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全面擴大廣告業務,車上螢幕、App到車頂都有!消費者買單嗎?
Uber全面擴大廣告業務,車上螢幕、App到車頂都有!消費者買單嗎?

叫車平台巨頭Uber宣布正式啟動廣告部門,計畫推出App內建廣告Journey Ads(旅程廣告),出售Uber車內與App廣告空間、提供贊助郵件(sponsored mail)等方案,希望在接下來兩年內利用廣告創造10億美元的收益。

抓緊車內外廣告市場!從出發到抵達都能做推銷

為了增加收入,Uber過去曾嘗試拓展其業務,但實際上也有不少計畫宣告失敗。像是在2020年,Uber就把空中叫車部門Elevate賣給電動飛機新創公司Joby Aviation、將電動自行車Jump出售給電動滑板車共享服務Lime,又將自駕車部門Uber ATG賣給自駕新創企業Aurora,本來被其收購成為部門的機器人新創,最終也分拆為一間名為Serve Robotics的獨立公司。

但是Uber這次似乎相當有信心,在二月舉辦的投資者日,公司表示其整體廣告收益從2020年的1100萬美元,躍升至2021年的1.41億美元,並期待在2024年創造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而Uber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在上個月的投資會議指出,本年第二季的廣告預訂量收益已達3.5億美元。可見在全球擁有1.22億活躍用戶的優勢,不僅讓Uber累積大量客戶的資料,也吸引許多品牌前來合作。

今年,由前亞馬遜廣告高管Mark Grether帶領的廣告部門正式成立,旗下廣告業務包括Journey Ads、App內廣告、車內數位廣告、車頂廣告、贊助郵件與店面廣告等。在自駕車普及的趨勢下,他相當看好叫車服務的前景,並指出:「車輛會成為我們下一個客廳,我們每週花費八小時待在車內,這將是個巨大的廣告機會。」

Uber
圖/ Viktor Avdeev on Unsplash

不同於一般廣告,Journey Ads按照每次行程販售,讓品牌在用戶行程的三個時間點(等車、乘車、到達目的地),展示不同的廣告,而Uber亦允許品牌取得用戶最近旅程歷史、目的地等資料,當消費者向Uber叫車前往特定商店、電影院或機場,品牌可以投放與該地點相關的廣告。此外,乘客還可以直接在Uber App上點擊廣告購買產品。

目前Journey Ads已經獲得40個品牌合作夥伴,包括娛樂與傳媒公司NBC環球集團(NBC Universal)、荷蘭酒商海尼根(Heineken)和製片公司聯藝電影(United Artists Releasing)等。另外,Uber表示,客戶的App體驗不會因廣告變差,也保證品牌在旅程中擁有完整話語權,且與其他基準相比,客戶在接觸到廣告兩分鐘後,品牌表現(Brand Performance,測量行銷成效的指標)提升了兩到六倍。

除了Journey Ads,合作的品牌也可以使用Uber其他廣告管道,例如向用戶寄出促銷email、加入Uber Eats的贊助列表、選擇將廣告投放Uber Eats App首頁、結帳後畫面、菜單或Uber車頂。Uber的車頂廣告計畫早在2019年就於部分城市提供服務,租金計算以其車子移動的時間為主。

cartopads
Uber車頂螢幕廣告。

官方目前也正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與印度等地測試車內的平板廣告,主要是在Uber出租車後座安裝平板電腦,用來投放旅遊資訊與廣告,並允許乘客控制任何有聲廣告。Uber移動業務負責人Andrew Macdonald曾在接受《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採訪時表示,車內車外的廣告都能用來補貼旅程成本,不僅不會影響司機收入,也不必再向消費者收取額外費用。

除了幫助品牌在旅程之間與消費者建立聯繫,Uber還提供相關報告和分析資料,了解廣告投放的成效。對此次的計畫,Grether也表示:「當用戶開始搭車、等待抵達目的地的途中,我們可以通過與他們的購買旅程有關的品牌資訊來吸引他們。上一季有18.7億次旅程,代表每個月有五次的乘車和送貨服務,我們可以有效連結廣告商與消費者。」

隱私問題浮水面,廣告計劃能成功嗎?

