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招股書】Triller上市,富邦金控也投資!TikTok最大短影音對手什麼來頭?
【拆解招股書】Triller上市,富邦金控也投資!TikTok最大短影音對手什麼來頭?

在今(2022)年6月底,Triller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IPO文件,並預計將在2022年第四季度在美國完成上市。目前公司已向那斯達克交易所保留「ILLR」的股票代號。

本文為3,000字的分析文章,閱讀時間約為7分鐘,讀完後你將可以:
- 一分鐘了解Triller
- Triller股東持股情況
- 產品及技術亮點
- 業績及財務狀況
- 公司相關營運風險
- 近期爭議:Triller與TikTok的愛恨情仇
- Triller未來業績前景與營運挑戰

Triller是一款短影音的應用程式,時常被市場拿來和TikTok作比較。喜歡唱歌、跳舞的用戶可以藉由程式中的內建音樂,並且使用人工智慧自動提取最佳片段的功能,製作專屬於自己的動感MV分享到社群媒體上。Triller也透過收購將版圖擴展到App之外的領域,包含運動賽事、名人NFT、音樂節的舉辦等。

去(2021)年12月,Triller本將和影音、廣告及串流媒體解決方案企業SeaChange International Inc(SEAC.US)合併,以SPAC方式反向併購上市,合併後估值約50億美元,且公司將更名為TrillerVerz Corp。然而就在今年的6月14日雙方宣布終止合併協議,Triller將改以直接上市的方式登陸那斯達克。

有趣的是,在上前新增2億美元的融資(包含債務與股權),參與者包含Falcon Capital、Clearvue Partners和Total Formation Co., 其中Total Formation Co.為台灣富邦金控的附屬公司

一直以來被視為TikTok的最大競爭對手的Triller,受惠於中美貿易戰及TikTok資訊安全議題事件的影響,尤其當美國前總統川普政府任內,用戶保密問題以及各種政治風波讓越來越多用戶轉向使用Triller。

Triller
圖/ Triller

2020年8月份,Triller在蘋果App Store的下載排名一路從百名外躍升至第一名。而究竟Triller是如何佈局社群生態圈、讓它能與TikTok產生差異化?

1分鐘了解Triller

短影片應用程式Triller於2015年成立,創辦人David Leiberman與Sammy Rubin原本將它定位為可以編輯影片的音樂軟體,並透過人工智慧的方式將用戶拍攝的多段影片製作成一段精彩的音樂影片。

相較於TikTok的影片多為15秒, Triller移除了這個限制,可以為整首歌製作影片MV 。如今公司積極轉型,是最早擁抱去中心化和Web3的社交平台之一。

由於Triller使用者的年齡大多在18歲到34歲之間,深受頂級流媒體藝術家、嘻哈藝術家和音樂行業的歡迎,於2019年入股Triller、目前為公司最大股東的Ryan Kavanaugh因此說,「我們是成人版的TikTok。」

2020年6月20日,印度政府宣布禁止使用TikTok,原本就有計畫攻入印度市場的Triller也因此受惠,用戶從不到100萬人,一夜之間激增至3,000萬人。而在美國市場也因川普政府和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的諸多爭執讓下載量增加不少。

政治間的愛恨情仇仍在延燒,可想而知,Triller和字節跳動的關係肯定也不會好到哪去。2020年7月,Triller以「音軌拼接的技術專利屬公司所有」為由,正式向字節跳動提告,認為此技術是Triller在2017年6月所開發完成,而TikTok於2019年推出此項功能無疑是侵犯專利權,並指控TikTok利用別人的投資來獲利。

經過兩年多的糾纏,根據路透社(Reuters)的相關報導,今年(2022)9月底兩家公司已同意放棄針對各自技術的專利訴訟,雙方的讓步無疑是雙贏局面,尤其對於Triller而言,上市前總希望將各種風波一一平息。

