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破紀錄解僱1.8萬人!矽谷已10萬人被炒,盤點科技巨頭裁員風暴
亞馬遜破紀錄解僱1.8萬人!矽谷已10萬人被炒,盤點科技巨頭裁員風暴

2023.1.5更新
新的一年,但是矽谷的裁員風暴還沒有結束!《華爾街日報》日前在報導中指出,身為矽谷電商龍頭的亞馬遜,繼去年大解僱萬人之後,裁員人數將會增加到超過 1.7 萬人。而就在4日,亞馬遜執行長賈西 (Andy Jassy) 宣布,擴大裁員規模至超過 1.8 萬人,可能是矽谷裁員潮以來,最激進的「精簡措施」。

矽谷正在迎來最寒冷的冬天,由於經濟不景氣,各大科技公司紛紛勒緊褲帶、撙節度日,Meta上波裁員11,000人,堪稱是目前最大規模裁員,還有哪些科技公司裁員,本文一次看。

以下為11.11報導

引領10年股市牛市與科技發展的科技巨頭,紛紛不敵今年的經濟難關,接連釋出裁員的消息。
本周Meta宣布裁員11,000人,被收購的Twitter毫不客氣地解雇員工並關閉辦公室,線上支付服務Stripe也裁員14%。今年稍早,科技產業的其他大企業,如Netflix、微軟、TikTok和甲骨文(Oracle)也被迫裁減人事成本。根據裁員資料統計平台layoffs.fyi的數據,2022年到目前為止,總共有超過106,000名科技產業職位被裁撤。

科技業裁員人數
圖/ 數位時代自製

以下將依時間倒敘,回顧近期宣布裁減人事成本的科技公司。

Meta:裁員約11,000人

Facebook母公司、元宇宙開發商Meta令人失望的第三季財報、以及不見起色的第四季預測,抹去了該公司四分之一的市值,並將其股價推至201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執行長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對虛擬世界的投入,也使該公司的虛擬實境實驗部門今年迄今損失94億美元。

Meta在疫情期間將員工人數擴大了約60%,但現在勢必調整規模。其旗下業務受到來自TikTok等競爭對手的競爭、線上廣告客戶的支出減緩,以及蘋果iOS隱私政策變化帶來的挑戰。

祖克伯在本周三公布裁員13%人數的消息,在給員工的一封信中道歉;那些失去工作的人將獲得16周的工資,每有一年資歷再多加2周,且包含6個月的健康保險。

祖克柏.jpeg
圖/ 網易科技

延伸閱讀:祖克柏面容憔悴,對Meta員工談話曝光:裁員是18年最艱難的決定

Twitter:裁員約3,700人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上月底以440億美元收購Twitter後不久,就裁減了大約3,700名Twitter員工,約占總人數一半。

在11月4日的一則貼文中,馬斯克表示自己「別無選擇」,只能解雇員工,並補充說他們獲得了3個月的遣散費。且馬斯克表示裁員之際,Twitter每天損失超過400萬美元。

今年第2季,也是Twitter上一次公布財報,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

馬斯克_推特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馬斯克裁完人後直喊:推特明年可能破產!下令所有人回辦公室上班

Lyft:裁員約700人

線上叫車服務Lyft在上周宣布裁員13%,即大約700個工作崗位。在給員工的一封信中,其執行長和總經理指出,「明年某個時候將可能出現衰退」以及相關保險成本上升。

至於被裁除的職員,Lyft承諾提供10周的工資、到明年4月底的醫療保險、在11月20日前加速股權歸屬,和提供求職協助。他們補充說,在Lyft工作超過4年的職員將獲得額外的4個星期的工資。

Lyft
圖/ shutterstock

Stripe:裁員約1,100人

線上支付巨頭Stripe上周解雇了大約14%的員工,總計約1,100名員工。執行長在給員工的備忘錄中寫道,由於通脹上升、經濟衰退迫在眉睫,以及利率上升、能源衝擊、投資預算緊縮和資金稀少等因素,裁員是必要的。

因此,他表示,「2022年代表了不同經濟環境的開始。」

Stripe 表示,它將為所有離職員工支付14週的遣散費,任期較長的員工將支付更多。他們也補助了相當於六個月的醫療保險費的現金等價物。

Stripe去年的估值為950億美元,據報導,其內部估值在7月份已降至740億美元。

Stripe
圖/ 截圖自Twitter

Coinbase:裁員約1,100人

今年6月,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宣布削減18%的全職工作崗位,相當於裁除約1,100個職位。其執行長指出,由於在疫情間的牛市成長過快,現在已需要開始管理成本。

