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立場)
繼今年5月LUNA幣與UST幣大崩盤,造成市值400億美元的Luna幣和186億美元的UST幣雙雙歸零,全球上百萬人求助無門,還造成韓國20萬人血本無歸,甚至有投資人絕望自殺;才過去不到半年的時間,果然又發生FTT幣崩跌超過85%,拖累比特幣、乙太幣大跌,收割一堆投資人,那麼到底FTT幣如何發行?這次的FTT幣崩跌又是怎麼回事?明明是買空賣空的龐氏騙局,監管機關到底還要裝傻到什麼時候?
什麼是「區塊鏈」與「智能合約」?FTT幣如何發行?
區塊就是存摺,區塊鏈就是存摺鏈(很多本存摺),因此區塊鏈只是存儲資料的「資料結構(Data structure)」而已,既然是儲存資料,為什麼只能儲存「交易記錄」,不能儲存「任何資料」呢?因此乙太坊(Ethereum)創辦人Vitalik Buterin創造了乙太坊區塊鏈,只要支付手續費就可以請乙太坊礦工記錄任何資料,一段文字、一張圖片、一個合約、一段程式都可以,我們稱為「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
舉例來說,我想要發行一種「知識幣」,但是目前知識幣大家沒聽過不值錢,因此我號召不了知識幣礦工替我記帳,那該怎麼辦呢?沒關係,只要支付手續費就可以請乙太坊礦工替我記帳,Alice把「知識幣」匯給Bob,這筆交易記錄在乙太幣礦工電腦的「乙太幣帳本」裡,最重要的是必須支付乙太幣做為礦工獎勵金,因此我必須花錢去買乙太幣,如此一來就可以增加乙太幣的流通,讓乙太幣成為大家共同流通使用的加密貨幣,乙太坊的創辦人很聰明吧!
同質化代幣(FT)與非同質化代幣(NFT)差別在哪裡?
由於每個人寫的加密貨幣程式都不相同,知識幣如何儲存在乙太幣帳本裡呢?因此乙太坊區塊鏈有特別的資料結構和標準規格必須遵守稱為「乙太坊開發者意見(ERC: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s)」,其中使用最廣的是ERC-20和ERC-721標準。
乙太坊開發者意見-20(ERC-20)
使用ERC-20標準發行的加密貨幣屬於「同質化代幣(FT:Fungible Token)」,意思是發行的每一枚貨幣都是「本質相同」可以替換的,就像我們使用的鈔票一樣,你手上的100元和我手上的100元雖然不是同一張紙,但是它們是等值的可以替換,就算我們交換了也沒差。一般的加密貨幣都是可以替換的,如果一個東西是可替換的,代表世界上存在跟它完全一樣的東西,例如:我的一枚乙太幣和你的一枚乙太幣是一樣的東西,對於貨幣,可替換其實是一個必要條件,不然怎麼流通呢?
乙太坊開發者意見-721(ERC-721)
使用ERC-721標準發行的加密貨幣屬於「非同質化代幣(NFT:Non Fungible Token)」,意思是發行的每一枚貨幣都是「本質不同」獨一無二的,如果一個東西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那它就是不可替換的,例如:推特執行長杜錫的首條推文、畢卡索的畫、馬斯克的照片。因此我們可以將杜錫的首條推文變成一段程式碼寫入智能合約,發行一枚非同質化代幣,由於乙太坊區塊鏈不可竄改,因此可以確保「這枚代幣」是獨一無二的,再把這個代幣的所有權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
如果使用ERC-20智能合約發行的話就變成一般的加密貨幣,通常發行數量較多,方便流通,例如:知識幣、FTT幣;如果使用ERC-721智能合約發行的話就變成非同質化代幣(NFT),通常發行數量較少,而且每一枚都不同,不是用來流通的,而是用來拍賣的,所以愈少愈有價值。
這整個故事的重點在:「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是使用區塊鏈發行,因為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竄改、可以信任,又稱為「信任機器(Trust machine)」,所以不論我寫什麼資料到智能合約都可以信任,因為FTT幣是使用區塊鏈發行,所以FTT幣可以信任。聽完這一段話你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是不是也以為這是真的?有沒有發現我像是詐騙集團?
