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半導體夢?印度補助100億美金鼓勵企業設晶圓廠,砸錢背後與戰略有關
莫迪的半導體夢?印度補助100億美金鼓勵企業設晶圓廠,砸錢背後與戰略有關

由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帶領的印度政府曾於2014年9月推行「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 MII)」政策,吸引海外企業投資、設廠,並強化印度國內生產力與製造力,期盼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系成為世界工廠。近期,政府又推出100億美元的補助金,鼓勵製造商在印度設晶圓廠,以及半導體產業的相關投資。

抓緊晶片荒、中國脫鉤潮,印度力推半導體計畫

近年來,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導致全球晶片短缺,最大半導體生產國中國在多次下令封城後,情況更是每況愈下。為應對晶片缺乏問題,許多政府與公司開始尋找替代方案,西方國家也推動供應鏈與中國脫鉤,為企圖進攻半導體製造業的印度製造了全新的機會。

印度電子與技術資訊部長Rajeev Chandrasekhar表示:「以地緣政治來看,印度非常吸引人。我們也很可能成為美國與傳統市場之外,最大的半導體客戶之一。」也就是說,如果補助法案成功推行,印度晶片製造業不只會對帶來巨大利潤,也能滿足國內外對於電子產品快速成長的需求。

根據電子與資訊技術部的公告,此補助源於印度半導體計畫(India Semiconductor Mission),為政府成立的非營利企業數位印度公司(Digital India Corporation)內的獨立業務部門,計畫內包含:

在印度設立
1. 半導體廠
2. 顯示器工廠
3. 複合半導體/矽光子/感測器廠與晶片封裝測試設備
4. 針對積體電路、晶片等開發獎勵制度。

semiconductor
圖/ Infineon

為何不惜重金投資半導體?目的可能涉及戰略層面

來自美國的藍色巨人,曾也是老牌的晶圓製造公司IBM在2021年指出:「你永遠不會想要讓另一個國家控制你的國家正在仰賴的寶貴資源。」這恰好詮釋了美國在今年(2022)七月通過《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並對國內半導體產業投資520億美元的原因;同時歐盟也正在努力推行《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計畫投資430億歐元,提高晶片生產力,並降低對亞洲與美國的依賴。

可能是考量到其地緣政治、軍事威脅等疑慮,印度也跟著趕上此趨勢,除了推廣100億美元的補助金,總理莫迪還於今年四月在班加羅爾舉辦印度半導體會議(SemiconIndia 2022),並於七月發起數位印度週(Digital India Week 2022),推行創業平台、身分驗證系統與半導體培訓計畫等多項服務,提升生活便利與科技發展。由此可見此議題已經具有國家級重要性。

Semicon India 2022
印度半導體會議現場,螢幕上為總理莫迪。

晶片的短缺也嚴重衝擊到不少電子產業,尤其是汽車業,其中印度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風神鈴木(Maruti Suzuki India)在哈里亞納與古吉拉特的工廠產量都下降60%,位於印度的汽車零組件供應商Bosch亦受影響,並決定擴大晶片製造量,以達到市場上的大量需求。晶片不足的問題也導致信實工業(Reliance Industries)董事長Mukesh Ambani延遲推廣低價4G手機的計畫。

換句話說,此補助計畫可能不只是考慮戰略層面,也有增加晶片製造,以解決短缺問題的目的。然而印度要突破重圍在亞洲與眾多對手競爭,可能還有許多挑戰要面對。

晶片製造環境嚴苛,停電、停水恐成致命傷

目前負責全球半導體製造的地區主要為台灣、韓國、美國、中國等,印度在該產業的影響力較小,國內半導體製造商可以分成公營與民營,有政府成立的Semi-Conductor Laboratory(SCL,位於旁遮普地區)、Bharat Electronics Limited(BEL,位於班加羅爾),私人經營的則有Continental Device India Limited(CDIL,位於新德里)以及Semtronics Micro Systems(位於班加羅爾)等。

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統計學家兼研究員Mahinthan Joseph Mariasingham指出,雖然印度尚未將晶片製造商業化,但是國內強大的軟體對於半導體設計依然有所貢獻。但是在製造方面,印度仍落後許多國家,原因在於其缺乏便利的基礎設施。

一般來說,製造晶片需要極高的精準度,對於工廠的條件也相當嚴格,一旦電力或供水中斷短短幾秒,就可能瞬間損失數百萬美元,然而印度大部分地區經常停電,這對於當地製造商來說是個很嚴重的致命傷。因此,許多公司選擇建立自己電力系統防止斷電。