無論如何,這波熱潮確實讓Triller趁勢而起, 在未來如何能夠做出差異化,避免被市場認為是TikTok第二,這才是Triller目前應該持續進攻的戰場。

Triller股東持股情況

Triller招股書中,Total Formation Co.為台灣富邦金控的附屬公司。
圖/ Triller招股書

根據二月份所公布的公開說明書,Triller的股東持股情況如上圖所示。Triller Acquisition LLC佔了59.76%,接近六成的持股。而前述提到的台灣富邦金控附屬公司Total Formation Co在那時則佔有13.4%的Class A股票及18.6%的Class B股票,比例並不算小。

不過這邊要注意的是,Triller Acquisition LLC之上還有一個控股公司Proxima Media, LLC(為Ryan Kavanaugh所擁有),也就是大家所說的Triller的母公司。

Proxima Media, LLC佔有Triller Acquisition LLC 30.59%的股份、而BAS Living Trust則擁有Triller Acquisition LLC 15.30%、AS Trust擁有Triller Acquisition LLC 15.30%、FS Inc. 則擁有Triller Acquisition LLC 5.14%的股份。

Triller產品及技術亮點

Triller如今是面向用戶的開放式人工智慧平台,Triller與頂級音樂工作室(包括華納音樂集團、索尼音樂娛樂和環球影業)在音樂版權(licensing partnerships)上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使用戶能在擁有豐富音樂庫的條件下創作影片,並在多個社交平台上分享。

而從2019年各智慧能技術推出以來,Triller已從單一的移動應用軟體發展為面向使用者及品牌的人工智慧的服務集成,大部分人知道的Triller只是旗下的一個短影片Triller APP,其他的服務包含了:

  • Triller TV(提供由明星、網紅拍攝的實境秀、直播節目等)
  • Amplify.ai(智能聊天機器人)
  • Cliqz(SMS訊息服務平台,可直接串聯創作者和粉絲)
  • FITE(美國體育賽事直播平台、以拳擊運動為主)
  • Verzuz(Battle網路廣播系列節目)
  • Triller Fight Club(拳擊賽)
  • Triad Combat(三角拳擊賽)
  • TrillerFest(音樂節:可線下參與,也可線上花費4.99美元參加)
  • Trillerverz(搏擊俱樂部)
  • Cross-Hype Syndication(將內容擴展至其他平台的功能)
  • Triller NFTs(名人NFT販售)

目前公司透過收購6家公司持續擴大生態圈,像是日前收購的創作者粉絲管理平台Fangage可以創建個人的粉絲專頁,相較於臉書、Instagram、Patreon、OnlyFans,用戶將擁有自己專屬的社群,經營粉絲、互動、收費內容、去除第三方社群的廣告、不合理的演算法等,持續優化內容創作環境。

Fangage官網
圖/ Fangage官網

而於2021年11月收購的Amplify.ai,已協助超過100個品牌,包含Ebay、Samsung及美國運通等,觸及超過6億消費者,創造超過百億次的互動次數,作為智慧聊天機器人,提供了針對各種場景的個性化對話服務。目前Amplify.ai已整合在Triller的生態系中,將有助於用戶更好的與受眾及消費者互動,記錄並分析消費者動態。

Amplify.ai官網
圖/ Amplify.ai官網

可以看到,Triller收購的標的多為提供創作者粉絲管理、提高內容質量,進而提高轉化率的相關企業。

在公開說明書上,Triller除了強化軟體生態圈之外,為了增加年輕用戶數,管理層積極帶入年輕族群關注度極高的賽事如Triller Fight Club,並透過旗下自有的Triller TV及FITE TV進行播放。

而也因為逐步收購了媒體直播平台,通過日益豐富的內容和版權,公司也推出名人NFT販售、節目訂閱、周邊商品等更多的營收來源。「內容至上」一直是Triller的戰略重心,以「預告制+PGC (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模式的經營模式,也成了Triller主要的營收來源。