如果還想不通這是什麼唬人的把戲,可以參考筆者稍早的文章:為什麼區塊鏈不等於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以信任?的文章討論。
FTX交易所使用ERC-20智能合約「中心化」發行FTT幣
2017年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成立加密貨幣交易公司Alameda Research,隨後成立FTX交易所,為了籌措資金在2019年推出「首次代幣發行(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項目,使用ERC-20規格發行「同質化代幣(FT)」,也就是撰寫一個智能合約發行3.5億枚FTT幣,同時把智能合約「去中心化」儲存在乙太坊區塊鏈的礦工電腦裡。而FTT幣的價格從2021年初的5美元,一路炒作到2021年9月最高80美元,短短半年內就漲了超過10倍。
許多人誤以為使用乙太坊或其他公有鏈的智能合約就滿足去中心化的條件,事實上乙太坊只是利用區塊鏈確保智能合約「不可竄改」而已,但是加密貨幣本身是經由單一組織或企業發行控制,並不具備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因此FTT幣其實是「中心化」的,和架設一台交易伺服器沒什麼兩樣,等於是FTX交易所自己印了3.5億枚代幣,預計出售其中1.75億枚洗成現金,而剩下的1.75億枚顆則保留做為儲備,等於拿左手的錢投資右手,買空賣空一場空。
如果這種經由單一組織或企業發行控制的加密貨幣也能稱為「去中心化」,那美元也是「去中心化」的,因為美元「分散」在全世界各地交易,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美元購買東西,不必經由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因此也是「去中心化」的「分散式金融」,聽到我這麼說,大家有沒有覺得我是個騙子?
大小騙子互相較勁,受害的卻是韭菜!
這次的FTT幣崩跌事件發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市占率大約64%,在2019年FTT幣推出時就是早期的投資者之一,手上持有大量的FTT幣,第二名的FTX交易所,也就是FFT幣的發行單位,市占率大約9.6%,兩間交易所互相競爭。
這個月初加密貨幣媒體《CoinDesk》獨家揭露Alameda Research的財務狀況不佳,也就是FTX交易所可能有財務危機,幣安交易所以此為由宣布拋售5.3億美元FTX交易所發行的FTT幣,消息一出導致投資人信心崩潰紛紛抛售FTT幣,造成FTT幣崩跌超過85%,後來傳出幣安交易所想要收購FTX交易所,但是經過一夜深思又決定放棄,不過此舉確實引發擠兌危機成功擊垮競爭對手,更拖累比特幣、乙太幣大跌,再次證明我之前說過的:大小騙子互相較勁,受害的卻是韭菜!
舊龐氏騙局是一個人騙一群人,新龐氏騙局是一群人唬所有人
一百年前的那場舊龐氏騙局是由美國義大利移民龐茲(Ponzi)在1919年開始策劃,成立空殼公司騙投資人向這個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然後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等於是上線拉下線,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那是中心化的「一個人騙一群人」,最後以失敗告終。
而如今的這場新龐氏騙局「加密貨幣」號稱是「去中心化」的,使用所謂的區塊鏈技術,利用電腦演算法把帳本分散儲存在全球許多礦工的電腦裡,包裝成創新的金融科技,再經由社群炒作擴大聲勢,拉高價格再倒給新投資者割韭菜,等於是上線拉下線,這個和一百年前的那場舊龐氏騙局最大的差別就是去中心化的「一群人唬所有人」而已!
宣講者不只到處宣講洗別人的腦,更進一步催眠自己,讓自己堅信這是創新的金融科技;更有趣的是,有些宣講者常常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講什麼?連「穩定幣」這種中心化的東西都可以說成去中心化來炒作,實在不確定是因為不了解所以講錯了?還是明明了解卻刻意誤導別有用心?
更重要的是,玩到連專業人士都想跳進來參一咖、撈一票;有趣的是,這場遊戲最後肯定沒有人會被判刑,因為它「去中心化」,警方要抓誰呀?所以我說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去中心化龐氏騙局,它成功的原因就是打著「去中心化」大旗,要是龐茲地下有知,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玩,恐怕只能捶心肝、怪自己腦筋不夠靈活了!
