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區塊鏈都是一知半解,經常衍生過度期待與迷思,區塊鏈固然有其應用價值,但據此開發出顛覆性的新商業模式,才是區塊鏈的真正意義所在。
區塊鏈代表去中心化,錯;區塊鏈代表不可篡改,錯;區塊鏈代表可以信任,大錯特錯。大家不是都這麼說嗎?為什麼都錯,而且還大錯特錯呢?
區塊鏈是一種唬人的雕蟲小技,目前大家看到的所有區塊鏈應用,80%都是「為區塊鏈而區塊鏈」,只是以區塊鏈當做行銷手法唬人,因為用區塊鏈可以做,不用也可以做,而且大部分不用區塊鏈做還做得更好;剩下20%的應用雖然有意義,但並非因為區塊鏈是什麼偉大的創新技術,而是因為這些創新的「商業模式」必須使用區塊鏈才容易成功,那麼到底大部分的區塊鏈如何唬人?又是那種應用的商業模式必須使用區塊鏈才容易成功呢?讓我們用一系列的文章,好好的把區塊鏈的基本原理與應用說清楚。
「物聯網+」是實的,「區塊鏈+」是虛的
十年前中本聰(Satoshi)異想天開做了一個「比特幣」實驗,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後來發展成令全球瘋狂的「區塊鏈」浪潮,一時之間娛樂、物流、能源、保險、醫療、金融都可以區塊鏈,有人把它稱為「區塊鏈+」,還和「物聯網+」畫上等號,意思是什麼應用都可以「加上」區塊鏈創造全新的價值,隨著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經過社群不斷擴散放大推波助瀾增加「想像」空間,甚至出現了「區塊鏈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這類荒謬聳動的標題,造成社會大眾的認知與真實情況的落差。
因為真正了解區塊鏈的人,還是以資訊工程,也就是有在寫程式的人為主,其他不同領域的專家,包括:金融、行銷、法律、管理等對區塊鏈其實一知半解,在認知錯誤的情況下「幻想」各種商業模式與應用場景,原本就有困難,這也是為什麼跨領域科技教育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也讓「懂區塊鏈的人」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可以用一堆「專有名詞」唬弄一知半解的人,同時廠商也看上了區塊鏈這種專有名詞難以理解,因此紛紛把區塊鏈套上自己的產品,到底懂不懂不重要,先把客戶「唬」進來再說。
我曾經參加一個金融課程的小組討論,會議中討論到一個應用需要一個大家可以信任的資料庫,立刻有一位組員提出:我們可以架設一台電腦用區塊鏈來做。我問他:一台電腦的區塊鏈要如何做出可以信任的資料庫?他回答我:不是用區塊鏈就可以信任了嗎?可見在認知錯誤的情況下「幻想」各種商業模式與應用場景真的有困難。
一時之間市場轟然雷動,區塊鏈變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什麼都可以加上區塊鏈,用區塊鏈才叫創新,不用就是落後,最後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知半解的人穿著「國王新衣(區塊鏈)」在台上侃侃而談,和童話故事唯一不同的是,台下大部分人還以為這件新衣是真的;一些對網站系統有概念的人只是「懷疑」這件新衣好像有些誇大,卻又說不出那裡有假所以不敢妄下定論;而真正懂區塊鏈的人則分成兩類,一類因為自己也在做區塊鏈,當然只能強調優點;另一類雖然沒有做區塊鏈,但是不想得罪人,因此並不想拆穿真相,所以我常開玩笑說這是「現代版國王新衣」,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呢?
去中心化的帳本:區塊鏈的起源
區塊鏈起源於比特幣,比特幣的發明人中本聰(Satoshi)在2008年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對等式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提出了稱為「比特幣」的電子貨幣及演算法,由於比特幣不適合即時大量的小額交易,而且在法規上存有疑義難以被主管機關接受,因此有人將比特幣的部分技術抽離出來尋找新的應用,並且取了新名字「區塊鏈(Blockchain)」,這是區塊鏈這個名稱的由來。
從2009年比特幣區塊鏈開始運作,到現在已經超過10年,由於許多錯誤的觀念被社群媒體傳遞,例如:可以取代傳統貨幣即將被大量使用、只有2100萬枚總量固定具有「稀缺性(Scarcity)」所以比黃金保值,再加上少數持有大量比特幣的人刻意炒作,一種電腦撰寫出來的程式竟然被炒作到每一枚價值接近2萬美元,甚至邁克菲(McAfee)創辦人預言:比特幣會在2020年底漲至100萬美元,一時之間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年輕富豪,投機氣氛濃厚,那麼到底比特幣是什麼?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話說Satoshi創造「比特幣(BTC:Bitcoin)」將記錄比特幣交易的「比特幣帳本(BTC ledger)」儲存在自己的電腦裡,並且給自己50BTC,他用20BTC向Alice購買一本書,並且記錄在自己電腦的比特幣帳本內,如圖一所示,Alice第一次聽過有這種東西,好奇的問Satoshi:這個叫什麼幣的聽起來好酷,但是我要怎麼用它呢?