根據官方資料,儘管全球有20%的半導體工程師都來自印度,但印度在製造業方面仍受困於環境,而落後中國等亞洲國家。有些專家認為,比起自己建廠製造晶片,印度更應該花錢培養IT人才,加強國家優勢;前歐洲貨幣央行行長Raghuram Rajan也建議,與其模仿大廠的蓋廠路線,政府應專注於人才培養,將這筆錢投入教育領域,從大學開始廣泛訓練學生在工程領域的能力。

國際晶片製造商計畫進駐印度設廠,官方看好產業前景

即使有人認為印度無法與其他高產能的國家競爭,政府祭出的高額設廠補助金仍相當受企業與地方政府歡迎,目前已經有不少製造商開始與官方單位合作,排隊等待領取100億美元的補助。像是新加坡IGSS Venture和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政府簽訂了合作備忘錄(MOU),創辦人兼執行長Raj指出,他們很可能在三年內就會完成興建晶圓廠。

由以色列高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 Ltd.,稍早已被Intel收購)與阿布達比投資公司Next Orbit Ventures合資成立的企業ISMC,也與位在號稱「印度矽谷」班加羅爾的卡納塔克邦政府簽署合約,預計建立一座價值30億美元的半導體工廠,州政府亦表示此建設會帶來數千個工作機會。

鴻海集團則與印度大型跨國礦業公司韋丹塔(Vedanta)合作,計畫投資1.6兆盧比(約新台幣六千億),在印度西部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普恩(Pune)市建設新廠,打造半導體生產與測試產業,並協助當地生產電子產品。董事長劉揚偉還在八月的投資人會議上指出:「印度會在未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
圖/ 簡永昌攝影

此外,摩根大通印度執行長Madhav Kalyan指出,他們正在與一些公司討論有關印度晶片產業的融資服務。新德里IT部長Ashwini Vaishnaw也在去年12月向製造商宣傳印度半導體計畫,希望可以擴大並深化電子產業生態,並提供那些撤廠中國的企業更多樣化的選擇。

除了中央政府補貼,印度西部與南部的商業友好州,也各自公布福利政策來吸引投資者,像是稅收、對於土地、水、電力的保證等。泰米爾納德邦財政部長、雷曼兄弟銀行前銀行家P Thiaga Rajan表示:「我們提供了許多獎勵,尤其是針對供不應求的『土地』,積極鼓勵投資者來設廠。」

電子與資訊技術部在2021年底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印度2020年的半導體市值為150億美元,預測會在2026達到630億美元,且在2030年時,其半導體市場將在全球無線通訊、消費電子產品、電動車三項領域中占有24%、23%與20%的份額,可見政府相當看好未來印度的晶片產業發展。

晶片
圖/ 愛范兒

根據Indiatimes的報導,在印度半導體會議中,莫迪也表示,希望印度成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一員,同時呼籲來自全球各地的公司考慮在此設廠,並希望可以吸引到Intel、台積電或美光科技等半導體大廠。IT部長Rajeev Chandrasekhar也透露,各大廠都積極探索在印度開發的機會。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ThePrint

責任編輯:侯品如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從流程再造、智能客服到科技防詐,AI 正在一步步改變台灣金融業的樣貌。根據金管會「金融業者及周邊單位應用人工智慧」調查結果,金融業者導入AI與生成式AI的比例已從29%提升至33%,顯示金融業對AI應用的需求正持續升溫,而AWS亞太(台北)區域的正式啟用,更將加速這股成長力道,讓AI躍升為金融創新的核心引擎,推動整個產業快速邁向新局。

在這股潮流下,博弘雲端作為台灣第一家與AWS簽署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New Region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Agreement,SCA)的雲端解決方案專家,如何協助金融業快速導入創新AI應用,讓「智慧金融」能夠真正落地在各個金融場景中?

對此,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陳亭竹給出的答案很明確:關鍵在於從痛點出發,讓金融業能夠以更低的門檻達成數據上雲與導入AI應用的目標。

標準化 × 客製化,雙管齊下加速金融AI真正落地

陳亭竹進一步指出,金融業在推動雲端與AI應用時,普遍面臨合法合規、AI倫理風險、人才不足與組織變革等四大挑戰。對此,博弘雲端提供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進而加速AI應用落地。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孫正忠強調,因為每家金融業對上雲和AI應用的需求並不相同,甚至對AI 技術的要求與精準度都有不同期待。而標準化產品雖能快速導入,卻難以完全貼合每位客戶的營運場景與精細需求,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因此,博弘雲端推出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建構在標準化解決方案的架構之上,進一步依照客戶需求進行微調。不僅能讓 AI 回答更加精確,也能更貼近終端客戶的實際需求,無論是篩選資料、優化決策,甚至提供行銷策略建議,都能展現更高的效益。

