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離岸風電場開發商沃旭能源(Ørsted)積極在台灣開發,其中,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電場900MW(Megawatt,百萬瓦)將邁入完工階段,已展開長達25年至30年風場運維作業,過去三年多來,沃旭也培訓了一支超過20人以上在地運維部隊,蓄勢待發。
全台最具指標性的能源年度盛會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今(19)日正式開幕,沃旭如何從零到一培訓人才,以及針對個人的職涯長期發展,沃旭能源亞太區運維總監嚴安叡(Andreas Munk-Janson)接受《數位時代》專訪,首度公開。
為離岸風電場籌組在地運維團隊,廣納多元人才
自2019年接下沃旭能源亞太區運維總監,嚴安叡首要任務是籌組台灣在地運維團隊。沃旭帶著過去在歐洲開發風場的經驗來登台。然而,離岸風電對台灣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產業,嚴安叡認為,「我們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並考慮在地實際的情況,以找到合適的在地人才。」
因此在設定招募運維人才的條件方面,除具備流利的英文溝通(口語及書寫)、良好的體能(不懼高、不暈船)外,同時吸納多元背景的人才加入,包含不同的技能、人格特質及背景,以豐富沃旭的人才庫。
由於沃旭在英國已有營運的離岸風電場,為提升運維人才的專業技能,在2021年5月將台灣籍運維工程師送到英國展開長達8個月的移地訓練,實際進入到第一線工作。
台灣方面,沃旭在台入股2019年商轉的海洋風場128MW、將邁入完工階段的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電場900MW,並推動920MW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沃旭是國內第二階段遴選風場,肩負最大開發容量的業者。
除了把人送到國外訓練外,同時沃旭在思考未來在台灣訓練技術人員的可能性。嚴安叡表示,離岸風電場完成,再加上基礎設施成熟後,就能進行更多技術營運相關的培訓。
同時,沃旭從丹麥及英國找來4位資深工程師,皆為最高等級的「WT4」(Wind Turbine 4,第四級風力發電機運轉維護工程師),由最高階、最資深的他們手把手教導在地運維工程師。此外也和合作夥伴風機系統商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投入在地技術培訓,不少風機運維工程師,已透過商轉的海洋風場進行實際維護。
沃旭能源薪資有競爭力,更制定人才訓練計畫
在各行各業都陷入搶人才大戰時,沃旭在招募過程中,除了鎖定與再生能源領域,也廣納有半導體、航太、製造業等背景的人才。
在吸引人才的部分,沃旭提供較同業具有競爭力的薪水外,由於風場運維工作長達25年,也在全球針對不同年資、層級的員工,規劃長期的訓練計畫。
在升遷的管道與機會上,嚴安叡指出,沃旭對工作者升遷具有彈性,過去兩年來,運維團隊中已有工程師晉升專案管理經理(Project Management),「無論你是現場工程師還是辦公室員工,都不會侷限在同一個職位上,且機會觸手可得。」
從基層的運維工程師進階到管理職,除了具備技術能力外,還會看重4個行為能力指標:領導力、規劃力、執行力以及激勵團隊的能力,升遷的機會是需要透過技術能力與整體行為能力綜合評估。
因應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電場將邁入完工階段,預估每年可提供乾淨能源給一百萬台灣家戶使用。嚴安叡強調,第一線的運維工程師的工作變得更加重要,「假如風機沒辦法運轉,也就無法發出綠電,難以推動具有商業價值的綠能產業。」
不只沃旭,樂見產業一起成功
在台灣工作超過3年的時間裡,嚴安叡也見證台灣整個社會對離岸風電產業的關注度提高,例如就業博覽會、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上離岸風電攤位規模擴大,也看的了年輕人對再生能源的關心。
此外,政府對離岸風電的規劃已擴大到2035年,釋出15GW開發容量,除了既有開發商包沃旭、上緯新能源、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等,另有新競爭者萊茵能源、台亞風能、捷熱能源等積極爭取。
不過這也表示,未來離岸風電人才競爭會更加激烈,對此嚴安叡倒是抱持樂觀的態度,「我們歡迎所有競爭者者及其他市場參與者,帶動產業持續發展。沃旭不只希望自己成功,而是看見整個產業都能成功。」
嚴安叡也觀察,未來離岸風場相關的「資安人才」需求會浮現,資安是沃旭大彰化離岸風場運維中的一環,已開始尋求專業資源和人才。
接下來,沃旭會積極跟不同的機構、教育單位建立合作關係,除了已和彰化的大葉大學推動「離岸風電學徒制計畫」外,未來盡可能擴大全台的足跡,提升大眾對離岸風電產業的了解。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