般一直流出。此外,外匯業務獲利還考驗著銀行財務部門的調度與議價能力,也不是產品上架,客戶就一定買單。
此外,還有不需要額外牌照,但目前純網銀也不可能現在佈局的業務。比如企業金融。在台灣,只要法人帳戶需要公司大小章的問題不解決,純網銀做企業金融就絕無可能。很多人期待純網銀的創新業務或服務,筆者只能說,問題並不在主管機關,而是在審議創新的過程。
鯰魚還沒養大,但鯰魚終將崛起
在重重限制下,純網銀自然還算不上一條攪動市場的鯰魚。但自帶成本優勢的純網銀,若能把較能產生獲利的子執照全數取得,手裡的武器終究會愈來愈多,能構建的組合拳也自然愈來愈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筆者相信純網銀最後終將崛起。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黃翊禎、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