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台灣選舉都會出現『做票』的假訊息,重點不是A黨攻擊B黨,更大的危害是,如果這樣的影響持續擴大,人民會不願意相信民主制度(投票)。」IORG共同主持人王希(首圖右)說。
假訊息、假新聞、不實訊息——又或者可以稱為資訊操弄——會影響民主也不是空穴來風,歐盟旗下的歐洲執行委員會在2020年發布的「歐洲民主行動計畫」(European Democracy Action Plan)就提到,不實訊息(disinformation)是首要的重點工作項目。
成立於2019年的IORG以強化台灣資訊環境、打擊資訊操弄為目標,由新聞媒體工作者、社會科學家、資料工程師、社會運動者組成。但是,比起大聲疾呼消滅野火燒不盡的假訊息來源,IORG認為,解方在於對於假訊息的清楚定義。
打擊假訊息的基礎:先從3個層面定義「資訊操弄」
「用假訊息、假新聞來定義不夠精確,有些東西不只是新聞,也不一定通篇是假的,我們認為『資訊操弄』是比較完整涵蓋現況。」王希說。
而根據IORG的研究,從3個層面定義資訊操弄:
- 訊息的來源是否具體。
- 事實內容是什麼。
- 是否有正確的推理過程。
為什麼給「資訊操弄」清楚的定義這麽重要?因為資訊操弄的源頭殺不盡,也永遠追不完,只能從人民的媒體識讀、資訊判讀與教育層面下手。
舉例來說,根據媒體《報導者》於2019年的「打不死的內容農場」相關報導,內容農場「密訊」的內容不實,一度遭到Facebook禁止轉貼相關網域,卻僅是換個網域就重新復活,並在剛結束的2022年市長、議員選舉中再次發威,根據IORG爬梳所有有關候選人討論的貼文中,密訊的內容被轉貼量排名第2。
只要仍有人有意為之,資訊操弄就會源源不絕地重生,但如果要從教育面下手,IORG也實際接觸了國高中的教師,「對老師來說,媒體識讀或是資訊判讀是很新的議題,他們想教也不知道怎麼教,但這是打地基的事情,不做不行。」王希說。
所以IORG先給予資訊操弄定義,並攜手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Cofacts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李比鄰、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陳璽尹等人,出版了《資訊判讀力》一書,內含訊息可信度評量,用步驟化的方式拆解、查證、推論訊息的可信度。讓判斷訊息的真真假假,有了系統化的辨別與教學方式。
另外,對資訊操弄有清楚的定義,也有助於不同立場的民眾「對話」。
「以選舉來說,大家只要意見不同,就是一句『你認知作戰』、『你是側翼』,根本沒有對話的空間。如果民眾都不對話,對民主也是一種傷害,用錯誤的理解互相攻擊與批評。」IORG共同主持人游知澔(首圖左)說。而當資訊操弄有了定義,大家就機會按照3個層面討論,增加對話的可能性。
攸關民主抵禦威脅狀況,國際智庫密切關注台灣
總結來說,IORG認為要讓資訊操弄的傷害降低,只有研究、教育與對話3條路,而且必須共同推進。上述的內容偏向教育與研究,IORG則也積極提出相關且基於資料科學的研究。
舉例來說,2020年IORG在全台灣舉辦了68場資訊判讀工作坊,超過1,700人參加、回收了超過1,500份問卷,用以分析資訊操弄的影響。2021年,IORG的研究員也與時任中正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王銘宏合著學術論文,提出將大量訊息有效率分群的演算法,於11月獲國際期刊JMIR Medical Informatics錄取發表。
在本週末IORG也舉辦了《民主韌性論壇》,彙集了多個領域學者、專業工作者、公民社會各界意見,共同討論從台灣到烏克蘭,世界各國的民主正受到挑戰的狀況,包含近年台灣選舉受到境外干預和國內社會分化的影響。
游知澔也透露,特別是在裴洛西來台、烏俄戰爭、中台情勢等國際事件持續發生時,也讓海內外的智庫跟IORG有更密切地合作,想了解台灣對於資訊操弄的解方,也許用以規劃未來的戰略方向。
而IORG會持續以研究、教育、對話3個大方向前進,「我們要做的事情,從來都不是要大家讀過10篇論文才能討論國際情勢、討論選舉,而是看到任何的訊息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你要相信什麼論述都可以,但要知道你相信了些什麼。」王希說,沒有說的是,唯有如此,才能幫民主建立起防護,抵禦無所不在的資訊操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