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一個機緣,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對方,」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說道,身為衛福部智庫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簡稱國衛院)負責守護民眾的健康,工研院聚焦創造產業價值,疫情讓兩者相互加乘,更加速雙方的合作。
工研院與國衛院今(20日)舉辦「科技健康永續共好」締約儀式,雙方將成立十個工作小組,在生技醫療領域展開合作,特別是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成功老化」、「精準健康」是重要合作方向。
聚焦十大研發議題,建立商業模式拚落地
雙方將聚焦在藥品疫苗與核酸藥物、生醫工程與奈米科技、再生醫學、健康數據商模、AI建模應用等十大研發議題,每個議題成立一個工作小組 。張培仁表示,每個議題的成熟度不一,但最終目標是要成立公司或是讓應用落地,力拚四年有階段性成果。
張培仁表示,應用要能落地有三大要素:技術、了解疾病、商業模式,工研院擅長技術、國衛院了解疾病,「如何建立商業模式」就是工作小組的主要任務。
因此,指導小組裡有創投、經營過公司的主管,例如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前健保局總經理的張鴻仁,熟悉政策與產業兩邊的需求。
至於要先從哪個應用開始,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期盼從「遠距醫療」著手。他說,國內城鄉差距比想嚴重,透過工研院的人工智慧(AI)技術,讓地方衛生所與醫學中心串連,或是提供民眾居家照護服務。
以健康數據為基礎推動生醫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推動精準健康、AI醫療,「健康數據」的掌握是關鍵。張培仁指出,以往國衛院掌握的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主要投入研究,對於民眾的隱私保護較嚴謹;未來希望在維護民眾的隱私安全情況下,以數據為基礎推動生醫產業。
同時工研院也積極與產業合作,發起「健康樂活大聯盟」。成員共20家,涵蓋保險業、醫院、照護單位、ICT業者等,目標是把科技落地、產業化。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技術長胡紀平觀察,「產業界欠缺『數據』與『場域』,未來人體生物資料庫就是很好的銜接,」透過兩院的合作,串連產業鏈上下游,國衛院有上游生醫研發基礎,工研院在中下游產業鏈結的實績,搭配國衛院的數據資料庫,讓生醫產業真正落地。
責任編輯:錢玉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