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對華為祭出的半導體制裁,讓這個手機出貨量做到世界第二的中國公司,不得不割捨手機業務,隔年營收更大減近3成,並從各個手機品牌市占調查中銷聲匿跡。
但華為並沒有因此被擊垮,面對美國的狂轟濫炸打起了「游擊戰」,默默攜手海內外各家企業,試圖打造去美化的半導體供應鏈,甚至是國產供應鏈,對美國展開一場大反撲。
晉華集成電路在2018年被美國指控竊取商業機密後,不得不停止營運,然而在華為的幫助下,他們近年重新步上正軌啟動生產。中國封測廠渠梁電子近年也緊鑼密鼓地建設第2座生產基地,目標2年內產能成長1倍。而他們大手筆投資的原因,全是為了滿足華為的需求。
在受到美國制裁前,華為使用的多是台積電、Sony等世界頂尖供應商的半導體產品,雖然由華為主導的中國半導體供應鏈,實力無法與國際廠商媲美,但中美衝突隨時間逐漸加劇,建立中國半導體供應鏈對華為甚至中國政府來說,已勢在必行。
華為及其合作夥伴已獲得中國各地政府的支援, 在北京、武漢、青島和華為總部所在的深圳等地,建立半導體的製造網路,總投資估計達到人民幣4,000億元 ,力求完成半導體供應鏈的在地化,讓華為能夠重新生產基地台、監控鏡頭、手機等產品所需的晶片,以及發展車用晶片業務。
2022年10月,美國宣布了新一輪的半導體制裁,禁止美國公司向中國客戶提供尖端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可能用於AI(人工智慧)研究或超級電腦發展的先進晶片,相當於宣布中美之間的科技冷戰正式打響,迫使中國自行建立半導體供應鏈。
中芯國際、長江儲存等中國領先的半導體業者都展開行動,計畫建立去美化的半導體產線,例如中芯國際位於北京的廠房裡,就有一條完全沒有美國半導體設備的去美化產線,目前最好能達到40nm,約是10多年前的技術,他們也努力在未來2年內進步到28nm。
雖然去美化產線技術稍嫌落後,不足以用於手機等最尖端的需求,但仍然能夠使用在Wi-Fi、藍牙、車用設備等多種產品,不是所有產品都需要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
也因為如此,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半導體產業並不會因為美國制裁而崩潰,仍然可以投入成熟製程的發展,滿足大量電子產品所需。 而華為更持續嘗試將多個成熟製程晶片封裝在一起,試圖在技術限制下提高晶片性能。
且為了突破封鎖,華為也積極招募海內外的半導體人才,例如在德國聘用功率半導體工程師、在比利時招募CPU架構專家,同時在中國國外各個城市不斷尋找半導體工程師及封測人才。
儘管華為及中國政府努力建立在地半導體供應鏈,華為坦承這是個需要大量時間與功夫的任務,多數分析師也抱持保留態度,因為目前還沒有任何國家能夠以一己之力建立起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
台灣旺宏電子創辦人吳敏求就預測,假如制裁一直存在的話,中國恐怕需要花費20年時間才有辦法取得新突破,趕上美國的水準。
資料來源:nikkei asia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