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一場疫情帶動了元宇宙(metaverse)、線上演唱會、居家辦公(WFH)等趨勢崛起,正當大家以為「電商」理所當然會成為消費者主要購物管道時,實體零售人潮已經強勢回歸。
《彭博社》在報導中,引用一份美國前10大零售連鎖店的研究報告,指出今年1~8月實體店面來客數較2019年同期成長2.7%;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指出,2021年全美開張店家多於關閉店家,是1995年來首見。
線下活動的不可取代之處,就是「體驗」。
回歸實體社交,打造線下「體驗」成競爭關鍵
音樂娛樂產業也有零售業有同樣現象,南韓女團BLACKPINK疫情間舉行首場線上演唱會《The Show》,吸引高達28萬觀眾付費觀看;「防彈少年團」(BTS)線上演唱會 「bangbangcon the live」,更以75萬6600多同時在線人數,創下「最多觀衆觀看的線上演唱會」金氏世界紀錄。數字很驚人,但似乎並不能拍板定案一切會往線上走。
解封後人們依然渴望實體社交、現場演出,近日蔡依林世界巡迴演唱會一連6場台北小巨蛋門票在KKTIX開賣,6萬6千張門票於6分鐘內秒殺售罄,即便虛擬演場會技術發展日益成熟,實體的魅力依舊強大。
正因為人有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線上演出只能滿足視覺、聽覺,但到了Live House聽樂團演出,可以感受現場的氣味、額頭上的汗水以及音響的震波,甚至與音樂人一起合唱,五感交織在一起可以刺激產生更多的腦嗎啡,這也是目前元宇宙演出還做不到的體驗。
當然也有不少「線上比線下做得更好」的事情,例如線上教育與宗教佈道,這類一對多的資訊傳播活動。線上上課時,聽不清楚的段落可以暫停回放、不懂的概念可以查詢其他學生的發問紀錄或資料,都比現場聽課更有效率。
線上解決不了的問題是「體驗」、「互動」,例如購買精品服飾需要試穿、買車需要試駕、健身需要教練指導;到學校上課除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體驗群體生活社會化的過程,或是老師能針對個別學生問題做額外指導。
即便經過2年多的疫情,實體仍有其不可取代性,更加凸顯了品牌打造線下「體驗」的重要。
我記得小時候去百貨商場時,餐飲所佔的樓層、櫃位沒有現在多,現在幾乎所有的百貨、Outlet,餐飲都佔了很大比例,這就是零售商場經營「體驗」的一種策略,逛街的目的不在於一定要買東西,而是讓逛街本身成為一種娛樂與體驗,並瞄準人們渴望被服務的心理,拉開外送與餐廳用餐的差異性。
體驗的進階版:用NFT發徽章,打造共感經濟的重要性
甚至光有體驗已經不夠,品牌必須進一步打造「共感經濟」。要打造的共感,是必須讓你的客戶由下而上(Bottom Up)自發性的形成社群、品牌認同。
比方說 Red Bull 舉辦飛行日(Red Bull Flugtag),透過實體活動把觀眾變成粉絲,現場看到和自己一樣懷抱飛行夢想的人,互相激勵發揮創意,藉由互動連結成社群,經由活動產生共感,讓好感形象提升到品牌認同。
或者像是,許多南韓歌手每天都會定期在Discord上開直播,詢問粉絲簡單的問題,如:「綠色或紅色?」當歌迷都搞不清楚狀況時,5分鐘後歌手穿著綠色衣服現身直播,這會讓粉絲有更度參與感。另外,歌手在演唱會邀請所有歌迷一起演唱,也是創造共感常見的方法。
音樂人要打造共感經濟,將線上與線下場景串聯是關鍵,會買票聽演唱會的,都是忠誠度較高的粉絲,但絕大多數的主辦方,並不知道買票的這群人是誰,沒有聯繫資料,下一次要舉辦活動行銷時,就無法直接找到這群忠誠粉絲。
蔡依林、張惠妹這類場場秒殺的天后,或許比較不會碰到這類問題,但對大部分的歌手,必須想辦法將線下購票的粉絲資料,串聯回線上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才有機會持續擴大粉絲數量。
在國外已經出現POAP概念,意思是(出席證明協議),這是一種用區塊鏈紀錄生活經驗的徽章,活動主辦方將NFT(非同質化代幣)做成徽章發給活動的參加者,以此證明實際參與過活動。
主辦方可以透過NFT上的參與紀錄,進一步將徽章分級,概念上類似航空公司、連鎖飯店的銀卡、金卡、鑽石卡分級,可以非常清楚知道客戶輪廓、貢獻度,再依照會員等級給予不同的福利回饋,如此一來可以建立客戶的認同,同時做到精準的溝通行銷。
共感經濟不是只有大品牌能做,在我看來這種方法也適合樂團,從線下演出建立鐵粉的參與感,再將這群人導引回線上成為會員,於社群上建立高頻率、大量的互動。
疫情解封後的時代,對所有品牌來說,實體體驗越來越重要,而共感經濟則是競爭勝出的關鍵。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