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Apple、Spotify獨佔!Pocket Casts成開源軟體,如何讓Podcast市場更開放?
不讓Apple、Spotify獨佔!Pocket Casts成開源軟體,如何讓Podcast市場更開放?

繼2021年7月被WordPress母公司Automattic收購後,知名Podcast平台Pocket Casts於近期宣布公開App原始碼,成為開源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OSS),代表任何人都能自由取得、編輯或修改其原始碼。

與母公司理念一致!Podcast播放器也能加入開源行列

作為與Google、Apple與Spotify瓜分Podcast播放器市場的競爭對手,Pocket Casts主打強大的搜尋功能、免費訂閱節目、用戶推薦與個人化收聽體驗,在國際是相當受歡迎的Podcast平台,光是在美國每週就有超過8000萬人使用收聽,且其精緻與簡單的介面設計也受到知名媒體《紐約時報》、《The Verge》的讚賞。

Pocket Casts也在2019年推出付費訂閱方案「Pocket Casts Plus」,價格為每月1.04美元或每年10.49美元,福利內容包括macOS、Windows的電腦版App與網頁版App、收藏節目的文件夾、10GB的雲端存儲功能、Apple Watch獨立播放、專屬主題與icon色彩選擇。

pocket casts_plus1
Plus方案提供用戶多種主題與icon色彩選擇。

而近期官網一則公告將把App變成開源軟體,並將原始碼上傳至GitHub平台,代表任何人都可以取得原始碼、回報系統錯誤、建議新功能,甚至以Pocket Casts為基底,修改並創建自己的服務平台,進而與其競爭。由於Web版為付費訂閱戶專屬福利,故沒有開放原始碼。

這款App開源軟體採用Mozilla開放授權條款2.0(Mozilla Public License,MPL)作為授權方式,鼓勵開發者分享修改後的原始碼,並在公開時一樣使用MPL 2.0授權釋出。

官方表示,Automattic一直秉持著「開源(open source)會是這個世代最強大點子」的理念,在被其收購後,Pocket Casts就相當期待踏出這一步,並相信Podcast環境不能且不該只被Apple與Spotify控制,反之應該成為支持第三方用戶的多元生態系統。這次除了開放原始碼修改、力創更好的系統環境,官方團隊也強調會持續推出新功能、修正錯誤,並拓展Plus付費方案的內容。

Pocket Casts_plus
Pocket Casts Plus方案的桌機版App畫面。

澳洲起家,Pocket Casts從付費到免費的收購史

早在2008年,Philip Simpson與Russell Ivanovic兩人就在澳洲阿得雷德成立軟體開發商Shifty Jelly,並很快地在2010年開發出Podcast應用程式Pocket Casts,並於iOS與Android雙系統提供服務。發展至今,其目前亦成為擁有悠久歷史、且相當受歡迎的跨平台App。

2018年,Pocket Casts曾被知名的公共廣播機構如美國NPR(National Public Radio,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紐約公共廣播電台的子公司WNYC Studios、同樣隸屬於NPR的芝加哥廣播電台WBEZ Chicago、This American Life(WEBZ製作的節目)共同收購,後來連英國廣播公司BBC工作室也曾買進少量的股權。

這件收購案固然大力支持了Pocket Casts未來的發展與成長,讓官方在2019年9月宣布取消收費,Pocket Casts成為免費App,同時亦推出付費訂閱方案。只是不到幾年的時間,這些媒體公司成立的董事會在2020年底決定賣出Pocket Casts,雖然沒有具體說明理由,但NPR財報上的Pocket Casts曾出現淨虧損。

pocket-casts
官方於2019年9月宣布App改為免費版,並推出付費訂閱制。 在該日期以前曾經購買過Pocket Casts的用戶可終身免費使用其App。

隔年(2021)WordPress的母公司Automattic便斥資接手Pocket Casts,並表示其共同創辦人Russell Ivanovic和Philip Simpson仍會繼續管理該部門。除了保留Podcast平台上的原有功能,Automattic亦表示會致力於整合WordPress.com和Pocket Casts,例如,網頁管理者可將Pocket Casts的節目訂閱圖示建置於網站上。

力推開源軟體、收購Tumblr,盼給予使用者高度自由

Automattic是一間成立於2005年的網頁程式設計公司,旗下知名產品包括免費部落格平台WordPress.com與開源部落格軟體WordPress。根據Web技術調查網站W3Techs本年最新的統計資料,全球有43%的網站採用WordPress,相當於整個網路世界的三分之一;如果只聚焦於CMS(內容管理系統,也就是網站後台)的使用,則WordPress的市佔率可達64.3%。

