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雞蛋不放同個籃子!為何說台積電德國設廠是「不得不」之舉?
【觀點】雞蛋不放同個籃子!為何說台積電德國設廠是「不得不」之舉?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對國際性品牌大公司而言,「全球化」是公司不可或缺要素,唯有在全球各主要地區、國家設立分公司或據點,方能將公司產品行銷到全世界。

對製造業的公司而言,若是沒有自有品牌,「全球化」的必要性,就沒有那麼重要。以代工起家的製造業,不論是傳統產業或電子業,工廠的設置地區,通常會以製造成本為考量,製造業公司會將工廠設在營運成本最低的地區。

factory
圖/ https://images.unsplash.com/photo-1590496794008-38

製造廠設立的地點是「逐成本而居」,除此之外稅賦也是考量因素之一,工廠設置地點稅賦多寡,以及從工廠出口到客戶所指定地點的關稅,也是考量重點,然而這都不出「成本」的範疇。

因此以全球為範疇的供應鏈,長久以來皆是「集中化」的「長鏈」,也就是說製造地點集中在製造成本低廉的地區,然後出口到全球各地區。亞洲很多國家成本低、物價平穩、人民勤奮,成為製造業設廠的首選。

過去30年半導體業的發展也是逐成本而居

高科技產業也是同樣的思維,以半導體業為例,美國發明半導體,因此半導體產業萌芽期,美國有最多的半導體製造工廠。歐洲科學基礎雄厚,很快也接在美國之後,開始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歐洲的大公司(如飛利浦、西門子等)開始介入半導體產業,建立半導體工廠。

亞洲方面,早期日本工業領先亞洲各國,因此最早引進半導體技術,在日本發展半導體產業。台灣與韓國在國家策略的擘畫下,半導體產業是從勞力密集產業升級到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重要產業,隨日本之後,逐漸茁壯。

從歷史軌跡來看,1990年歐洲半導體產能,以44%的占比,居全球第一,美國緊跟在後以37%的產能占比,居全球第二。日本全球半導體產能占比達19%居全球第三。歐、美、日是當時半導體產業的三大寡頭。

Infineon-Site-Villach
英飛凌今正式啟動位於奧地利菲拉赫的 12 吋薄晶圓。
圖/ Infineon

200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樣貌有大幅的改變,台灣、韓國崛起,中國也開始冒出。以全球半導體產能占比來看,歐洲以24%居全球第一,後起之秀台灣以22%占比,居全球第二。美國以19%占比,居全球第三。日本以17%占比,居全球第四。韓國以13%占比,居全球第五。中國以2%占比,居全球第六。

台灣能在2000年在半導體產能躍居全球第二,主要是拜1990年代,大舉投入DRAM產業,蓋很多座8吋晶圓廠,以及台積電、聯電競相擴增產能之故。

2010年,全球半導體產能占比,又有另一番風貌。台灣以22%占比,居全球第一。日本以18%占比居全球第二。韓國以15%占比,居全球第三。歐洲與美國的占比皆為13%,並列全球第四。中國以11%占比居全球第六。

2020年,全球半導體產能占比,台灣仍以22%占比,居全球第一。韓國因三星電子、SK海力士大舉擴充產能,產能占比上升到21%,以些微差距落在台灣之後,居全球第二。中國在政府積極扶持下,大舉興建晶圓廠,產能占比上升到16%,居全球第三。日本以14%占比,落到全球第四。美國占比下滑到為12%,居全球第五。歐洲半導體產能占比,每下愈況,下跌到9%,居全球第六

不只考慮成本與分工,重組中的半導體供應鏈更強調「韌性」

2020年Covid 19疫情興起,在家工作、數位化加速,導致半導體需求暴增,供不應求,全球半導體公司大舉投資興建新的晶圓廠。更麻煩的是,美中貿易衝突,激化地緣政治風險,美國對中國發起科技戰,限制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晶片、技術輸出到中國。

在地緣政治衝突下,供應鏈的「韌性」成為國家政策的重要考量。在「晶片荒」的衝擊下,各國領導人,體認到半導體的「威力」。大國領袖極力以各種優惠,鼓勵在當地建立半導體產能,尤其是攸關國家安全的先進半導體製程建立,成為大國力圖掌握的重要目標。

台積電的製程技術領先全球,技術精良,因此頓時成為大國力邀的重要對象。以往二十年,以成本考量的全球化運籌策略,在美中關係惡化下,政治考量成為新的供應鏈思維的重要因素,成本必須加入政治風險。

半導體
圖/ 蔡仁譯攝影

延伸閱讀:台積電為何落腳德國?分析師點出兩大動力,還能彌補流失的中國營收?

以往「長鏈」的供應模式開始朝向「在地製造」的「短鏈」傾斜。被視為「戰略物質」的半導體更是各國注目的焦點。

台灣具全球半導體製造最佳的成本結構,主要是因30年經驗累積的傳承,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以及勤奮質優的工程師。

走出台灣、多地設廠,是台積電的Must to move

面對客戶分散風險的要求,以及台灣水、電等資源,將來可能面臨「匱乏」的風險,台積電「走出」台灣是必須的選擇。

台積電到中國設廠,主要是為了當時中國日益崛起的強勁需求。到美國興建5、3奈米先進晶圓廠,一方面是應美國政府之邀,另一方面是為因應美國客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美國政府提供補貼,可降低設廠成本。

到日本設廠,主要是應最大客戶蘋果公司的要求,去支援蘋果供應商Sony。除此之外,日本車用晶片的需求也是台積電赴日設廠的考量因素。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
2016年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會旗

近日傳出台積電可能到德國設廠,這是已經傳聞許久的資訊,最近似乎有進一步的發展。前些日子,蘋果執行長在德國時,曾預告將在美果亞歷桑納州的晶圓廠購買晶片,同時也預告蘋果也可能在歐洲購買晶片。這似乎暗示,台積電很可能在歐洲設廠。

對台電而言,歐洲客戶對台積電的營收占比很低,只有約6%左右,即使在德國、歐盟有補貼下,也很可能不划算。不過若有蘋果這個大客戶的加持,則會有另一番考量。加上歐洲汽車工業發達,以及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水準很高,到德國設廠會有另一番收穫。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關鍵字: #台積電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