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法規期限前壓哨上線的全支付
2021年6月,背靠二大零售通路的全聯福利中心「全支付」與全家便利商店「全盈支付」同時取得金管會核准,取得專營電子支付機構業務許可。今年 4 月,全盈支付上線,截至6月底兩個月內新增 59 萬用戶。反而全聯旗下的全支付始終只聞樓梯響,終於在本月24日召開上線記者會。趕在金管會要求的最終上線日 9月1日前低空飛過(按規定全支付需在今年3月1日取得執照後的6個月內上線)。
上線後如何建構消費者與商戶間的雙邊市場,全支付的挑戰才剛開始,依託全聯現有800萬用戶,除了全支付獨立APP,也嵌入原本全聯支付多開了移轉入口,用戶可直接升級成全支付,在高額補貼下移轉可解決眼前的用戶問題,但一次性開通後是否有充足動機持續使用,在高度同質化的電支市場中,對後進者更是嚴峻考驗。
三大亮點功能,目的為走出全聯門市
亮點一、通路共享
第一階段宣布的通路中,除了原全聯門市,主打全聯以外的衣食住行等品牌通路,眾所矚目的「全家共通通路」開通日則是列在第二階段。全支付以「共享」精神貫串通路策略,選擇與中間平台合作,對於後進者可巧妙解決通路開拓效率問題。例如與iCHEF 餐飲SaaS服務合作中,iCHEF合作餐廳於商家後台開通全支付後,可一次為全支付增加可觀的餐廳街邊店通路,節省以往需要大量人力地面推廣的維護成本。
亮點二、點數開放
全支付在點數策略上也順勢推出1點1元的全點,全聯福利點可10點兌換為1點全點,解決原本福利點使用上的不直觀。與全盈支付的點數開放邏輯相同,開放原本僅能在全聯門市使用的全聯福利點數,也可在全聯以外場景折抵使用,並同步累積點數。
亮點三、社群分帳/轉帳
社群方面全支付也提出與LINE Pay分帳功能類似的分帳功能,用戶可以全支付發起分帳邀請,解決團購或吃飯AA制的分帳需求。惟分帳需求常發生在線上社群,全支付在沒有自有社群基礎下用戶使用率仍有待觀察。
零售會員不等於電支會員,用戶移轉需解決的用戶使用習慣難題
「出圈」意指突破原有同溫層獲得圈層外的影響力,全支付的電支之路需經歷典型產品出圈的命題。同樣是零售封閉型錢包到開放型電支,原本客群的消費習慣決定了「出圈」難度,與全家Fami 錢包到全盈支付不同,全聯支付現有用戶年齡層相對偏高,原使用習慣可否典範轉移到門市外仍具挑戰。
以全家與全聯各自零售通路為例,兩邊客群的消費偏好與頻次互補不衝突,「全聯經典客群為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對菜價高度敏感(價格彈性低),可為了菜價漲價彈性調整菜單 ; 全家則以方便至上的上班族學生為典型客群,首重省時與地利之便,下樓就能解決更勝於省幾十塊錢(價格彈性高)」。
當兩種客群交換場景時,後者已習慣一支手機走天下的年輕客群要走進全聯摩擦力小,但前者的婆媽客群原本可能僅在全聯才使用手機支付,當場景出了全聯門市,原本依託全聯店員超強執行力、手把手地推優勢將不復存在,如何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的難度任重而道遠。
回歸到用戶使用電支產品的原始需求—交易,已有全聯支付的用戶是否還有需要多一個全支付,取決於原本全聯門市外通路「廣度」與「實用性」。從去年底甫宣佈就震撼業界的全聯全家通路共享,到與各產業中間平台的合作,全支付想以共享來實現通路「廣度」上的彎道超車。然而消費場景的「實用性」決定了用戶使用頻次與使用習慣養成,例如iCHEF餐廳是完美的高頻次場景,但商家同時已支援LINE Pay與街口支付,消費者如沒有非用不可的理由選擇全支付,最終還是回到使用習慣與補貼回饋硬碰硬。
全聯微銀行之路,決勝於支付補貼之外的類銀行業務拓展
全聯在全資組建全支付前,在金融版圖中亦有投資純網銀國家隊將來銀行10%的股權。看起來似乎是加入了銀行業的戰局,但由於持股遠不如中華電信(41%)和兆豐銀行(25%),沒有主導權和話語權,10億元資本金算是買一個經驗,而且目前看來遠不如可以完全掌控且資本額只要五億元的全支付。
但電子支付行業盈利不易是行業多年血與淚的經驗,作為完全競爭市場的後進者,在獲客上更不能只圍繞在補貼形式上做「創新」,如何運用電支法修法後開放的業務範圍,與零售場景、實體門市、OMO人流等天然優勢做結合,提供從用戶需求面本質上的創新,開拓增量新型態客群。例如提供小額匯兌業務,經營在全聯為數不少卻長期被電支所忽略的移工群體 ; 與保險公司合作,提供整合家戶長期消費數據的外溢保單等。
雖然修法後的電子支付在可經營業務範圍已近乎一家微銀行,但電支儲值款在法規限制下仍無法提供利息給用戶,少了這關鍵用戶黏著劑,電支到微銀行在用戶留存率上仍有漫漫長路,除了短期的支付補貼獲客,更需要從用戶需求的功能面創新,提供差異化的類銀行產品留客。唯有使用習慣所奠基的用戶黏性,才得以在下一輪補貼派對的音樂停止後,留下屬於微銀行自己的忠誠用戶。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