Triller Fight Club官網
圖/ Triller Fight Club官網

Triller業績及財務狀況

目前Triller的主要營收來源包括活動及贊助, 贊助收入包含了APP內廣告及活動贊助收入;活動收入則為版權變現、門票、訂閱制付費、流量變現等產生的收入

Triller財務資訊
圖/ Triller公開說明書

截至2021年12月31日Triller年度營收為8,185萬美元,相比於2020全年的6,622萬美元,成長了15%,然而營運費用卻高達驚人的8.42億美元,整體虧損約8.1億美元。 營收成長的部分主要來自於大型活動的收入增加,以及小型活動的場次倍增,門票收入增加及收購企業的增長所致。

營業費用相比2020年增加2.41億達到2.94億美元,或452%,原因是活動更多導致生產工程成本增加、薪酬費用增加4.38億美元(跟去年比增加1,442%。股票薪酬部分增加3.8億美元)、邀請音樂家、歌手等的衍生費用(行銷費用增加4,700萬美元,或233%)及IT的相關支出。

公司相關營運風險

從公司的整體佈局,可以感受到Triller是一個生氣勃勃、充滿幹勁的商業集團。未來更多的重點也會放在電商產業、影視產業、大型活動(體育、演唱會、音樂等)、體育媒體版權等產業。

儘管有如此雄心壯志,公司在公開說明書仍提到風險之一在於用戶及消費者的喜好改變,將影響公司整體營運成果。而辦理大型活動的廣告、活動贊助,也將因在線體育賽事的新穎性及Triller本身有限的經驗,而多少受到限制,並難以預測何時能實現長期盈利目標。

近期爭議:Triller與TikTok的愛恨情仇

在2020年因與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音樂版權代理公司Wixen等的官司頻頻上了媒體版面。在2020年7月29日,Triller向ByteDance提起訴訟,主張TikTok侵犯了Triller美國第9,691,429號專利的請求項1及3~7。

Triller的「用於創建與音軌同步的音樂視頻的系統和方法」專利於2015年4月11日提出申請,並於2017年6月27日取得授權。此外,Triller旗下收購的網路廣播說唱節目Verzuz,兩位創辦人Swizz Beatz 及 Timbaland更在8月中旬向Triller提告,認為公司沒有付完收購Verzuz應付的款項(2,800萬美元)。僅管Triller在事後澄清是對於合約的誤解,但仍舊造成名譽上的傷害。

Swizz Beatz 及 Timbaland與Triller的爭議
圖/ AV CLUB

Triller與TikTok一直以來就被市場拿來做比較,認為兩者是同質性極高的產品。從兩年前開始的專利權官司,一直到今(2022)年7月,Triller行政總裁兼主席 Mahi De Silva 發出的公開信,稱TikTok是當今美國最大的安全威脅,並呼籲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美國總統 Joe Biden、國會國防部禁止TikTok。

信中提到,TikTok搜集美國用戶的個人資訊,包含家庭住址、偏好及習慣,甚至是工作和假期時間表等,都可能被一一掌握。根據中國政府《保守國家秘密法》,政府可以隨時隨地存取私人企業的數據,只要是涉及隱匿敏感的國家安全資料。然而這些隱晦模糊的法令,正是讓美國人無法接受的最大關鍵。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終將導致Triller和TikTok的必然衝突。

Mahi De Silva最後提到,Triller和TikTok最大的不同則在於,Triller的目標是讓創作者完全控制他們的內容和粉絲數據,最終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

Triller未來業績前景與營運挑戰

公司的巨大優勢在於其不斷佈局人工智慧技術,幫助創作者在粉絲管理及內容創作上能有更好的轉化率。根據中研普華研究報告指出,未來5年中國直播帶貨市場將以每年超過10%速度成長,今(2022)年將達到新台幣17兆元的規模;而歐美直播市場目前仍為一片蠻荒,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resight Research指出,歐美直播帶貨市場至2024年估計將成長一倍,達到350億美元規模,和中國市場仍有差距。