有些網友和我嗆聲:龐氏騙局的定義是保證獲利、利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向早期投資者支付利息,加密貨幣不符合這兩個條件所以不算龐氏騙局。在1919年的龐氏騙局的確是這個定義,但是後來經濟學家已經把所有「買空賣空上線拉下線的行為」都稱為龐氏騙局,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把比特幣稱為龐氏騙局3,許多經濟學家也把美國量化寬鬆(QE)稱為龐氏騙局,別忘了現在不是1919年,已經2022年了!
加密貨幣是龐氏騙局,那麼加密貨幣交易所又是什麼?
這一場龐氏騙局發展的順序就是一開始先做礦工,採礦得到加密貨幣之後就到別人的交易所洗成現金;但是用別人的交易所要付手續費,所以甘脆自己開交易所,不但能把自己採礦得到的加密貨幣洗成現金,還可以收別人交易的手續費;後來做大了甘脆自己建立一條區塊鏈發幣圈錢,講成白話文就是:替別人把假鈔洗成現金只賺手續費太慢了!甘脆自己印假鈔賺的比較快。
加密貨幣從頭到尾就是買空賣空的龐氏騙局,還是經由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認證過的龐氏騙局,重點是如何包裝讓大家相信這是金融創新、未來趨勢,方法很簡單,就是把龐氏騙局包裝成金融科技,用專有名詞唬弄監管機關與社會大眾,吸引投資人再割韭菜,那麼專門買賣龐氏騙局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又是什麼?這和1919年的龐茲(Ponzi)成立公司銷售子虛烏有的企業股票有什麼不同?
最荒唐的是監管機關竟然放任這種金融遊戲當作沒看到,隨便簽個什麼「自律公約」的文件,就可以不必核准進行金融交易,監管機關還要裝傻到什麼時候?套一句我朋友的話;偷拐搶騙沒人管,會不會太誇張?只因為聽說用了「分散式金融(DeFi)」與「區塊鏈(Blockchain)」是金融創新、未來趨勢?
更誇張的是這種新型態的詐騙集團竟然可以唬過軟銀願景基金、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這種專業投資人紛紛加入,大家都想趁這個機會參一咖、撈一票,甚至Alameda Research與FTX交易所還曾經大放厥詞要倒過來收購合法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與高盛?
如果真的讓詐騙集團收購合法企業,那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笑話,原來龐氏騙局成功的條件是「去中心化」大家一起玩,同時再結合「專有名詞」唬弄監管機關就可以眾志成城萬事可成。而目前許多人手上持有加密貨幣,不外乎就是坐等就地合法,只要持續給大家洗腦,上線持續拉愈多下線加入,就地合法的機率就愈高,就像違建多了主管機關也只能就地合法吧!
引發下一場金融海嘯的會是加密貨幣嗎?
現有的實體金融市場,所有的鈔票、股票、債券、基金都在巴菲特、比爾蓋茲這些老人家手裡,我們要怎麼樣才能玩得過這些老人家呢?最快的方法當然是建立一個虛擬金融市場,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所有實體金融市場的東西,在虛擬金融市場都可以再玩一次,實體金融市場有股票、融資、放空、期貨、選擇權;虛擬金融市場就有加密貨幣,當然也可以有融資、放空、期貨、選擇權。
加密貨幣這種暴漲暴跌的特性,正是金融業的財務專家們夢寐以求的炒作標的,目前已經上市的各種比特幣信託基金(GBTC)、乙太坊信託基金(ETHE)、比特幣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等只是前菜,接下來可以預期會有更多加幣貨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在實體金融市場上掛牌交易,就如同2008年引發金融海嘯的連動債一樣,包裝到最後連理專自己都不知道賣給投資人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2021年掛在市場上交易的加密貨幣超過20,000種,總市值超過2兆美元,比特幣佔大約40%,乙太幣佔大約20%,一天的交易量超過1,000億美元,加密貨幣交易所超過500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有更多區塊鏈新創公司打著「金融創新」的口號發行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把虛擬的加密貨幣與實體的金融市場連結,包裝到最後連理專自己都不知道賣給投資人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就如同2008年連動債的翻版。
所以引發下一場金融海嘯的會是加密貨幣嗎?我去年初就提出示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2022年初也發表相同的看法,結局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