Coinbase在去年上市,股價隨加密貨幣漲幅,而今年已經損失了80%的價值。

被解雇的職員至少獲得14周的遣散費,超過一年的工作資歷將給予每年額外2周的遣散費。根據該公司的公告,這些員工美國也可以獲取4個月的COBRA健康保險,或4個月的全球心理健康支持。

Coinbase
圖/ Shutterstock

Netflix:裁員約450人

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在今年共宣布兩輪裁員。在其報告十年來首次訂戶流失後,Netflix於5月裁員150人。6月底宣布再裁員300人。

該公司在給員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雖然我們將持續對業務進行大量投資,但我們做出了這些調整,讓成本隨著收入減緩成長而增長。」

Netflix的股價今年下跌了53%。

微軟(Microsoft):裁員約1,000人以下

10月,微軟確認解雇了不到1%的員工。根據Axios的一份報告,引用不願具名的人士,表示此次裁員影響了不到1000人。

此裁員消息是在微軟公布了本年度第3季的財報、顯示5年多來最小的收入成長率之後公布的。

MICROSOFT.jpg
圖/ maxpixel

Snap:裁員1,000多人

8月下旬,社群平台Snapchat母公司Snap Inc宣布裁員20%,約等於1,000多名員工。其執行長在一份備忘錄中告訴員工,公司需要重組業務以應對財務難關。

他表示,該公司目前的第三季收入僅有8%年度增長率,「遠低於我們今年早些時候的預期」。

今年以來,Snap的市值縮水了80%。

延伸閱讀:【圖解】矽谷人才大搬風!10萬人被炒沒在怕?這3個領域最搶手

資料來源:CNBClayoffs.fyi

責任編輯:林美欣

2: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2548/elon-musk-letter-t
o-twitter

關鍵字: #裁員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助你高效升級專業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 Digital MBA 為專業人士打造高效進修路徑
助你高效升級專業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 Digital MBA 為專業人士打造高效進修路徑

星期六早上9點,一位科技公司的策略長在家中啟動筆電,準備參加香港科技大學的線上直播課程。這是他報讀線上MBA課程後的第6週,平常全力投入公司業務、晚上與假日則用於進修科技與商業管理等相關議題,在緊湊的生活中,持續充實知識、拓展視野。

這位策略長並非特例,而是全球許多專業人士的縮影。根據多項國際調查,線上MBA課程的報名人數近年持續攀升,也有越來越多學校加入線上MBA的行列。線上MBA,不再是疫情期間的權宜方案,而是兼顧效率與彈性的理想進修模式。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 (Part-time Hybrid Mode) ,早在數年前便瞄準此趨勢,率先推出亞洲首個數位MBA課程(以下簡稱DiMBA),結合國際師資、混合式學習模式與沉浸式學習課程,為新世代管理人才量身打造職場升級的最佳路徑。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商學院大樓。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港科大 MBA 連續2年勇奪亞太第一寶座

提及港科大,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全英語教學環境、國際化師資和多元學生背景,尤其在科技創新與商業管理兩大領域,更是具備深厚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公佈的「2025大學影響力排名」報告中,港科大再次蟬聯全球第19名,持續引領亞太區高等教育發展。

港科大不只整體表現備受肯定,MBA課程更是表現亮眼,其以「培養立足亞洲、放眼世界的領導人才」為課程使命,致力於協助商業菁英養成全球視野與在地洞察力,因而深受業界領袖與學生的一致肯定。不僅超過14年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香港第一,在《彭博商業週刊》全球最佳商學院MBA排名中,更連續2年抱走亞太區第一名的殊榮,成為想要提升商業領導力與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士進修首選。

這樣的聲譽和實力,也清楚體現在學員背景多元化上。根據港科大統計,DiMBA課程的前三屆學員來自美國、加拿大、台灣、新加坡、日本及韓國等20幾個國家,涵蓋製藥、區塊鏈、投資銀行、旅遊、零售等多元產業背景,並服務於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包括萬事達卡(Mastercard)、花旗(Citi)、摩根大通(JP Morgan)、滙豐(HSBC)、中國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國際)、騰訊控股、迪奧(Christian Dior)、國泰航空 、 UNIQLO(優衣庫) 等。

那麼,為什麼港科大DiMBA課程能夠吸引眾多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中高階專業管理人才?關鍵就在以下5大課程特色。

特色1、全球頂尖師資陣容
港科大DiMBA課程的師資團隊橫跨全球25個國家,且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經驗。除了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紐約大學、UCLA等全球知名院校的知名學者外,更不乏曾任職於跨國企業的業界領袖,將第一線的管理經驗與洞察帶入課堂,讓學員得以融合理論與實務,拓展全球視野。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實體授課現場。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特色2、彈性教學模式,兼顧工作與學業
港科大DiMBA的課內容涵蓋完整的商業核心知識及多元選修課程,學員可依據個人興趣與職涯規劃,深入探索AI人工智慧、區塊鏈、ESG永續發展等最新商業趨勢,培養跨領域競爭力。

