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職場新趨勢,越來越能接受專業分工,能接受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專業團隊執行,降低營運成本。外包的類型多元、外包的團隊來源甚至跨國,怎麼找到適合的外包團隊、如何和外包團隊溝通、如何確認專案品質和進度,將會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
比較常見的狀況是,甲方說明了任務的內容,乙方收到後開始執行,但,常常會因為交付的文件、檔案不合、不夠符合甲方的產品屬性...等等,花費大量的人力溝通,結果還不符合預期。不要以為這樣的狀況只會發生在新創公司中,很多大企業也常常因為沒有內部訓練、交接,因此不是每個人對怎麼發案、怎麼溝通需求、怎麼檢核...等等流程都有相關的知識支撐。
舉例來說,之前合作的大型媒體電商公司,營運至少8-10年,內部團隊夥伴們都很認真,但雙方在協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核心的認知不一樣,在做決策時有不一樣的決定,甚至會改變原始的協議、需求。
但也遇過這樣的案例,新品上市的階段,甲方希望廣告目的是增加轉換,廣告訴求、素材、信任素材....等等,全部都是圍繞「轉換」來討論設計。到了準備上刊前7天,突然需要變更方向,因為部門會議有不一樣的討論,希望能增加「大量曝光」的廣告,到了上刊前兩天,希望能替換曝光的商品,並且加大預算投遞。 結果上刊後的廣告不到3天就下刊,因為不符合目的、價格有誤...等等。但正常該運作的行銷任務,仍然沒有發生;新品仍舊是新品,還在討論目的。
或者,你也參與過這樣的「需求會議」,甲方的主管、產品部窗口、業務部窗口、電商部窗口、行銷部窗口都一起與會,但行銷部窗口在會議現場才口頭說明需要執行的產品是什麼、特色有幾種,詢問乙方能不能做到、有哪些建議,最後結論是甲方請乙方回去針對細節再提案,現場至少6個人的時間就浪費在沒有準備的會議中。因此,甲乙雙方,在進行專案外包之前,都有各自該做的功課,沒有做好之前就外包,只會讓溝通更不順暢,需要花更多時間、更多人力在溝通上,導致專案執行的速度更緩慢。
甲方應該如何溝通,才能讓乙方理解我們的產品、文化和訴求?乙方如何快速理解,並釐清所有狀況,取得共識?
一個經驗老道的甲方,會先把專案的規格、期待值、時間區間、訴求、TA、過往的脈絡、目標競品、所有素材...等等資訊,詳細的做成文件,讓乙方可以理解完整的全貌,進而快速的判斷並提供解決方案。
一個經驗豐富的乙方,通常會在專案伊始,對焦甲方的需求,確認期待值;確認甲方提供的專案資訊上的內容;說明互動的流程:第一步驟是什麼?啟動第二步驟的必備條件要有哪些。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