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靈藥退燒?消費者荷包緊閉,阿里巴巴、京東都首度保密業績
雙11靈藥退燒?消費者荷包緊閉,阿里巴巴、京東都首度保密業績
2022.11.18 | 新零售

今(2022)年的雙11購物節落幕,但中國大企業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與京東集團(JD)卻未如往常公開該活動的銷售額,除了受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外,也和中國對科技業日益增加的監管政策有關。

雙11購物節(又稱光棍節)於每年11月11日舉行,並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購物節之一,其規模和成長速度幾乎和美國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與網路星期一(Cyber Monday)不相上下。長期以來,分析師將雙11的銷售額視為衡量中國經濟和中國最大電商平台營運狀況的重要指標。

雙11購物節由阿里巴巴在2009年創立,緣起於大學校園中「以單身為榮」的精神,轉變為一個大型購物節慶。過去阿里巴巴還會舉辦盛大的晚會,邀請世界各地的明星前來演出,但這種節日氣氛到了今年早已消失無蹤,而阿里巴巴與京東兩大集團似乎已經決定不按往例公開本次的購物節銷售成果。

天貓雙11GMV2684億人民幣
過去中國電商平台都會公開活動的銷售額,圖為2019年天貓於雙11檔期的單日交易總額。
圖/ 程倚華攝影

購物節銷售額成長趨緩,電商平台以經營客戶忠誠度為重心

阿里巴巴僅透過新聞稿表示,雖然受到市場環境影響和新冠病毒的影響,不過活動期間仍吸引了超過3億的消費者收看直播,物流部門也交付了超過1.2億個包裹。該公司今年11月份的總成交金額(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則與去年同期差不多,大約成長了8.45%,並創下約845億美元的成交紀錄,不過這卻也是2009年以來阿里巴巴首次的個位數成長率。

京東採取的策略則是將購物節的時間延長為11天,創造了近2000萬種促銷優惠,最暢銷的產品為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洗衣機和冰箱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其中有超過6成為年齡35歲以下的消費者。

除了後疫情時代的經濟不景氣以外,中國當局所採取的封鎖和清零政策也大大影響民間消費力,再加上政府對科技巨頭所施加的監管壓力,使中國消費者的疲軟消費情緒延續下去,甚至在雙11開始前,分析師對今年的銷售成果也抱著較為悲觀的態度。

今年中國雙11的買氣不如以往的主要原因,主要在於競爭激烈和消費者信心下降,研究公司Forrester的首席分析師Xiaofeng Wang表示,這些公司也清楚,每年保持高成長率並非長久之計,因此比起創造驚人的銷售額,電商平台更專注於經營客戶體驗和客戶忠誠度的營運模式。

根據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的調查,那些去年參與過雙11購物節的受訪者有34%計畫減少支出,只有24%表示他們會比2021年花費更多在購物上。統計資料也顯示9月份的中國零售銷售額僅成長2.5%,又比8月份的5.4%少了一些,可見消費不斷退縮。不過貝恩公司的香港合夥人James Yang認為,雖然很難避免銷售額下降,但不代表這是負面的,反而可能發展為一個消費者基礎更穩健的成熟市場。

參考資料:BloombergCNN Business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