未來隨著直播行業規模的日益增長,直播電商將會是各品牌的必爭之地。在中國的抖音電商早已行之有年,目前字節跳動也極力佈局海外的TikTok電商,英國是最早開放懸掛小黃車(類似購物車)的海外試點國家。

而不像TikTok有中國的經驗做為參考,Triller在直播電商領域的發展勢必得更加快速(目前Triller APP僅在主頁界面的左上角添加一個「Merch(周邊)」的標示,販售一些知名音樂人的周邊產品),如何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直播電商商業模式,包含商品供應鏈、物流、退貨、行銷、電商生態圈如MCN等,將會是未來Triller會面臨的考驗之一。

和2021全年營收達580億美元的字節跳動相比,Triller的規模還差得很遠。不只是因為直播領域在中國相當成熟,更重要的是基礎設施完整,及市場規模也遠比歐美市場來的大許多。如何能夠增加變現渠道,並且穩定成長,這會是Triller還需要向市場證明的事情,如此才可能獲得更多用戶的喜愛和支持。

最後, Triller相當仰賴大型線上線下活動的收入來源,以及PPV(Pay-Per-View按次收費)的節目製作,未來若沒有持續突破,也將對營收造成影響

轉虧為盈的具體時間在公開說明書並未提到,只說明了由於Triller的成立至今歷史相當短暫,使得預測公司財務狀況的難度提高。未來公司的計畫和走向相當重要,畢竟Triller走的每個項目都是高支出,如果成本始終無法往下降,公司獲利的時間只能再等待。

延伸閱讀:
成軍不到3年,年營收衝破1億!CreatorDB分享「不靠募資」的3個獲利心法

3年估值成長4,000%,Liquid Death怎麼靠行銷打造220億元估值的「水」公司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鉅亨買基金App開箱:一站快搜強基金、「大師榜」讓新手跟著投資練功
鉅亨買基金App開箱:一站快搜強基金、「大師榜」讓新手跟著投資練功

在資訊爆炸的投資時代,面對琳瑯滿目的投資選項,你是不是也不知道該如何做選擇?其實「選對工具」比「努力研究」更有效率。長期深耕金融科技的鉅亨買基金,早已洞察基金投資領域中資訊分散、選擇障礙、操作繁瑣的痛點,透過科技與使用者中心的系統設計,致力打造更方便、效率的智能投資體驗。

除了有全站基金終身 0 手續費的吸睛誘因,更重要的是鉅亨買基金解決了投資人的實際困擾;透過動態篩選熱門基金、自動化投資工具等創新功能,將過去需要專業知識和複雜操作的投資流程,簡化為直覺易懂的數位體驗,逐步改變了傳統的基金交易模式,讓理財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人人可及的日常選擇。

這次鉅亨買基金全新改版 App 正式上線,更進一步強化平台體驗。以看得懂、找得到、學得快的設計精神,整合多項創新功能,讓基金投資輕鬆上手、事半功倍。無論是理財新手、基金老手,或有多個家庭帳戶需要管理的財務大臣,透過鉅亨買基金全新 App,即可一站掌握市場情報、熱門標的、專業策略與帳戶總覽。

其中,全新推出的「大師榜」功能,更力助投資人掌握高手秘笈,有機會跟著前輩練功,一步步練出屬於自己的投資眼光。

功能全開箱!一站搞定找基金、看標的、管帳戶

打開鉅亨買基金 App,最直覺的感受就是:乾淨、精準、快速。設計邏輯不複雜,透過快搜、熱門標的、帳戶整合與自選捷徑設計,將過去繁瑣的基金投資流程化繁為簡,打造一個隨時可啟動、易於操作的投資入口,讓資訊不再分散,動作更精準。為降低基金學習與決策門檻,即使尚未開戶,仍可下載App使用以下亮點功能:

