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鴻海撐住讓台灣安於現狀?矽谷創投教父鼓勵新創:失敗再失敗才能成功
台積電、鴻海撐住讓台灣安於現狀?矽谷創投教父鼓勵新創:失敗再失敗才能成功

亞洲最大的新創展會、2022 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登場!面對全球經濟下行、景氣循環降臨、創新科技產業動盪之際,今年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以「The New Paths for Disrupters」為主題,在展會中呈現經濟變動、技術革新與趨勢衝擊之下的台灣新創能量。

今年矽谷傳奇創投Tim Draper更親臨現場,並有來自17個地區、近50間國際新創團隊實體參展,《數位時代》將帶來第一手的現場觀察。

在「矽谷創投教父」Tim Draper的眼中,當今的台灣新創生態環境擁有哪些優勢,以及必須面對甚麼樣的考驗?

在今(17)天舉行的「2022 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Tim Draper以重量級講者的身分出席,除了與台下的觀眾分享投資經驗,也期許台灣新創生態圈能夠保持「自由」。

自由之地,足以激發創新創業能量

「我是第1位在中國投資的矽谷創投,最後找到了百度(Baidu),原本一切都很美好。」這是曾經發生在Tim Draper身上的事。「我把更多的錢帶進中國,我相信價格將達到每股12美元,結果第一天就漲到了每股128美元。」

當時華爾街的所有人,以及幾乎全世界的每位創投都關注到中國這座金礦,並且先後搭上飛往中國的航班,希望找尋好的投資機會,這也讓中國創投市場出現前所未見的熱潮。

「原本鄧小平開放大陸市場,每年經濟成長7~10%;但突然間,習主席(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收緊對外的經濟策略。」Tim Draper回憶道,起初他的應對策略是以不變應萬變,想像一切都會慢慢好轉。

萬萬沒想到,他所投資的企業開始被當地政府罰款,甚至收到來自警察的威脅,如何才能解決?

「對方說,如果以1/5的價值將公司賣給政府,那麼就不會再被罰款。」聽完這個消息以後,Tim Draper自此明白了中國政府的態度,於是決定撤資中國,「結果它們凍結了我所有進入中國的資金,我們試圖把錢取回來,但沒有成功。」

Tim Draper表示,他對此感到相當困惑,並且思考那些偉大的中國企業家都到哪裡去了?當一手扶持的新創公司逐漸成長,變成價值10億美元(甚至更多)的超大型企業,中國政府就會伸手干預,或者打倒,而這一切都是悄然無息地進行著。

「中國不再是我想投資的地方。」Tim Draper認為,台灣,雖然存在不安定的外在軍事威脅,但這裡是可貴的自由之地,足以激發創新創業的思維與能量。以投資人的眼光來看,「沒有理由認為這些(軍事)威脅會影響投資、減緩創業活動。」

台灣發展新創的關鍵:不要安於現況,去怪異、去瘋狂

「台灣在過去有點安於現況,因為有台積電和鴻海,就認為這足以支持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Tim Draper評論,針對台灣目前的新創生態環境,他還沒有看見太多成功的商業模式,而台灣各界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Tim Draper表示:「台灣是很美的地方,人民受到很好的教育,你們所需要的是信任彼此、嘗試錯誤,直到取得成功。」他以自身創立的德雷珀大學(Draper University)為例,其鼓勵學員擁有失敗的自由,因為「失敗、失敗,再失敗,才能成功」,這也正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家必須具備的心態。

此外,企業家需要「自由」,這是Tim Draper今天多次強調的重點。

「企業家必須動態地暴露在外面世界,嘗試不同東西,或許會感到尷尬,但依然做那些怪異、瘋狂的事情。」Tim Draper說道,從中國遷出的人才,接下來可能到新加坡,也可能抵達台灣,這是美好且值得期待的趨勢。

最後,這位矽谷創投人送給台灣新創生態環境一段祝福,「你們一定能開創出非凡的成就,而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彼此互相信任、信任在你身邊的人。」

Tim Draper
Tim Draper說,企業家必須給自己機會去嘗試任何新的事物,以及不斷思考如何創新。
圖/ 侯俊偉攝影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 智慧代理人時代來臨!三大導入階段, AI 落地企業不卡關
AI 智慧代理人時代來臨!三大導入階段, AI 落地企業不卡關

生成式 AI 帶動企業數位轉型浪潮持續升溫,各界不再滿足單一任務型的 AI 應用,而是期盼 AI 能真正成為具備主動決策與多工能力的「智慧代理人」(Agentic AI),在最少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主推進工作流程、完成複雜任務。

