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資深科技記者特里普‧米克爾(Tripp Mickle),關注蘋果動向超過十年,9月出版企業傳記《蘋果進行式》(After Steve),透過剖析產品策略,以及兩位蘋果大人物—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設計首腦強尼‧艾夫(Jony Ive),拼湊出蘋果在賈伯斯離世後的發展歷程,出版首日就衝上亞馬遜商城的商業類第一名。
米克爾21日接受台灣媒體線上訪談,分享寫作幕後故事,並剖析蘋果公司的產品策略和挑戰。
全公司奉行「緘默主義」,取材困難
「要寫關於蘋果的任何事都很困難,他們的文化很像電影《鬥陣俱樂部》,規則一就是不能提起這個俱樂部,這讓蒐集資料或講一個故事,都變得非常非常挑戰。」米克爾說,蘋果全公司上下都深信,保密就是成功的關鍵,書中甚至採訪到一對在不同部門工作的夫妻,平時都不敢跟彼此談論工作細節;有些人曾私下和記者透漏消息的員工,也會遭到起訴或解雇。
在取材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米克爾花了五年時間走訪各地,訪問超過200名蘋果現任、前任員工,以及家人朋友、競爭對手、政府官員等消息來源,想盡辦法突破他們的心防,「幸好他們覺得有些故事值得被記錄下來,願意匿名告訴我。」才讓米克爾順利完成這本書。
不過蘋果的反應如何?米克爾笑著表示,他沒有直接收到回饋,只聽說蘋果對這本書感到「不是太愉快」,但對自己來說,能做的就是盡力完成,讓讀者對這間公司有不同面向的理解。
為何蘋果產品創新步伐減緩了?
書中的序章相當直白寫下作者對蘋果的觀察,為何近年好像創新的腳步好像減緩了?
米克爾表示,iPhone已經存在15年,其實很難在這麼有年紀的產品上再做革命性創新了,蘋果也可能漸漸把重心放在其他產品線上。他以iPod為例,當走到生命週期一半時,蘋果發布了首款iPhone,隔幾年再推出iPad,都慢慢取代iPod的地位。
只是蘋果碰上一個難題,那就是目前還找不到能取代iPhone的劃世代產品,米克爾指出,Apple Watch並沒有讓大家特別「Wow」,庫克力推的服務業務,如Apple TV+、Apple Music,也都是建立在iPhone背後的商業模式,還沒有足夠獨立的力量,這也成為蘋果未來發展的重要觀察點。
下一個關鍵產品是甚麼?
米克爾表示,AR/VR頭戴裝置和Apple Car都是蘋果現在重點投入的產品。
在頭戴裝置上,蘋果正利用Apple TV+累積的好萊塢人脈,去做電影化的體驗研發,「據說已經在跟知名團隊合作開發恐龍有關的內容。」不過,一個裝置可能定價要3,000美元,恐怕會嚇跑不少消費者,如何說服更多人去接受這個新科技,是蘋果比較大的挑戰。
至於Apple Car,米克爾認為在2026年前會推出,「將會對蘋果有最大最直接的影響」,甚至改變世人對這間公司的看法。
談起蘋果未來最大的挑戰,米克爾認為是「政治問題」,中美關係緊繃,庫克卻正在對中國增加依賴。據傳中國廠商長江存儲已經進入蘋果供應鏈,將供貨iPhone 14系列NAND閃存,根據《富比世》報導,截至2021年,已經有51家中國公司在蘋果供應鏈中,超越台灣成為蘋果最大的供應商國家。
米克爾表示,長江存儲的事件已經在美國政治圈引起不小的波瀾,美國國會參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魯比歐(Marco Rubio)直言蘋果「在玩火」,如果傳言為真,它將面臨國會的嚴格審查,在在顯示國際情勢對蘋果的影響甚鉅,「中美關係、台灣和中國的地緣政治,都是庫克和蘋果必須隨時關切的事情。」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