至於教學模式則依課程內容彈性設計。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課程,採用「50%預錄影片+50%線上直播」的混合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先觀看預錄影片、研究真實商業案例,並在之後的直播課程中,與來自各地的同儕討論和交流。講述溝通和領導等關鍵軟技能,或是以案例研究為核心的課程,完全以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教學品質,讓學員可依照個人步調安排進度,在不影響工作與生活的前提下靈活學習。

特色3、台港往返方便快速,輕鬆重溫校園生活
雖然課程大都可以線上完成,但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安排,參加實體課程,體驗校園生活。往返香港與台灣的單程交通時間不到兩個小時,因此,學生可以輕鬆前往港科大體驗世界一流的先進設備,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菁英進行面對面互動交流,使MBA之旅更加豐富。

特色4、全球沉浸式學習,拓展國際視野與實戰力
為提昇學習成效並強化國際競爭力,港科大DiMBA課程特別設計全球沉浸式學習(Global Immersion Week)活動,並與英美等眾多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與世界級師資近距離交流,及親訪Amazon、華納兄弟等全球頂尖企業,近距離了解實務運作與創新策略。

整體內容涵蓋三大學習面向,第一:動態工作坊,由國際頂尖師資引導的互動式課程,深入探討科技、創新與創業等關鍵議題;第二:企業參訪,深入知名企業實地觀摩,瞭解其營運模式與最佳實務操作邏輯;第三:文化體驗,透過導覽與各式活動,理解當地文化、歷史與商業生態,從生活視角理解市場脈動。

對學員來說,參與全球沉浸式學習活動可以獲得2大助益:一是與全球業界領袖、校友及同儕深度交流,建立國際人脈;二是透過與國際教授和領導者的對話汲取經驗,不僅有助於提升領導力與決策力,也能帶回具體可行的創新構想,推動組織轉型與業務成長。

香港科技大學MBA
DiMBA學生到UCLA美國參與海外交流。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MBA
DiMBA學生到UCLA美國參與海外交流。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特色五、激發創新與提昇領導力,港科大DiMBA成職場最佳跳板
港科大DiMBA課程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也能彈性提升管理視野與國際競爭力。為鼓勵多元背景的優秀人才加入,港科大更設立多元種類的獎學金制度,包含任職於商業科技創新領域、社會與公共服務產業、對企業有重要貢獻、或具女性領導者身份等優秀的申請者,提供專屬獎學金的支持。

對於渴望在職涯中精進自我、擴展人脈、掌握未來趨勢的中高階人才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兼具效率與深度的進修旅程,更是一個放眼國際、重塑個人競爭力的最佳跳板。

台灣豪敏有線公司執行長趙蔓𡩋 (DiMBA 2023級)認為,港科大DiMBA課程靈活而嚴謹的設計,讓職場人士能夠跨領域學習到有價值的知識,再加上同學們的背景多元又專業,使得課堂討論經常出現大膽、打破傳統的視角,有助於思維的轉變和激發創新潛能。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校友:趙蔓𡩋。
圖/ 香港科技大學

曾在中華區微軟工作的台灣菁英黃開宇 (DiMBA 2021級),在加入港科大DiMBA 課程時,已有20年以上的工程師、產品經理等工作經驗,為了提高商業視野和策略思維及加深領導技能,選擇就讀港科大MBA,並將課程中學到的最新商業技術和知識,與自身原有知識和技術結合,不僅讓自己的思考方式更多元、更懂得如何發揮創造力,在領導能力上也更上一層樓,從而更有信心去迎接未來更多工作上的挑戰。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校友:黃開宇。
圖/ 香港科技大學

港科大DiMBA第三輪招生將在今年8月27日(三)截止 ,現在報名,明年2月就可以開課,把握機會開啟知識升級之旅!
或參加 8月5日(二)在台北晶華酒店舉辦全球現場諮詢活動 ,您也可以花30分鐘與招生團隊會面,深入了解港科大MBA課程,實現職涯夢想,就趁現在!

港科大DiMBA課程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也能彈性性提升管理視野與國際競爭力。主修課程可以線上完成,但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安排,參加實體在港選修課,體驗校園生活。 DiMBA課程特別設計全球沉浸式學習(Global Immersion Week)活動,並與英美等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與世界級師資近距離交流,親訪全球頂尖企業,近距離了解實務運作與創新策略。

了解更多:立即申請港科大DiMBA課程
8/5(二)港科大全球現場諮詢在台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