但企業導入AI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對AI有正確認識,並制訂循序漸進的導入流程,才能真正發揮AI功效。在2025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中,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提出三大導入關鍵階段,深入剖析企業如何從概念驗證(PoC)階段,逐步推進到實際上線(Production),並分享實務經驗與觀察。

延伸閱讀:生成式AI可以怎麼用?cacaFly現身說法,助企業應用GCP服務智慧轉型

解鎖 Agentic AI,企業邁向多任務智慧代理

「很多公司會問,One AI 要做什麼事?但實際上,若要讓 AI 回答公司內部政策或新法條的相關問題,僅靠基礎模型並不足夠。」吳振和指出,要讓 AI 真正成為能「做事」的智慧代理人,前提是它必須理解企業內部的脈絡與知識,並即時掌握外部變動的資訊。

企業必須先釐清內部規範是否與最新法規相符,這意味著系統必須具備持續爬取與解析最新資料的能力。為此,企業必須先截取與整理內容,再建構成專屬的知識庫(Knowledge Base),確保資料品質達到可用標準後,再透過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技術,使 AI 能夠即時動態查詢並生成符合企業語境的回答。

延伸閱讀:從資料清洗到 RAG,大型語言模型的必需品,做出專屬企業的 AI 知識庫!

吳振和強調,這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從資料蒐集、品質控管、知識庫建構到生成應用,每一環節都息息相關,任何一處鬆動都會影響最終產出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
圖/ cacaFly

破除「一次到位」迷思,從驗證到落地的三大關鍵階段

許多企業對 AI 寄予厚望,因此常將 PoC 視為年度計畫的重點,希望能「一次到位」做出具體成果。但吳振和提醒,若缺乏清楚的系統工程思維,PoC 容易淪為「概念展示」,難以真正走入組織的日常營運。

他將導入 Agentic 系統工程的歷程,分為三個關鍵階段:

1.第一階段:可行性評估(Feasibility Study)
企業必須在投入資源前,先明確界定「最需要被 AI 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並進一步設計可量化的驗證指標。這不僅包括評估技術實作的可行性,更要從商業目標出發,釐清導入 AI 的具體使用情境、預期成效與風險邊界,如此才能確保後續模型選型與資料蒐集方向正確對齊業務需求。

2.第二階段:系統設計與驗證(Design & PoC)
在確定導入方向後,必須規劃清楚資料蒐集與整理流程,確保知識庫的內容具備正確性、完整性與時效性。吳振和特別強調,這個階段不能只追求展示效果,而應以「產品化思維」來構築 PoC,使其具備可擴充性、可維護性及安全性,才能為後續上線打下基礎。

3.第三階段:產品化與營運(Production & Operation)
當 PoC 驗證完成後,進入正式上線階段,挑戰也隨之而來。除了需要整合企業內部系統與流程,還必須建立持續監控與維運機制,確保模型表現隨時間演進不會劣化,並能快速回應法規變動或資料更新的需求。吳振和指出,這往往是最容易被低估、但也是最考驗企業組織能力的關鍵環節。

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
圖/ cacaFly

建立模型優化根基,打造高品質的黃金資料集

吳振和特別強調,要讓 Agentic 系統工程真正發揮效益,企業必須先建立一套高品質的「黃金資料集」(Golden Dataset),作為模型評估與優化根基。他指出,黃金資料集的價值在於能為模型選擇與前測提供客觀依據,讓團隊能針對不同任務挑選最適合的模型,避免導入初期就誤踩方向。

同時,黃金資料集也能協助團隊辨識模型的常見錯誤與脆弱點,進而快速回應「模型飄移」(Model Drift)的風險。吳振和說明,所謂模型飄移,指的是即使模型本身未經改版,效能也可能隨著環境與資料變動而突然下降,導致原本表現良好的模型出現偏差。透過持續比對模型預測與黃金資料集結果,團隊才能即時察覺效能衰退,並進行迭代更新,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作。

從小規模應用起步,漸進擴展至核心業務

吳振和分享,在實際輔導企業導入 AI 的經驗中,最常見的挑戰來自於「期待落差」。許多企業誤認為概念驗證(PoC)階段即可呈現完整的產品原型,然而實際情況顯示,若企業未能建立完善的資料架構與流程基礎設施,即使短期內展現亮眼成效,也難以確保長期營運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也因此他建議企業在規劃 AI 導入時,應採取漸進式策略,從小規模應用場景著手,逐步擴展至核心業務領域。企業應將 PoC 定位為整體產品開發生命週期的重要環節,而非獨立的一次性專案。

AI 的導入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企業組織文化與決策流程的轉型工程。唯有從資料治理、流程優化到人才培訓同步布局,才能確保 AI 能在企業內部真正「落地生根」,創造長期商業價值,成為真正的智慧代理人。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