儘管直接使用第一方獲得的消費者資料,可以避免第三方(如蘋果、Google等)資料蒐集的限制問題,但美國律師事務所The Beckage Firm負責資料隱私業務的律師Brandi Bennett表示,地理位置資料可能有法律上的疑慮,因為當Uber在蒐集客戶位置的同時,也有暴露其生活足跡、情況的風險。

前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合夥人、現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Len Sherman也指出,除了位置追蹤的隱私問題,Journey Ads的成效並不會優於那些投放在Uber Eats App上的廣告,因為想要點外送的消費者打開App時,可能還在猶豫要買哪裡的食物,廣告就能影響其選擇;然而需要叫車服務的用戶通常已經很清楚目的地以及出發理由,故廣告可能只會被人討厭、讓人分心。

來自研究機構Insider Intelligence的研究員Andrew Lipsma也表示,Uber在利用廣告收益上不僅早已落後於DoorDash和Instacart,增加旅行體驗有關的廣告也可能會造成反效果。他認為,車內數位廣告尤其具有風險,因為自動播放的影音廣告是一種普遍受到用戶厭惡的類型,也是消費者首先放棄計程車,轉而使用Uber的關鍵因素之一。

雖然Uber的發言人承諾公不會與廣告商分享用戶個人資料,且僅向品牌公開廣告成效的相關數據,Grether亦提及,用戶可以隨時退出Uber App中的定向廣告(targeted ads,指蒐集客戶資料,按照其行為、特性來推播的廣告)。然而其內部系統上個月才遭駭客入侵,且被指控安全性不足,不禁讓人對於Uber在個人資料與系統保護上產生疑慮。

看好廣告收益,Lyft、Instacart等對手早已出手

Uber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美國第二大叫車平台Lyft早在8月就成立新部門Lyft Media,積極投入數位廣告業務,打算在不斷成長的車內廣告市場中獲利。其計劃包括車頂螢幕廣告、車內平板廣告、App內廣告,以及在其電動自行車停放區的看板投放廣告,藉此提供企業觸及更多用戶的曝光機會,並且增加自身營收與競爭力。

Lyft_Media_Tablet
Lyft的車內平板:顯示路線、天氣、音樂與廣告。

美國雜貨外送平台Instacart則早在2020年就設立廣告管理員(Ads Manager),來幫助品牌與雜貨商設立廣告目標、預算、時間表與內容管理,而近期官方也推出可購買(shoppable)的影視廣告,旨在利用沉浸式媒體整合一系列產品,縮短用戶購物過程,企業也可以利用這類廣告展示新產品、規劃優惠套組或是為建立購買清單,讓CPG(民生用品)品牌有效吸引消費者。

美國最大的外送公司DoorDash在去年推出廣告平台,提供品牌放置廣告橫幅與贊助商列表(Sponsored Listings),增加其曝光率。而本月官方再次優化其廣告平台,新增搜尋結果、精選集合、產品類別三種展示管道,與消費者建立更多的連結以提升知名度,進而達到增長銷量的目標。

DoorDash ads
1. 搜尋結果:執行搜尋後,您的產品將會顯示在結果最上方以抓住消費者的目光。2. 精選集合:產品廣告出現在多個商店的精選列表,提升曝光度。3. 產品類別:將產品顯示於分類結果最上方,吸引消費者眼球

綜觀上述企業,可見廣告是相當重要的獲利來源之一,且像是Netflix等串流影音平台也都加入廣告營收的行列。Uber這次的廣告計劃除了是否會帶來預期收益,吸引品牌並持續留住活躍用戶,其在資料蒐集面能不能做好完善管理與規範,也是必須面對的關鍵挑戰。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TechCrunchThe Wall Street JournalForbes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Uber #ubereats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