在2019年,Automattic向美國電信公司Verizon收購輕部落格平台Tumblr,外媒推測交易價不到300萬美金,遠低於更早之前Yahoo的十億美金收購。Automattic的創辦人兼執行長Matt Mullenweg指出,Tumblr不僅是人們分享想法、文化和經驗的地方,也幫助志同道合人建立社群,公司很開心能將它納入產品陣容。而對於加入擁有相同願景的團隊,Tumblr也保持樂觀態度。

tumblr
2019年8月Automattic收購Tumblr。
圖/ 路透社

同年,Automattic還宣布完成3億美金的D輪融資,由Salesforce Venture擔任整輪唯一的投資者。當時Automattic的估值已達30億美元,與上一輪(2014年)增資的市值相比,其身價為當年的三倍。而官方也表示,這筆資金將協助公司快速擴大現有產品,包含開源電子商務擴充軟體WooCommerce、Tumblr、WordPress.com、網站內容管理優化軟體Jetpack、記事本Simplenote等。

身為開源軟體的支持者,Matt Mullenweg一直都在透過事業傳達他的理念,這也讓WordPress成為全球第一款開源軟體。無論是網站、文字,甚至是電商與Podcast,Automattic都希望為內容管理者提供開源的工具,打造更自由且友善的環境與系統,並給予使用者高度的自主權,如任意編寫原始碼、決定要不要付費升級等。

競爭激烈、Apple獨占鰲頭,Podcast未來市場如何發展?

台灣的Podcast市場因疫情、行動網路、無線耳機與硬體普及逐漸成長,在由《天下雜誌》、KKBOX與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合作完成的「2021聽經濟大調查」中,Podcast的收聽比例已達2成,代表每5個台灣人當中就有1人收聽Podcast;其使用平台多以手機為主,資料顯示市佔率第一的為Apple Podcasts(38.2%),緊接著為Google Podcasts(36.9%)、KKBOX(29.3%)與Spotify(24.3%)。

知名全球Podcast代管平台Buzzsprout也發布了截至2022年9月的Podcast統計數據,Apple Podcasts名列人氣收聽管道第一,不僅擁有39.3%的全球市佔率,下載量也高達4700萬次。其次排名為Spotify(26.6%)、一般網頁瀏覽器(2.9%)、Google Podcasts(2.5%)。由上述資料可見,無論在台灣還是全球,蘋果都在市場上佔有領先地位。

在百家爭鳴的Podcast市場中,不同的收聽平台都有各自特色、優勢與技術,舉例來說,用戶可以在Apple Podcasts中下載的節目音檔至裝置,儘管這需要花費流量與儲存空間,離線收聽的品質並不會受到網路影響,也因為不會在線上留下播放紀錄,故較能保有個人隱私。

至於Google Podcasts與Spotify等平台則選用串流技術,來處理各家Podcast的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簡易供稿系統,指節目音檔目錄與資訊檔),並在使用者收聽前,透過網路傳送到本機,因此創作者提供的內容可能被暫存、處理或壓縮。由於串流模式相當依賴網路,若網速過慢、流量不夠,觀眾聽到一半可能就會卡住。

Spotify Podcasst
Spotify Podcast

對於曾在2020年引進串流廣告插入(Streaming Ad Insertion,SAI)技術的Spotify來說,這類系統正好可成為具備收益能力的商業模式,代表唯有使用者付費訂閱Premium方案,在收聽Spotify自己的Podcast時才不會受到插入廣告的干擾,相對的聆聽紀錄也可能不被廣告主追蹤。

儘管全球疫情有趨緩之勢,但Podcast熱潮並未止息,細數過去市場間的活動,除了Automattic收購Pocket Casts一案,Spotify也多次收購Podcast廣告技術公司(如Podsights、Chartable與Megaphone等),社交平台Twitter也在去年買下Podcast App Breaker。

這幾年來,「聲音」已經成為少數可以延伸化、掌握注意時間的市場,而Podcast作為一個極為分眾化、難以科學化衡量的內容產業,可說是在科技大廠間人人都想搶的大餅,並思考該如何結合原本事業,創造共利。

不過在隱私更受重視,電力、網速等耗能也須納入考量的年代,Podcast播放器開源的手法很像重播瀏覽器開源的歷史,能否殺出一條新生路,讓Podcast的消費行為與習慣廣泛滲透至日常生活,同時吸引更多創作者投入聲音內容的製作,會是接下來市場觀察的重點。

資料來源:TechCrunchThe VergeWordPress.comXDA Developers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Podcas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