一、基金搜尋:輸入關鍵字如「高股息」、「ESG」、「科技」等,即可快速列出相關標的。配合風險等級、配息頻率、基金品牌、幣別、投資區域等條件篩選,搭配報酬率或績效排序,為投資人有效縮短挑選時間。

鉅亨買基金
在鉅亨買基金快速輸入關鍵字,一鍵篩選條件,精準找到符合需求的基金。
圖/ 鉅亨買基金

二、夯股基金:針對市場熱門題材,使用者可點選最多五檔熱門持股,如輝達、蘋果等,快速查詢各基金的持股比例,並依喜好排序篩選。對於想掌握趨勢卻擔心判斷失誤的投資人而言,「夯股基金」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參與方式,透過專業基金經理人篩選與靈活操作,幫助新手建立題材導向的選基邏輯,同時分散個股波動風險,不漏接每一波趨勢財。

鉅亨買基金
在鉅亨買基金APP下方「找基金」中選擇「夯股基金」,再進行持股篩選,即可點選熱門持股,掌握基金布局,輕鬆跟上市場趨勢不怕踩雷。
圖/ 鉅亨買基金

三、首頁自訂:App 首頁支援「快捷功能」自訂,用戶可釘選「投資儀表板」、「定期定額查詢」、「追蹤清單」、「歷史交易」等常用模組,打造專屬操作首頁,一目了然。

獨家「大師榜」看懂行家怎麼買,用策略練投資

想知道高手怎麼配置資產、為何績效穩定領先?鉅亨買基金全新推出的「大師榜」功能為市場上少見的「社群式基金學習機制」,主打以「透明數據」與「解鎖追蹤」的方式,讓用戶可以實際參考高手的操作邏輯。

只要是已開戶會員,就能在首頁下方開啟「大師榜」功能,從每日更新的績效中,篩選出表現突出的高手帳戶,並依報酬率、AUM規模、投資方式(單筆投資或定期定額)與年齡層等條件進行排序比較。

鉅亨買基金
大師榜揭露高手投資組合,可依績效、規模等多條件篩選,輕鬆找出適合參考的對象。
圖/ 鉅亨買基金

看見感興趣的大師後,即可選擇追蹤,最多可追蹤 50 位;若想查看其前五大持有標的與近期申購紀錄,則可使用即享券解鎖。而即享券則可透過任務或活動獲得。

除了即時榜單,App 另設有「名人堂」,聚焦季度與年度績效穩定的代表性帳戶,適合進行中長期追蹤。所有已追蹤與解鎖紀錄,也整合在「我的專頁」中,便於隨時復盤與管理。此外,平台還支援多帳戶綁定與一鍵切換,讓家庭理財配置更直覺、清楚,亦能搭配大師榜策略靈活操作。

對投資新手而言,這項功能不只讓投資更有依據,也是一套練習市場判斷、進階布局的工具。善用大師榜,從觀察、到解鎖、再到內化策略,循序建立自己的判斷力與投資思維。

鉅亨買基金
點擊會員專區,在「會員權益/獎勵領取」中每週即可領取即享券,解鎖大師榜投資組合。
圖/ 鉅亨買基金

三分鐘開戶,鉅亨買基金終身0元手續費

鉅亨買基金全新 App,不只是投資資訊平台,更整合了策略學習、操作效率與資產管理功能,從搜尋、觀摩到實際執行,每一步都為投資人設計。

想掌握市場、練出判斷、做對決策,就從下載App開始,為自己打開一個更有效率的投資未來。目前 App 用戶只要完成開戶,即可享「全站基金終身0手續費」,從此投資每一步都更划算。

App 下載:https://anuefund.tw/bk7Yi
立即開戶,搶先加入行家行列:https://anuefund.tw/jbp5b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