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從矽谷鋼鐵人到推特裁員之亂,3點學習筆記,帶你重新認識馬斯克
【專欄】從矽谷鋼鐵人到推特裁員之亂,3點學習筆記,帶你重新認識馬斯克

天才跟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2022年末,最具話題性的人物,莫過於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尤其,近期他接掌推特(Twitter)後各種出人意料之外的操作,抓住了大眾的眼球,其中「盲盒式」裁掉3,000員工所引發的震盪,對於我這種吃瓜群眾來說,更是精彩,外媒《Platformer》採訪那些留下以及離開推特的員工,有一段很生動的描述令我印象深刻:

匆促被解僱的感覺很糟糕,但被留下的那些人,感受也很糟。除了收到一封通知他們繼續受僱的郵件外,他們沒有收到來自高層的其他任何消息,一半的同事走了,卻沒有人知道具體是哪些同事⋯⋯。
然而,推特的營運仍須繼續,該維護的系統還是要維護、該寫的程式碼還是得有人寫,而需要同步的專案也等待人員接手,因此,他們開始創建雲端列表,確認還有哪些人倖存。被留下來的員工,開始在 Slack 上發送訊息看誰會回覆,因爲如果對方有回應,就表示仍在職,可以將他的名字添加到列表中。

一位員工描述這個過程:「我們基本上是在向所有同事發送訊息,試圖找出還有誰留下,簡直就像災難過後一樣。」

讀到這段,彷彿看見經歷大地震後,在斷垣頹壁間穿梭的推特員工,不斷向坍方的建築物內、瓦礫堆裡,探頭呼喊,試圖找出還存活著的同夥⋯⋯。

見證馬斯克從榮耀巔峰墜落

對於馬斯克的變化,我別有一種微妙的感受,這可能跟甫出社會一直到今天,我恰恰見證了他名聲迅速攀上高峰又跌落的過程有關。不過那個跌落,我覺得比起被動地被推下懸崖,他更像是自己從神壇上縱身跳躍,在毀譽兩極的評價間急遽彈跳——可能前一周才因某條推特的爭議言論大受撻伐,隔周卻又因為某一項創新事業的最新進展發表,而讓科技迷們趨之若鶩。

Musk
人稱「矽谷鋼鐵人」的馬斯克,一直是各大媒體的焦點人物,但也因屢屢發言爭議,使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圖/ Shutterstock

7年前,我剛從大學畢業,因緣際會進入科技媒體擔任社群編輯,當時對於科技領域知之甚少的我,第一個認識的科技圈明星就是馬斯克。那時的他是媒體寵兒,人稱「矽谷鋼鐵人」,是創造驚奇未來的大夢想家,再加上英俊挺拔的外表,讓他集鎂光燈於一身,甚至,公司的攝影前輩還因外貌與他相像,被「美譽」為是社內的馬斯克。

2017年,由《彭博商業周刊》資深科技記者范思(Ashlee Vance)執筆的馬斯克傳記《鋼鐵人馬斯克》在台灣上市,當時可說是馬斯克熱潮的最高峰。同年,我做了人生第一次人物專訪,對象是一位國中生創客(Maker),地點在這位國中生的家中,當時他的書房裡就擺著這一本《鋼鐵人馬斯克》。

「他真的超強,我非常崇拜!」受訪者小弟在我零零落落的採訪結束後,帶我們參觀他的房間,手裡捏著這本書興奮地說。當時我只驚嘆馬斯克的魅力竟然也已滲透到了國中校園,沒想到陪同小弟受訪、從康乃爾畢業的創業家爸爸旋即語重心長地說:「哎,不需要崇拜,他有優點也有很多缺點,應該學他好的那些部分就好。」

當時他的那番話,彷彿像是某種預言,如今想來特別深刻。尤其前陣子在追蹤馬斯克推特裁員之亂時,腦中不由自主地浮現了多年前的這番對話。於是,我忍不住往下想,就現在的我而言,如果是學習馬斯克好的部分,會是什麼呢?

馬斯克_推特
馬斯克的一則推文、一句話,都可能對全球金融股市等造成巨大的影響。
圖/ shutterstock

因此,就我個人的立場(一位奔三的媒體新創行銷),我極致偏頗地將目光只聚焦在我認為可以學習、仿效的部分,並做了以下筆記,希望在記錄之餘,可以給立場與我相近的人一些參考,又或者給更上層的主管們一個認識他們手底下「年輕人想法」的管道。

一、媒體聲量,不只是聲量而已

馬斯克口出狂言惹事的次數多不勝數,基本上他的個人社群媒體,就是麾下幾個公司最強大的宣發管道,隨便一則貼文,記者們便爭相報導,他的一句話,可以讓特斯拉(Tesla)股價一夕之間蒸發一半,也可以送狗狗幣(Dogecoin)價格飛上天際。

但如同我前面所述,我要極致偏頗地將目光聚焦在可以學習之處,就老闆的媒體聲量這點,對身處在新創事業單位的我來說,尤其令人垂涎。
新創團隊能有一位具有明星光環與媒體關注度的老闆,我想在很多時候,都是有幫助的。尤其新創事業主理者的熱情、懷抱的願景,通常會成為深入團隊骨髓的基因,還有誰比這樣的老闆更適合擔任團隊的代言人?