除了透過客製化服務滿足金融業者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博弘雲端亦推出標準化產品驅動金融產業AI革新。從”AICOM”提供的新世代雲智能管理功能,賦能金融IT部門一站式管理雲端資源、即時掌握AI訓練資源運用狀態;到”LEMMA”提供的 AI企業知識代理,藉由LLM (大型語言模型) 摘要與整理重點、大幅減少人工查詢資料的時間,這些產品不僅加乘金融業者採用AI的效益,更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方程式。

RD099049.jpg
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 / 陳亭竹表示: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售前 × 數據雙團隊,一站式滿足數據處理和AI應用需求

金融產業的AI應用百百種,博弘雲端不只提供產業客製化解決方案,更透過技術團隊的深度參與來強化客製化程度。首先是售前技術團隊,該團隊整合公司多年服務大型客戶的經驗與專業人才,能在專案初期便與客戶進行需求訪談與技術交流,並據此繪製完整的系統架構圖,確保AI應用精準契合需求,大幅提升專案成功落地的機率。

其次是數據團隊,涵蓋數據工程師、數據分析師與數據科學家三種不同職能,能與售前技術團隊的需求分析與架構設計緊密銜接,一站式滿足金融業從數據處理到應用的完整需求。

博弘雲端台灣AWS事業處業務資深處長郭仁傑進一步說明二個團隊的具體運作模式。售前技術團隊在完成需求分析與架構圖後,數據工程師會協助金融業將地端資料搬遷到雲端資料倉儲,並確保數據的正規化與可用性;接著由數據分析師統整數據並建立戰情室、商業智慧分析等應用,幫助客戶快速掌握營運數據;最後由數據科學家根據實際應用情境選擇或開發適合的AI模型,實現提升營運效率或優化客戶體驗的目標。「經過概念驗證與專案的執行,金融業普遍能提升5倍以上的資料處理效率,運用AI提升10~50%不等的生產力」,郭仁傑強調。

RD099024.jpg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 / 孫正忠強調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攜手 AWS 與生態系戰略夥伴,全面備戰金融業轉型需求

除了內部團隊的緊密協作,博弘雲端也積極深化與AWS和第三方夥伴的合作關係,加強解決方案的廣度與深度,確保能更全面回應金融業多樣化的需求。

「客戶至上一直是博弘雲端的企業文化,」陳亭竹表示,博弘雲端很早之前就洞察到金融業數位轉型的商機,加上AWS當時正如火如荼推進亞太(台北)區域的落地,因而與其展開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的討論,並於2025年7月正式簽訂,成為台灣第一家簽署該協議的AWS核心級諮詢夥伴。

「這是一份區域級的合作協議,必須要有足夠紮實的市場經驗和具代表性的客戶導入案例,才能獲得AWS的認可與信任,」陳亭竹強調,這份協議不僅代表AWS對博弘雲端實力的高度肯定,更意味著博弘雲端可以進一步放大服務能量,串聯更多生態圈夥伴,全面支援金融業的數位轉型。

由於金融業在上雲時,對資安防禦、效能監測、數據管理等面向,可能都有不同需求,博弘雲端自成立以來,便持續與不同領域的夥伴攜手合作,包括Palo Alto Networks、Databricks及MongoDB等國際級解決方案廠商,滿足金融業在上雲時的特殊需求。而隨著與AWS簽訂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博弘雲端得以進一步擴大合作生態圈,為金融業打造更完整的雲端與AI解決方案,全力加速其上雲與創新進程。

專業技術建立信任,博弘雲端成金融業轉型首選夥伴

憑藉卓越的客製化服務能力、與AWS的緊密合作關係及多元的生態圈夥伴,讓博弘雲端在金融領域展現亮眼成果,不只在技術面持續採用創新科技賦能金融業成功轉型,更透過技術專業力獲得客戶高度信賴,某大型金融業客戶在數據上雲專案結束後,主動表示希望繼續合作。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隨著數據上雲後的效益逐步展現,不僅吸引同集團內其他子公司與海外據點相繼啟動數據上雲計劃,更將合作期間展延至7年,藉助博弘雲端的技術與服務能量,持續深化雲端與AI應用,推動整個集團的數位創新藍圖。

1757919697308.jpg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目前除了金融業之外,博弘雲端在製造、零售和公部門也累積了豐富的雲端技術導入經驗。展望未來,博弘雲端除了持續與AWS維持緊密合作、不斷精進雲端技術能力外,更將全面強化在資安託管服務 (Managed Security Services Provider, MSSP) 與技術生態圈的戰略布局,並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成為台灣雲端服務業進軍國際的領航者。不僅向海外輸出台灣的成功經驗,更將成為驅動東南亞地區數位轉型的關鍵力量。

更多金融業上雲案例:立即與博弘雲端專業團隊討論

https://www.nextlink.cloud/contact/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