Satoshi告訴Alice:這個很簡單,妳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支付Bob金額10BTC購買一顆蘋果,我來替妳記錄在我電腦的比特幣帳本內。由於比特幣真的可以買到東西,因此Alice很開心的收下了這種第一次聽過的比特幣。
後來Alice與Bob想想,不對呀!我們的財產(交易記錄)都儲存在Satoshi的電腦裡,都是他說了算,我們有什麼保障呢?聽到了這樣的質疑,Satoshi說:沒關係,那你們都去買一台電腦,我把比特幣帳本複製給你們,如圖二所示,讓你們手上也有一份,我們每個月底來對帳,這樣總可以了吧!但是,這樣真的就沒有問題了嗎?
區塊鏈的中心教條:51%規則
如果Satoshi篡改比特幣帳本,把付給Alice的錢改為10BTC,如圖三所示,等月底到了Satoshi和Alice對帳發現金額不符,一狀告到法院,法官調閱Satoshi的帳本發現金額是10BTC,調閱Alice的帳本發現金額是20BTC,所以該相信誰呢?因此法官只能調閱Bob的帳本發現金額是20BTC,與Alice的帳本相同,所以證明Alice的帳本是對的,Satoshi篡改帳本。但是,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嗎?
如果Satoshi和Bob同謀篡改比特幣帳本,一起把付給Alice的錢改為10BTC,然後一個人對分5BTC,如圖四所示,等月底到了Satoshi和Alice對帳發現金額不符,一狀告到法院,法官調閱Satoshi的帳本發現金額是10BTC,調閱Bob的帳本發現金額是10BTC,調閱Alice的帳本發現金額是20BTC,所以證明Alice篡改帳本!?
因此在區塊鏈的世界裡,只要可以掌握超過51%的電腦(節點),錯的也變對的,對的百口莫辯,則這個區塊鏈就失去效用,稱為「51%規則(51% rule)」,因此只要違反51%規則,這個區塊鏈就是個只能唬外行人的廢物,所以比特幣並不能這樣運作,那麼該怎麼運作呢?
比特幣的實際運作方式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目前比特幣實際的運作方式如圖五所示:
- 由Satoshi發起建位第一個「節點(Node)」,節點指的是在伺服器(高級電腦)內安裝「節點軟體(採礦程式)」與「比特幣帳本(區塊鏈)」。
- 號召網際網路上熟悉電腦操作的自願者在世界各地建立節點,同時在伺服器高級電腦)內安裝節點軟體(採礦程式)與比特幣帳本(區塊鏈)。
- 節點與節點之間經由「對等式(Peer to peer)」網路連線軟體進行資料交換,最後每一個節點(電腦)內的比特幣帳本(區塊鏈)內容都一樣。
- 使用者安裝手機應用程式(APP)「比特幣電子錢包(BTC wallet)」,並且以手機付款與收款,使用非常簡單。
- 手機應用程式(APP)將交易內容回傳至節點,節點再將交易內容傳遞給所有的節點,使每個節點內的比特幣帳本(區塊鏈)內容相同。
在圖五裡的比特幣帳本就是「區塊鏈」,目前全球有一萬多個比特幣區塊鏈的節點,都是由熟悉電腦操作的自願者建立,這些人又稱為「礦工」,他們的電腦稱為「礦機」,使用者只需要用手機APP就可以支付,完全不必管比特幣帳本(區塊鏈)如何運作。
事實上比特幣的功能很有限,常常被用來炒作和洗錢,其他的功能都很虛,那麼到底什麼是區塊鏈?比特幣帳本(區塊鏈)如何運作?為什麼比特幣的功能很有限?為什麼說比特幣的區塊鏈是一種唬人的雕蟲小技?為什麼區塊鏈不代表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以信任呢?我們且聽下回分解。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