不過夢想豐滿,現實骨感,不是誰都能當馬斯克,集萬千焦點於一身,然而,就是一位願意在自己社群,持續與同溫層溝通對話的老闆,可能都勝過那些主張「不玩社群」的人。

職涯中曾在幾位主管手下做事,雖不是網紅卻也都是在專業領域有一定知名度的意見領袖。其中有半數的主管,會在自己的社群分享公司的策略、方針與最新推出的計畫等,另一半則強調公私分明,社群是個人的私領域。說實在不管哪種作法都沒有對錯,只是到了現在的職場後,我發現當產品、商業模式還在萌芽階段,那就亟需有人不斷在最前線勾勒藍圖、描繪夢想,而那個輪廓,不只畫給自己的同溫層、畫給市場與消費者,其實也是為團隊不斷地聚焦那個共同嚮往、共同前進的目標。

二、親力親為,可以服眾

馬斯克除了是公司代言人,他還是個工作狂。每周工時長達120小時,曾連續多日「睡工廠」,甚至在工地旁邊蓋了一個約新台幣140萬元的折疊小屋,生活跟工作根本難以分割。雖然這樣的作風,可能為員工帶來不小的壓力,畢竟連老闆都如此賣命了,你還想要好好睡覺?

馬斯克
馬斯克除了是公司代言人,他還是個工作狂。每周工時長達120小時,曾連續多日「睡工廠」。
圖/ Musk Instagram

屏除那些負面效應,這樣的風格會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在於他作為企業執行長,親力親為的程度幾乎可說是到了極致。歷經數任直屬主管的我,有過拚命九郎般的上司(賣力程度是三郎的平方),也有過每天比誰都晚到又比誰都早離開的佛系主管。坦白說,那兩段工作時光,都不是那麼好過。

先說說佛系主管。當時在他的治理下,我們部門呈現一種半自治的「野生動物園區」狀態,假使成員每一位都是成熟的工作者,或許這樣的發揮空間及自由度,能夠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當時至少就我而言,卻是時常感到痛苦、徬徨。

而在拚命九郎麾下時,是最高壓、緊繃的,甚至也是部門內摩擦最多的時期,不過他對部門內各個角落的工作都有一定了解,甚至自己跳下來做,所以就算他提出的工作要求遠超過去的標準,卻也不得不服氣,只能敦促自己試著挑戰一下極限,那時的痛苦,可能更多是一種成長痛。所以如果要從中選一段再經歷一次,那可能還是會選九郎吧!

三、殺伐果決,不歹戲拖棚

前一段時間,令人瞠目結舌的推特大裁員,一夕間炒掉3,000員工,再度刷新馬斯克的瘋狂紀錄。有些人甚至被誤裁,在請他們捲鋪蓋走人後,又很快地請求他們回鍋,截至截稿前看到的最新消息是,短短3周內推特走了約3分之2的員工。

如此大動作裁撤,為馬斯克招來海嘯般的攻擊,最初也只有少數親信會為他站出來說話,只是後來這些聲音似乎也漸漸靜默下來。不過,若稍微逆風一下,先不論他下決策是否過於倉促、不夠周全等等,當我看到這樣的魄力,還是忍不住佩服。

過去曾待過一個單位,是新興的事業體,市場還在萌芽階段,因此仰仗姐妹公司的資源協助。其中有一位作為窗口的同事(代稱N),性格桀驁不馴,跟團隊成員有許多摩擦、難以合作,令上層頭痛不已,甚至到了要N自請離職的地步。

然而,不知在檯面下的溝通是如何進行的,N不僅堅持不離職,還因此挑撥離間了團隊與姊妹公司間的關係,更影響了整個組織的士氣與向心力。最後N還是主動離職了,卻也為團隊留下了各種傷痕。

office
職場上,團隊成員的摩擦若到了難以調節的階段,可能會對公司造成永久性傷害。
圖/ Shutterstock

台灣職場可能普遍還是講究以和為貴,所以很少聽聞馬斯克那樣的案例。但N的例子讓我發現,為了一時的不撕破臉、不讓局面更難看,卻可能對組織造成更永久性的傷害。所以,該揮刀的時候,就揮刀吧,這是經歷N的例子後,在心中留下的註記。

隨著年資逐漸累積,慢慢我也開始碰到了管理課題,在思考什麼樣的帶人方式,是既能接地氣,又能激勵團隊,於是用馬斯克鮮明的管理風格來與自己的經驗做映照,可能這個議題終究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不斷學習而已。

話又說回來,馬斯克儘管已不如7年前那樣令人盲目崇拜,甚至他近期的舉措更讓人對他另眼相看,但還沒到盡頭之前,誰也不知道鋼鐵人的選擇是對是錯,甚至仍有很多人對大夢想家所懷抱的世界非常期待,所以就繼續看下去吧!

