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華碩,「華碩品質,堅若磐石」的標語,最常被記得。鮮為人知的是,這家老字號的電腦品牌實際上已華麗轉身,跨入雲端產業。
華碩與旗下代工廠和碩,在2008年分家之後,便專注於品牌經營,直到2021年才又因為物聯網產品少量多樣的需求,砸下30億元蓋智慧工廠。對華碩來說,終端客戶的需求變化十分重要,而從硬體品牌轉進軟體服務,則是蛻變的初始。
2008年,華碩在全球建立自己的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業務,跳過經銷商直面消費者。華碩雲端總經理暨台灣智慧雲端總經理吳漢章指出,由於整個過程涵蓋了客服、維運團隊和伺服器建置等,讓當時的華碩累積了日後營運雲端產業的軟體經驗,「這也是我們後來能接手台灣杉二號的底氣。」
科技部給舞台攢實力,公私合夥組500人戰隊
「台灣杉二號」是原先科技部提出的超級電腦計畫,瞄準雲端人工智慧的發展,最後由華碩承接。當時華碩看中人工智慧和雲端是未來趨勢,便在約2017年安卓(Android)產品成熟後,著手提供實驗室和訓練,安排研發團隊重新學習人工智慧和雲端技術。吳漢章說,「當時其實不確定未來會如何,但從現在的結果來看,我認為布局得十分漂亮。」
在超級電腦建置成功後,華碩與政府後來以公私合夥(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與民營企業的合作模式)的方式簽訂合約,成立子公司台灣智慧雲端(簡稱台智雲),並由華碩持續營運台灣杉二號,同時接手與公部門合作時的研發團隊,獲得另一批生力軍。吳漢章透露,目前整個團隊規模約為500人。
穩掌超級電腦優勢,新加坡企業跨海「求援」
台智雲為台灣本土公有雲,獨立於Microsoft Azure、Google和Amazon Web Services(AWS)之外,主要針對人工智慧應用提供雲端服務。吳漢章指出, 這些應用雖然運用三巨頭也做得出來,「但速度就會比較慢,成本也比較高,可能會差到幾千萬元。」
吳漢章舉例,在台灣杉二號完成之前,公部門跑資料可能需要5個月,但用台智雲的超級電腦只要2天。吳漢章解釋,由於台智雲是專為人工智慧打造,頻寬較大,適合傳輸影像或基因資料等量體龐大的檔案。
不過,本土雲端代理業者指出,雖然台智雲機房落地台灣這點,在法規遵循或傳輸速度上,的確都是相當大的優勢,業者分析,隨著三巨頭機房正逐步進駐本土,加上現今的GPU效能不斷提升,同業仍存有機會,在幾年後趕上台智雲。
從沒有軟體產品到跨入雲端產業,一路走來也鍛鍊華碩不同的能力。吳漢章舉例,曾有新加坡保全公司找上台智雲,希望協助建置超級電腦,將一些機密的客戶資訊留在地端,部分上雲,透過混合雲的方式進行數位轉型。吳漢章說, 「他們繞了一圈,發現一般都只是給你伺服器,只有台智雲能從頭協助打造超級電腦。」
以人工智慧協助企業導入行銷科技的iKala,在今年5月時與IDC(國際數據資訊)合作發布《2022 產業雲端應用趨勢大調查》的報告中也指出,混合雲已是地端環境上雲的墊腳石,除架構上更靈活以外,也能滿足企業同時擁有地端和私有雲資料儲存的需求。
今年3月初,華碩宣布砸下5.4億元投資台智雲,以持續深耕高速運算,並布局物聯網。吳漢章表示,目前也已推出區塊鏈即服務(Blockchain as a Service, BaaS)的業務,讓供應商資訊上鏈,並透過記錄訂單修改的變動,作為人工智慧預測存貨的訓練依據。
責任編輯:傅珮晴、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