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區塊鏈記錄這一夜!3種方式暢遊白晝之夜,NFT「眾願太陽」怎麼拿?
用區塊鏈記錄這一夜!3種方式暢遊白晝之夜,NFT「眾願太陽」怎麼拿?

一場12小時的展演,要花上700倍的時間準備,且還不會留下太多紀錄。

這或許是2022年的白晝之夜含有NFT元素的原因,隨著日出消失的展演,靠著不可抹滅的區塊鏈技術留下永恆;又或者是白晝之夜團隊堅持導入許多科技的原因,「數位化就是一種archive(典藏)的概念,這12個小時被包了起來,轉變很多不同的數據,就可以一直存在了。」白晝之夜的藝術總監林昆穎說。

白晝之夜
本次白晝之夜的舉辦地點在士林,時間為10月1日晚間至10月2日凌晨。
圖/ 白晝之夜

白晝之夜始於巴黎,於每年10月的第一個週六晚間6點到週日清晨6點舉辦,期間內將進行大大小小的文化展演活動。台北在2016年首度引入白晝之夜,今年以士林夜市為中心,圍繞在旁的士林官邸、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都參與其中。

白晝之夜3種體驗方式:現場、線上、虛實整合

林義閎_林昆穎_白晝之夜策展人_2022_09_28_蔡仁譯攝-1.jpg
左為白晝之夜藝術總監林昆穎、右為BASED DESIGN林義閎。
圖/ 蔡仁譯攝影

白晝之夜去年因新冠狀病毒(COVID-19)的緣故轉為線上,約有10萬個IP參與、總瀏覽數約40+萬,今年團隊首度嘗試線上、線下、虛實整合同步並行的方式。

民眾可以親自到現場參與、在線上透過互動網站觀展,還可以看到許多現場民眾拍攝的照片,又或者走在線下的時候登入白晝之夜的LINE官方帳號,只要走近每一件作品,Beacon設備就會推播即時任務引導、問答與士林的故事,讓民眾更了解白晝之夜與文化、土地之間的關係。

白晝之夜
白晝之夜負責數位介面、網頁設計的林義閎表示,今年的目標是讓線上有現場感、現場有線上感。
圖/ 白晝之夜

上述的功能說來簡單,卻飽含藝術家的任性,林昆穎說:「我跟團隊講線上的版本一定要存在,才能夠推廣告更遠的地方。但我也知道藝文跟科技之間一塊很熱、一塊很冷,中間有很多的磨合。」

因為堅持不僅是線下的展會,白晝之夜的團隊在6大組別內加入了數位介面組(包含網站設計、大數據中心),組別之間互相了解已是不容易,還要讓他們能夠互相協作,「表演組一定不懂數位組,所以我們要讓表演組的人來寫網站劇本,讓他們強迫互動,中間傳接球才不會漏接。」林昆穎說。

線上設計的工作落到網站設計工作室BASED DESIGN的林義閎身上,「今年最大的挑戰就是:讓現場的人有線上感、讓線上的人有現場感。」

手機mockup_遊戲.jpg
白晝之夜活動中含有手機問題遊戲,背後設有參數來調整《眾願太陽》NFT。
圖/ 白晝之夜

所以不僅是靠近Beacon會推播訊息(直到採訪的當下,隔壁房間都持續有Beacon傳送訊息到林義閎的手機中進行測試),民眾在現場打卡拍照都可以上傳到網站,讓線上的民眾可以從更多不同的眼睛中看到作品的狀況,並留言、分享、聊天。

老實說整個白晝之夜不管是網站設計、互動設計、線上或現場的聯動,對於林義閎來說都是一個大工程,由台北市文化局提供的經費也絕對還有提升的空間。但是去年在線上聊天室發生了一段對話,讓林義閎深深理解到線上存在的必要性。

「白晝之夜的聊天室因為都匿名的,大家都亂取名字,有一群人聊天聊得很起勁,還說今年要在現場舉著牌子,上面寫著聊天室裡的名字相認。」林義閎說,「那一刻對我來說是很感動的,因為只有在線上,大家才可以這樣放開來聊天,在現場是很難找到這種感覺的。」

而所有的數據在去識別化之後,都會同步傳到台北市政府的大數據中心,以掌握遊玩的人數、現場車流、uBike使用頻率等進行數據應用,以及傳送給《眾願太陽》負責人藝術家林逸文,用來生成《眾願太陽》的NFT與網頁版本。

白晝之夜發NFT,每一個民眾都是《眾願太陽》的粒子

白晝之夜《眾願太陽》
本次白晝之夜會發放共1,200枚《眾願太陽》的NFT,本圖為示意圖,最終版本將是即時生成。
圖/ 白晝之夜

「在思考要發什麼NFT的時候,『太陽』是團隊一致通過的想法。白晝之夜就是晚上與白天的結合,真正可以待到日出的民眾大概就200人,現場你可以感受到那種信念,但是線上要怎麼創造這種氛圍?」林昆穎說,「我們想用數據創造出一個太陽。」

《眾願太陽》是動態作品,將會存在2個版本,一個是民眾可以在白晝之夜網站上看到的版本,另外一個是每小時會鑄造100個NFT版本(共1,200枚)。

portrait-Yi-Wen_Lin.jpg
藝術家林逸文為本次《眾願太陽》負責藝術家,其擅長生成式與互動式藝術。
圖/ 林逸文提供

《眾願太陽》採用生成式藝術的概念,林逸文表示,生成式藝術的關鍵在於「規則」與「隨機」。必須先制定出規則,以本次白晝之夜的活動來說,規則就是粒子繞著太陽旋轉的軌跡,同時也具有隨機性,讓視覺有難以預測的期待感。

「每一個參與白晝之夜的民眾,都是一個粒子的貢獻者,集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形成一顆太陽。」林逸文說。

具體來說,當民眾走近作品被推播一些問答時,每一個問答背後都帶有RGB顏色的參數,「紅色就是熱情、綠色就是土地、藍色就是冷靜,民眾可以透過問答慢慢知道屬於自己的顏色。」林昆穎說。

這些RGB的參數會對應到太陽粒子旋轉的速度、離散程度等,因此在網頁版上看到的《眾願太陽》,會隨著民眾答題的進度、回答的答案有所改變,「而民眾手上的NFT是真正獨一無二的。」林逸文說。

白晝之夜《眾願太陽》
NFT版本的《眾願太陽》與互動式版本不同之處,在於背景經過特殊設計,如果成功獲得12組,背景可以連續串接起來。
圖/ 白晝之夜

民眾如果要領取每小時發放的NFT,也不需要事先擁有加密貨幣或NFT錢包,用信箱即可申請。白晝之夜合作的NFT交易平台akaSwap會在10月3日正式發放,屆時在平台上連結登記的信箱,即在個人頁面內看到NFT。

「所有人看完白晝之夜的那種思辨跟感觸是抽象的,但如果最後凝聚成一顆太陽,沒有比這個更具象了。」林昆穎重新回覆《眾願太陽》存在的意義,讓所有人共同生成的藝術作品,成為今年白晝之夜南瓜馬車結束後,不可抹滅的紀錄。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NFT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