天才跟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而馬斯克大概是最擅長在那條線上跳舞的人。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加速企業的進化。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制定了AI策略,不僅用來優化自身營運,還透過「內服外推」的策略,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例如智慧客服、法遵審閱和跨國語譯等,幫助企業在AI 2.0時代掌握人機協作的優勢,發揮AI的最大綜效。

從辨別式到生成式AI技術 驅動人機協作新紀元

2016年,AlphaGo的出現象徵著辨別式AI技術的成熟。人工智慧不僅能「看懂」、「讀懂」,甚至能「聽懂」人類的語言與行為,讓語音辨識、影像分析、文字理解等應用進入金融、製造、醫療與安防等產業。例如,金融業利用辨別式AI優化信用評估、詐欺偵測與風險管理;醫療業提升診斷疾病的能力;製造業用於品質檢測與預測性維修;安防業則透過人臉辨識與行為分析提升安全性。

隨著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迅速發展,AI 2.0時代隨之而來。現在,不僅文本、圖像、影片、聲音、程式、數據與物件可以自動生成,還催生了代理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表示:「從辨別式AI、生成式AI到代理AI,人工智慧不僅具備成熟的數據分析、影像識別、語音合成能力,還具備語意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正朝著認知智慧邁進,能理解、思考、學習以及創新,開啟了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

然而,相較於個人使用者對生成式AI的積極採用,企業在導入AI方面仍較為謹慎。多數企業會從相對明確、風險可控的場景開始,例如客服自動化、智慧助理、文件摘要、行銷內容生成、知識庫查詢等,逐步評估資料安全、法遵框架與投資報酬率。

中華電信
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
圖/ 數位時代

蘇添財指出:「AI導入不僅是IT專案,更是組織文化與營運流程的變革工程。」他提醒企業,若要真正發揮AI的效益,除了精準找出業務痛點、決定AI應用範疇,還需積極參與導入過程,並確保AI應用服務上線後,員工願意且滿意使用,才能發揮商業價值。

蘇添財進一步引用BCG《AI Radar Survey》指出,高達86%的企業相信人類與AI的協作將是未來的主流。協作模式多樣,有些企業讓AI成為決策輔助者,人類仍握有關鍵監督權;也有企業建構AI代理人(AI Agent)主動處理流程,只在例外情況轉交人工審核。「這些模式的共通點是,AI不再只是支援系統,而是決策與執行流程的共同參與者。」

「內服外推」策略 推動AI應用落地

身處AI變革的關鍵時刻,中華電信一方面在內部導入AI以優化營運效率、推動流程自動化,另一方面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協助客戶加速數位轉型。目標是透過「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加速AI落地,讓AI創造具體可見且有感的商業價值。

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開始規劃與建構AI賦能的智慧客服、智慧聲控、智慧分析、智慧安防、語音助理與新興應用,並陸續推出20多個AI應用服務,例如IVR語音導航、MOD聲控助理、電信大數據分析、智慧交通、科技執法、AI總機等,並獲得市場的廣泛好評。

以智慧客服為例,中華電信透過語音辨識、語音合成、語意理解、多輪對話、知識管理、語音核證、對話分析等核心技術,開發出文字機器人、語音機器人、外撥機器人、值機應答助理、客戶心聲分析、訂位助理、掛號助理與智慧總機等服務,協助公部門、餐飲、旅遊、電商、製造、金融、醫療、物流等超過30家客戶優化客服效率與體驗。

蘇添財表示:「2016到2022年間,我們的重點不僅是打造AI應用服務,更是透過持續的實務應用與實戰經驗,全面提升『人才』、『平台』、『技術』與『資料』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員工對語音合成、影像辨識、自然語言處理(NLP)與數據分析的掌握度,為未來做好準備。」

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也從AI 1.0(辨別式AI)階段邁向AI 2.0(生成式AI)階段,不僅鎖定智慧客服、智慧法律、新興應用、元宇宙、防詐資安、Copilot等六個領域,推出生成式AI賦能的產品服務,例如台灣第一個代筆遺囑生成服務、跨國即時語譯與仿聲服務等。此外,中華電信也將AI技術導入電信網路,研發智慧維運助理、自治網路、網路數位分身等服務,提升網路品質並降低維運成本。在客服領域,透過自然語言處理結合客服知識庫,能在5秒內提供一線客服人員所需的精準答案與參考資料,協助即時解決客訴問題,減少10%的客戶等待時間。同時,推出AI企業年報審閱服務,審閱人員只需匯入公司年報與相關法條,即可完成AI年報審閱工作,節省超過80%的人工作業時間,法規審閱精準度超過95%。

展望未來,中華電信將持續以「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優化AI產品與服務,成為企業AI轉型的最佳夥伴。蘇添財表示,將因應AI技術的發展,深化在體現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多模態AI(Multimodal AI)、領域化模型(Domain-Specific Models)、可解釋AI(Explainable AI)、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人型機器人(Humanoid Robotics)、AI擴增開發(AI-Augmented Development)等領域的能力,目標是提供在地客製、可控可信的智慧應用,滿足各領域與產業的需求,攜手夥伴與客戶共同將想像轉化為價值,共建智慧新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